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2022年07月14日02:36:41 熱門 1108

2014年深圳,電影《親愛的》拍攝現場。

張譯沖面前的一對夫妻雙手合十。

對面,是張譯電影里角色(韓德忠)的原型,孫海洋和他的妻子。

韓德忠尋子10餘年,最終選擇放棄;戲外的孫海洋一直沒有停止尋子。

電影拍完,張譯百感交集,只能送上無聲祝福。

孫海洋卻追著劇組請求在電影結尾字幕加上孩子照片,以及自己的手機號。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7年後的前天中午,張譯的祝福終於成真。

孫海洋找到了兒子孫卓耗時14年57天。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因為電影,加上陳可辛黃渤、張譯等人祝賀,孫家的一舉一動,都被人關心。

團圓後,全網興奮衝上熱搜。

接著,又馬上「反轉」:

孩子孫卓的猶豫,儼然一出「倫理大戲」。

沒法完全拋下「買方父母」,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孫卓的猶豫應該嗎?

「買方父母」被法律控制,親生父母該不該出諒解書,讓他們脫罪?

起初團圓的欣喜,逐漸滑向憤怒、不解……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於這場尋親,團聚是結局。

但於孫卓的人生,還只是開始。

Sir注意到,和孫卓被一起衝上熱搜的,還有個叫符建濤的男孩。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符又是誰?

熱度源於一段他母親的採訪。

被問及是否會出具諒解書給買方,符建濤媽媽的回答儘管感性,同時有理有據,網友叫好。

我不能出這個諒解書

我根本沒辦法原諒,不是我讓他養的,是因為他偷走我的孩子,不是我養不起,如果我孩子走丟了,你撿到了你養了我要感謝你,我真的十幾年的撫養費我都要給你。是因為你們偷走了我的孩子,讓我辛辛苦苦找了14年。

我理解我的孩子(的感恩),我不會說我恨人販子和買家,我就讓我的孩子不認他們,我孩子(要)感恩我不會阻止。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愛與恨,失望與憤怒。

雙方都各有自己的道理和出發點。

可Sir還是不忍事情就此結束——有多少人關心孩子怎麼想?

目前許多媒體已經對事情作出詳細的報道,Sir今天僅補充一個相對被「冷落」的視角。

符建濤和孫卓都是14年前的12月被拐,要不是因為符,孫海洋一家可能還要再等。

可他的故事,知道的人卻太少。

4歲被拐賣到離家近1899公里的小山村,18歲尋回生母。

這14年他經歷了什麼?

如何逃離?

今天,他又被怎樣困住?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01

「再不聽話就把你賣了」

2007年12月28日,星期五。

晚上8點,符建濤回家把拖鞋換了,準備下來繼續玩。

哥哥很是羨慕,可是試卷沒寫完,沒法和他一起。

以為孩子回家是因為怕冷的符建濤媽媽沒注意,看了眼他手上的棒棒糖隨口問了句,誰給的。

符建濤有點著急地回,隔壁一個叔叔。

說完,他趕緊換好鞋子下樓去找小黃狗。

4歲的符建濤在家就是個小皮猴,嘴很饞,腦瓜子聰明,會教比他大2歲的哥哥把偷吃的雞腿包裝袋藏好,給周圍小朋友買糖「收買」人心。

活潑可愛,口齒伶俐。喜歡和人交往,不怵陌生人。

瘦瘦小小的,頭髮卻很濃密。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周五這晚,他本來要去小區另一棟找小夥伴玩,但被牽著一隻小黃狗的大叔吸引。

