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烏克蘭東部的局勢發生了一些變化,西烏克蘭政府軍集結7個旅部署到了東烏克蘭方向,而美國傘兵進入烏克蘭演習使得東烏克蘭局勢變得更加緊張,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烏克蘭政府與頓涅茨克武裝互相指責對方蓄意加劇緊張局勢。東西烏克蘭何以鬧得如此之僵?以至於爆發了長達8年至今也未能平息的動亂事件?
一、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恩怨糾葛
眾所周知,烏克蘭內戰事件中一直都有著俄羅斯的身影,可以說烏克蘭內戰的直接矛盾點就是烏克蘭民族與斯拉夫民族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基輔羅斯王朝期間。基輔羅斯是由維京殖民者建立起來的王朝,後來隨著東斯拉夫人(也就是後來的俄羅斯人)進入烏克蘭,當地人與東斯拉夫人混居並形成了羅斯部落,後來建立了斯拉夫人的基輔羅斯王朝,此時的烏克蘭民族糾紛尚且不明顯。後來在14世紀時定居在烏克蘭西部的部落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和語言,並與定居在烏克蘭東部的東斯拉夫人出現了文化上的明顯區別,雙方之間的隔閡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大。
波蘭與立陶宛聯邦成立以後控制了大部分烏克蘭地區,進而向烏克蘭傳播波蘭文化價值觀,但波蘭統治者對烏克蘭堪稱是橫徵暴斂,所以當地人的抵抗情緒也一直比較頑強。直到17世紀定居在烏克蘭的哥薩克頭領赫梅利尼茨基為了對抗強大的波蘭,與沙皇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使得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但也給了俄羅斯帝國控制烏克蘭的借口,這使得烏克蘭在18世紀徹底成為了俄羅斯的一部分,大量東斯拉夫人湧入烏克蘭,形成了以東斯拉夫人和德國移民為核心的烏克蘭東部定居圈和以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為主的西烏克蘭定居圈。
由於烏克蘭西部地區常年處于波蘭統治下,所以烏克蘭西部地區主要信仰天主教,而烏克蘭東部地區因為以東斯拉夫人居多,所以主要信仰東正教,這不但使得烏克蘭西部和東部之間互相認同感薄弱,也使得宗教和民族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甚至在18世紀末時雙方就爆發過多次宗教和民族之間的衝突。到了第一次世紀大戰後,烏克蘭從沙皇俄國的統治下脫離了出來,此時的烏克蘭局勢非常混亂,境內竟然出現了數個勢力,它們分別是奧匈帝國舊貴族統治的加利西亞共和國,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班德拉建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者伊曼紐爾和塞拉菲瑪建立的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以及自由主義者馬赫諾建立的東烏克蘭無政府自由區,由白軍軍閥弗朗格爾統治的克里米亞(當時克里米亞並不屬於烏克蘭)和另一個白軍軍閥鄧尼金叛軍的頓河區域。
這些人互相攻伐,恩怨矛盾也不斷加深,但在蘇俄紅軍取得勝利以後,烏克蘭的矛盾主要剩下的就是東西民族矛盾了,以波蘭人和烏克蘭人為主的西部烏克蘭人和以東斯拉夫人和德國移民為主的東烏克蘭人之間繼續爾虞我詐,你掙我奪。好在當時在蘇聯各打五十大板的統治下始終沒有爆發出太過於激烈的矛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佔領了烏克蘭地區之後通過挑唆民族矛盾來維持佔領區的統治,東西烏克蘭人的矛盾再一次浮出水面。二戰結束以後蘇聯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才將西烏克蘭極端民主主義者壓制了下去,但是這些人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入了地下活動,直到蘇聯解體以後又冒了出來。
