6月15日周四上午,法國高考正式開始。和中國考生一樣,法國考生的壓力也是很大的。按照法國教育制度,幾十萬考生都要通過這樣為期一周的考試,來實現自己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標。
今年共有71萬8890名考生參加高考。學生們必須保證自己的平均成績至少達到10分(總分20分)。如果考生因為不可抗力無法參考,將被允許在9月補考一次。
1808年,拿破崙時期創立了法國高考,它標誌著中學學習的結束。法國國大學不設專門入學考試,學生憑藉會考成績即可申請大學,所以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即為「高考」。與中國「高考」不同,法國「高考」不設「語文」科目,學生在高二結束時接受法語語言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法國「高考」普考分為三科,理學科(S),社會經濟科 (ES)和文學科(L) 。
哲學是法國高中生的必修課,也是高考的第一道關卡。法國哲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公民的人文素養,使其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具備足夠的思辨能力。每年的法國哲學考題都被受關注,其中對生命意義、人生狀態的拷問每每都能引發法國全民熱議,以及對當下國家發展的深度思考。
15日上午9點15分,哲學科目考試的題目被公示出來。無論是理科、商科還是文科,都需要從3個考題中選擇一個出來作答。考試從早上8點開始,學生們需要在4個小時時間內完成。
(S)理科:
選題1:捍衛權利是否等同於捍衛自己的利益?
選題2:我們能否掙脫出自己的文化?
選題3:(論文)節選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的《言論及寫作集》中內容進行論述。
(ES)社會經濟科:
選題1:理性能否使一切變得理性?
選題2:一件藝術品是否必須要很美?
選題3:(論文)節選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中內容進行論述。
(L)文科 :
選題1:觀察是否足夠去了解?
選題2:我有權所做的一切是否都是對的?
選題3:(論文)節選法國哲學家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內容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