大叔說可以帶他去找小黃狗。

換鞋下樓後,跟著大叔來到小區一角,那是個安全死角,沒監控,沒保安。

符建濤被大叔扛著,翻出小區。

一路上都沒有警惕的符建濤,上了公交車就有點害怕了。

「再不回家的話,媽媽會找我的。」

可惜,年幼的符建濤,警惕和反抗能力都不足夠。

被帶到一個不知道是哪的陌生地方,大叔指著一個有點黑的男人,說那是爸爸。

符建濤的爸爸那時常駐揚州工作,他依稀記得父親沒那麼黑啊。

大叔只好解釋道,那是曬的。

見大叔這麼說,小符建濤只好接受,和「爸媽」坐大巴,來到了山東聊城。

後來他才知道,「爸爸」是這個大叔的二哥,家裡已經有三個女兒,他是第四個孩子。

而那個大叔,也成了自己的三叔。

生活一切都變了。

周五前,他的家是個有很多好吃糖果的小賣店,自己有很多玩具,家裡飯菜也可口。

一夜之間,他的家人換成了帶著陌生口音的人,桌上的白米飯也換成了饅頭。

他不敢把這變化往太恐怖的方向想。

符建濤依稀記得,自己調皮時,媽媽曾開玩笑說「再不聽話就把你賣了」。

他無法分辨這是句玩笑話。

只是有點擔心,這變化是不是叔叔和媽媽「兩廂情願」的結果。

而推翻這個結果,他用了14年。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02

「我哪裡也不敢去」

2007年12月28日,彭冬英這輩子都會記得這個周五。

如果她能多拉住小兒子濤濤一會,等大兒子寫完試卷再放他出去玩;如果能對那根來路不明的棒棒糖多點戒備,兒子換鞋再多問一嘴……

「如果」。

——這大概是她14年來想得最多的一個詞。

那晚,盯著大兒子寫完作業,8點半,她下樓找兒子回來洗澡。

樓下,沒人;兒子在小區里玩得好的同學家,不見;圍著小區找了幾圈,無果。

她想到三天前,吃飯的時候電視上在放的《第一現場》。

有個老人跪在地上舉尋子海報的新聞,老人在找她的孫子,孫卓。

當時看到,她還叮囑兩個兒子要小心陌生人。

彭冬英腳都軟了,立馬報警,然後繼續找。

14年間,彭冬英到處參加尋親活動,發尋人啟事。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還把自己社交賬號的ID,改成了「尋兒符建濤」。

頭像,換成了兒子5歲時的照片。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2007年網路不太發達,家裡也沒電腦。

她貼完尋人啟事,就去網吧通宵,學著註冊QQ,發帖。

只要是有可能找到孩子的方法,她都試一遍。

接受採訪,參加尋親節目,在社交平台發尋人啟事,甚至變賣家產只求有線索,和其他受害者家長們組團到全國多地尋找孩子……

每天出門,沖著太陽許願;晚上回家,沖著月亮許願。

她不能讓濤濤沒有「爸爸媽媽」。

她太知道沒有親生父母的痛——自己5歲沒了母親,9歲沒了爸爸,相依為命的弟弟在2001年意外去世。

沒有親人關愛、相守的日子,孤獨無依。

大兒子需要她,又怕小兒子回家找不到自己。

14年,她沒搬過家。

那棟在2樓的出租屋,租金從五六百漲到三千塊,交的房租都夠買房了。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兒子走丟那年暑假最喜歡的紅色套裝,她一直留在身邊,放在枕頭底下。

每天晚上睡前,像是哄著孩子入睡般,對著它說話。

兒子 咱們睡覺了

早點回來陪媽媽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孩子走丟後,她最怕過節。

中秋節,每次「月圓」都在扎心。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除夕,一桌子的菜和碗筷,總有一副留給濤濤。

記掛著孩子有沒有開心過年,有沒有壓歲錢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家裡每一個重要的日子,她都想跟孩子分享。

大兒子高考,她髮狀態,希望兒子能看到。一遍遍地發小時候的照片和大兒子近照。

只求孩子能在上網時,瞟見這張熟悉的臉,想起自己的往事。

還不厭其煩地叮囑,看到這條消息,或者懷疑自己身世的,去找公安機關做DNA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每年的8月12日,符建濤的生日,她都會買一個蛋糕。