而在赫魯曉夫統治時期,這個烏克蘭人將克里米亞劃歸了烏克蘭,這在五十年代來看是沒有問題的,畢竟誰也沒有想到蘇聯在未來會解體。生活在克里米亞上的人口中有著大量參加過二戰的老蘇軍士兵和他們的後裔,這就使得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南部的一個地區,有著明顯的親俄心態,顯得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格格不入。當蘇聯解體以後,民族主義者大行其道並欺壓這些老兵和老兵後裔們時,由於烏克蘭奉行去工業化,而烏克蘭東部以重工業為主,西部則以金融與服務業為主,這就使得雙方互相看不順眼。既然都看不順眼了,那麼上演全武行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而烏克蘭東部由於人口結構問題所以先天親近俄羅斯,西部地區同樣由於人口結構問題先天親近波蘭和土耳其,這就導致了民族矛盾長久以來無法消融。烏克蘭政府在一系列東西民族矛盾中並沒能起到良好的疏通作用,相反官僚們偏袒於西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這使得這群民族主義者更加猖獗,甚至打出了納粹旗號揚言要殺光東烏克蘭人和親俄分子。面對這種威脅,東烏克蘭人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於是開始組織反抗。
二、克里米亞的恩恩怨怨
克里米亞在古代曾是古希臘人的殖民地之一,後成為了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再後來克里米亞半島幾次易主,其中拜占庭帝國和熱那亞共和國先後統治了克里米亞兩百年,再往後又被蒙古人佔領,金帳汗國分裂以後克里米亞汗國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也使得克里米亞半島上誕生了廣泛的伊斯蘭文化。此時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國,波蘭立陶宛聯邦和奧斯曼圍繞克里米亞展開了長達百年的爭奪,波蘭人曾一度攻陷克里米亞,奧斯曼也曾在英國的幫助下一度奪取了克里米亞,但最終勝利者是沙皇俄國。俄國將克里米亞視為重要的黑海出海口,並在塞瓦斯托波爾苦心經營了海軍基地。
當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下土崩瓦解的時候,克里米亞被軍閥弗朗格爾和英法干涉軍佔領,後來蘇俄紅軍趕走了軍閥和外國干涉軍,將克里米亞納入到蘇聯的領土範圍中。在蘇聯時期這裡依舊是海軍基地,蘇聯紅旗黑海艦隊的母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蘇聯當局決定實施人口遷移,很不幸的是由於蘇軍崩潰的速度太快,德軍在41年9月份就攻入了克里米亞,未能來得及遷走的韃靼人和烏克蘭人,斯拉夫人險些被納粹德國趕盡殺絕。當蘇聯擊潰納粹德國收復克里米亞以後對這裡進行了重建,它依舊是蘇聯重要的海軍基地,也是著名的療養聖地,很多在戰爭中負傷的官兵被安排在這裡定居,以撫平他們在戰爭中身心所受的創傷。
2013年,烏克蘭決定加入歐盟,並把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租給美國作為海軍基地,親近西歐的西烏克蘭人和親近俄羅斯的東烏克蘭人紛紛上街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進而爆發了衝突導致約1200人傷亡。2014年烏克蘭對抵觸情緒比較高的克里米亞發出了警告,希望敲山震虎讓克里米亞人老實一些,不要老幻想著對抗烏克蘭政府。很快新的一輪示威爆發,西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也開始對克里米亞親俄派實施壓制,結果令人意想不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當年3月1日批准對烏克蘭使用武力,俄軍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迅速進入克里米亞接管了當地的各個軍事基地,而駐守克里米亞的烏克蘭軍隊幾乎大部分投誠俄軍,克里米亞正式公投加入俄聯邦。
就在克里米亞進行對峙和公投的同時烏克蘭的敖德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頓涅茨克等地均爆發了示威公投,烏克蘭政府軍立刻介入維持秩序,但衝突還是發生了。隨後俄羅斯媒體聲稱有多達5000名烏克蘭人被烏克蘭政府軍殺害,其後東烏克蘭親俄民兵武裝在俄羅斯的扶持下建立了「頓涅茨克共和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這些民兵不少是蘇聯時代的老兵或者是前烏克蘭政府軍,他們認為基輔政府對烏克蘭東部無止境的壓榨和縱容納粹主義者襲擊東烏克蘭人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東烏克蘭人民的生存,想要謀生就只能夠用武力來解決,要麼奪取整個烏克蘭,要麼加入俄羅斯。烏克蘭政府也宣布東烏克蘭民兵為恐怖武裝,隨後發動軍隊進行討伐,烏克蘭內戰正式爆發。