她自己過生日,這14年,生日願望也從沒變過。

來年等到你歸來和我一起唱麴生日歌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03

「媽,我是符建濤」

「媽媽,我不會丟的,我會打110告訴警察叔叔。」

2007年12月25日,媽媽看過孫卓的新聞後,叮囑兩個兒子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5歲的符建濤是這麼回答媽媽的。

可惜,他沒料到,有小狗的叔叔就是那個「陌生人」。

被帶到聊城後,他成為了那家的小兒子。

「父母」外出打工,他和奶奶生活。

上初中後,他要住校。

其他同學都有爸媽一路護送到宿舍,搬被褥、鋪床、買生活用品,千叮嚀萬囑咐。

他只能自己來。

要說「父母」對自己不好,也不是。

「父親」在外打2份工,省吃儉用,一身病的「養母」,也總把好吃的給他。

但年幼時的那句「不聽話就把你賣掉」,越長大,他越生疑。

平時開玩笑,他會問在家的奶奶,自己是不是被拐來的,奶奶沒放在心上。

上初中時,一次村裡診所采血,他跑去驗血型。

那次之後,根據課本上的生物知識,他基本確定自己不是親生。

又能做什麼呢?

悄悄下決心,等大學畢業,能賺錢之後,去尋找親生父母。

還沒等到自己高考,事情就有了轉機。

今年初,公安部開展為期一年的「團圓行動」,擴大DNA資料庫、人像庫收集範圍。廣東省也開始全面整理失蹤兒童的照片檔案。

9月,好消息出現。

山東聊城的一男生,和深圳走丟14年的符建濤高度相似。

廣東打拐專案人員立刻到山東採集血樣,比對確認,再次登門……

「叔叔,我知道你們是警察,我是被拐來的,我還記得我的名字。」

男孩堅定地說。

我叫「胡建濤」。(口音、時間的影響,他不記得自己名字的正確發音)

被警察告知自己可能的真名後,他在微博搜到了那個每次更新一定要帶尋人啟事的@尋兒符建濤。

一場相遇開始了。

彭冬英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接到兒子電話時的心情,冷靜。

14年了,期待落空太多次,她不敢有希望。

「媽,我是符建濤。」

接到電話,她當然辨別不出孩子的聲音。

可是孩子接下來說出口的細節,讓她終於破防。

符建濤記得和哥哥在動物園玩蛇。蛇在哥哥脖子上,他抓著蛇尾巴。

這張照片,彭冬英一直保存著,但沒有在尋人啟事里發過。

還有,她和兒子之間的小秘密:

要上學的早晨,孩子不肯起,媽媽就會拿幾塊他愛吃的糖,擱在他夠不著的地方,嘴饞的符建濤每次都要離開被窩去攥在手裡。

她有點懵。

在看到孩子私信發給她的照片,且和打拐警察確認後,心才100%落到肚子里,開始激動。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孩子找到了。

她終於可以改名了。

這就是結束嗎?

符建濤和母親相認後,他在網上搜深圳走失兒童時發現了孫卓的名字。

那個在他5歲時,機緣巧合和他串聯的名字,又一次出現。

在他翻看當年孫卓被拐的監控視頻時,有個吃驚的發現。

帶走孫卓的那個白色上衣男人,好熟悉。

不就是「三叔」?