三、交戰雙方的實力對比
東烏克蘭民兵手中的武器大多是一些輕武器和單兵反坦克武器,能夠依靠的重武器要麼是庫存的蘇聯時代舊裝備,要麼是從博物館和紀念碑上開出來的老舊坦克,這些坦克早已落後多年根本無法在戰場上和烏克蘭政府軍的坦克抗衡,所以東烏克蘭武裝把老舊坦克當做移動炮台使用來支援步兵作戰,清除政府軍的火力點。
反觀西烏克蘭一邊,他們擁有精良的裝甲旅和機械化旅,他們還擁有戰機和武裝直升機的支援,這些武裝到牙齒的烏克蘭政府軍是基輔政府的堅定擁護者也是忠實的鷹犬,他們在此前封鎖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地區交通要道,和清剿哈爾科夫與庫爾斯克抗議者的行動中表現高效並且冷酷無情。如果這些軍隊全面進攻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後果不堪設想。
西烏克蘭政府軍的戰術基本上就是依託重武器實施飽和式轟炸以後再使用機械化部隊發動突擊,他們還攜帶有大量極端民族主義民兵來清剿東烏克蘭,只要戰場打開局面將會是一邊倒的屠殺。早期東烏克蘭武裝的戰鬥並不順利,甚至被政府軍壓縮到了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核心區域。而這些區域里尚有一些據點被烏克蘭政府軍和僱傭軍盤踞,對於東烏克蘭民兵來說簡直就是腹背受敵,如果不能夠優先解決掉這些盤踞的政府軍據點,到時候戰鬥在主要城市中爆發恐怕真的就是單方面的屠殺了,因此爆發了最著名也是最慘烈的機場爭奪戰。國際人權組織觀察團,還發現烏克蘭政府軍大量使用集束炸彈,對付東烏克蘭民兵甚至是居民區也難逃一劫。
很快東烏克蘭戰場就打成了美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代理戰爭,雙方不斷派出軍事顧問指導戰鬥並幫助各自支持的勢力訓練軍隊。本來西烏克蘭完全勝利在望了,但烏克蘭政府軍在進攻中例行檢測橋樑安全時發生了大量車隊堵塞在橋頭的意外,東烏克蘭武裝趁機使用手頭僅有的重炮對橋頭的烏克蘭政府軍發動轟擊,直接擊潰了犯錯的政府軍,戰爭局勢又一次拉到了平局狀態。直到2015年聯合國出面協調停火時粗略統計了一下烏克蘭內戰帶來的傷亡數據,初步估算烏克蘭死亡人數大約超過5300人,真實死亡數字實際上可能達到5萬人以上,另有超過80萬人背井離鄉去逃命。
然而停火協議基本上和空談也沒差多少,雙方在停火協議生效期間斷斷續續地發生了眾多的零星戰鬥,烏克蘭局勢時常因為這些零星的交火衝突,而被拉到了可能再次爆發戰爭的緊張狀態。對於西烏克蘭而言,東烏克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基輔政府絕對不可能坐視俄羅斯染指自己的主權領土。而對於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是沙皇俄國和蘇聯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連接西歐南歐與東歐之間的大陸橋,只要控制了烏克蘭就獲得了歐洲糧倉同時也能夠使得俄羅斯穩固自己的黑海出海口,加之當年蘇聯時代無數俄羅斯人為了包圍克里米亞和烏克蘭流血犧牲,所以烏克蘭是一個令人無法輕易放棄的目標。
結語
烏克蘭內戰雖然暫時屬於薛定諤的停火狀態,但實際上情況可以說非常不樂觀,在宗教矛盾,地域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下,雙方很難通過談判達成和解,而美國和俄羅斯也為了各自的利益不會輕易允許他們的代理人進行和平談判。對於烏克蘭政府來說,維持國家主權的完整與神聖不可侵犯是無可厚非的。
對於俄羅斯來說,某個角度上烏克蘭堪稱是一個累贅,東烏克蘭很多工業設施在戰爭中遭到摧毀,只能依靠俄羅斯的援助來維持。但俄羅斯也因為直接干涉烏克蘭內戰而遭受了國際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經濟持續下滑,東烏克蘭正在逐漸地失去價值,如果拋開對於領土的渴望和對國家安全的考慮,實際上俄羅斯隨時都可能放棄東烏克蘭,但考慮到俄羅斯的國防策略是嚴防北約軍隊直接頂到家門口,所以又不能徹底拋棄烏克蘭。因此烏克蘭的局勢並不是非常明朗,衝突隨時都有可能會加劇甚至演變成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也說不定。
但話又說回來了,對於歐美來說,與其在烏克蘭跟俄羅斯幹上一仗,不如在敘利亞加大軍事力量,將俄羅斯趕出敘利亞,然後瓜分敘利亞的利益更加實際。
參考文獻:
《頓巴斯戰爭》
《克里米亞危機》
《烏克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