熟悉的人和別人看是不一樣的

是一眼可以認出來的

當時我也是認出來了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他連忙報警,警方順著線索順藤摸瓜。

果然,在符建濤聊城的「家」附近,找到了疑似孫卓的男孩子。

DNA比對後,才有了這場震撼全網的團圓。

孫卓和符建濤,同年被拐賣,又在同一年被找到。

雙方對待父母的態度也被人拿來對比。

孫卓認親時手足無措,因為在「買方父母家」,姐姐和「爸媽」都對自己很好,所以對是否要留在親生父母家猶豫不決。

符建濤,依稀知道自己是被拐來的,但事實上「買方父母」一直對自己好。

雖然的確如新聞所說,符在見到親生父母后才第一次吃上肯德基,以前家境不好,但家裡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留給他(當然可能因為他是男孩)。

一邊,是把自己養大的「父母」;一邊,是尋他14年不肯放棄的親生母親。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負罪感和感恩撕扯著他。

符建濤最終決定先回到聊城,備戰高考。彭冬英也尊重孩子,準備等他孩子高考後,讓他自己決定。

他們最終會作出什麼樣的決定?

他們又會為這個決定在將來後悔么?

會改變么?

——可以肯定,悲劇的結局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Sir無法評價事件當事人所作出的選擇。

畢竟誰都沒有經歷過如此長久的、無聲的、反覆無常的折磨。

此外。

正因為目前無法詳盡、客觀地掌握事情全貌,我們更需要謹慎地批判或「定罪」,過度吵鬧的輿論幫不了他們任何人,我們僅能寄希望法律給出公正的結果。

當然,即使法律能給出暫時的判決。

但遲到了14年的血緣親情,需要用更多的14年來彌補。

團圓,遠遠不是結局。

電影《親愛的》,其實有四個原型。

2010年彭高峰找到了彭文樂,2018年吳麗萍找到了吳玉龍,2021年孫海洋找到了孫卓。

杜小華,還沒找到杜後琪。

看到好友找到孩子,他如約開了8個小時的車趕到深圳祝賀。

細數完找到孩子的朋友,他慢慢說了句,希望我也能有這個好運吧。

然後自我安慰地笑了笑,低下了頭。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在這個熱搜下,還有太多落寞的尋親者們。

杜小華,向媒體鞠躬,向人販子喊話,甚至提前向買主鞠躬,謝謝他們把孩子還給自己。

並熟稔地開始尋人:

「杜小華,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懷玉鄉白坭村人,兒子杜後琪失蹤時身高1.18米,體型偏瘦,長圓臉型,右眼角有箇舊傷疤、鼻樑上有個新傷疤,性格外向,膽子偏小。」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病重的母親張立花,害怕走失的孩子也像2個女兒一樣,遺傳了直腸癌,向鏡頭哀求。

只求你帶他去做個腸胃鏡。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 1994年在雲南楚雄到昆明的高速上走失

他們能等到嗎?

等到之後,又會是一番怎樣的結局?

對許多失孤家庭來說,或許連想像都顯得太奢侈。

今天,Sir僅能力所能及地請求:

如果你有線索,可以直接報警,或撥打公安部開通的「打拐」舉報熱線電話,號碼為010-65204666;

如果你身邊有疑似被拐婦女兒童,可以動員他們到附近的刑警隊免費采血,公安部有為走失家庭提供免費的采血和DNA比對服務(附近采血點可以通過「公安部刑偵局」微信公眾號、「刑偵局打拐辦」抖音號,或支付寶搜「團圓」查找)。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如果你沒有線索,但想幫一份忙,那可以加入公安部的「團圓系統」,只要你的手機上,有「淘寶、支付寶、高德地圖、新浪微博、騰訊QQ、今日頭條、百度地圖、滴滴出行、餓了么」等APP,選擇其中任何一個開啟推送通知功能,就能成為尋親鏈上的一環。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如果你不幸家中孩子走失,請記住下面2個步驟:

1.無需等待24小時,一發現走失,可以馬上撥打110報警;

2.提供孩子近照,方便警方立即按照兒童失蹤快速查找機制開展調查,同時第一時間聯繫打拐民警在「團圓系統」上發布信息。

今年9月,公安部公布了近幾年找回的走失兒童數:

4142名,跨時最長達61年。

希望還在。

但希望,有時候也太殘酷。

丟失14年的親情,卻抵不過「買家父母」,「諒解書」到底該不該給 - 天天要聞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