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2022年07月13日11:27:24 熱門 1144

作者|劉工昌


最近,因為某國打壓華為晶元,因此晶元成為中國產業界最火熱的話題,而與晶元有關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廣受關注,在資本助推下,「晶元概念股」成長到一個令人震驚的高度。


而說起晶元製造公司,台積電無疑是當今世界最優秀的公司,這家公司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晶元生產線,這家公司每前進一步,實際上都代表了人類晶元製造的一個進步。可是由於有美國的晶元技術禁令,這家公司也參與了對華為的斷供行動。


台積電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與國內合作夥伴或同行是個什麼樣的狀況?我們前不久發表了聚焦台積電:為什麼三星甘拜下風?一文,將這家公司發展的幾十年歷史做了一個梳理,今天,我們將對台積電與國內三家公司的關係再做梳理。


這三家公司分別是清華紫光中芯國際和華為。


清華紫光:合作止步於喊話


我們先看第一家與其有關的公司:清華紫光。下面是其官網介紹。


1999年3月18日成立,同年11月4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清華紫光股票創下106元股價,成為中國股市百元股王。重點聚焦IT服務領域,精心打造"雲-網-端"IT產業鏈,全面深入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處理等信息技術的行業應用,向強大的IT服務平台型企業加速邁進。


這家公司在IT領域的布局主要靠收購來完成。2013年7月以17.8億美元收購晶元設計公司展訊通信,2014年7月以9.1億美元收購另一家晶元設計公司銳迪科微電子。2015年9月26日,清華紫光引入英特爾15億美元的投資入股,補充新鮮血液。此後其收購手筆更為大膽:2015年10月30日,以194億元新台幣(約合37.73億元人民幣)入股全球第五大封測服務廠商——台灣力成科技。紫光持有力成25%的股權,為後者第一大股東,並擁有一席董事會席位。11月,紫光又公開表示,有意圖要合併台灣另一家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公司聯發科


11月,紫光董事長趙偉國表示,「若台灣法令願意開放,我願意馬上和聯發科董座蔡明介見面,促成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11月2日,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回應紫光的提議,並表示,「只要政策許可,聯發科願意採取開放的態度,攜手兩岸,共同提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及競爭力。」


雖然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聯發科的回應只是客氣客氣(雙方都說了前提是台灣政策允許),但是蔡明介這番表態還是惹禍了,有人據此認為這是準備把聯發科賣給紫光。對於這個質疑,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日前在採訪中也明確否認,表示這是個誤會,他去年與紫光隔空喊話是認同兩岸半導體產業要攜手合作,並不是要出賣聯發科,之前是因為沒有機會好好解釋,很多反對的學者提出「假想」聯發科的立場,現在他需要對外界澄清。


而最具爆炸性新聞意義的是2015年傳出收購世界晶元代工巨頭台積電。台積電的電子晶元加工產業屬於高科技行業中最底部的環節,也是最基礎的。


2015年11月初,據台灣地區《經濟日報》報道,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沒見過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但認為趙偉國是要以併購方式強化供應鏈。


對於大陸紫光集團頻頻喊話投資台灣半導體產業,他個人的態度是開放,不過目前台灣當局在晶元設計部分是對陸資來台有限制。


但張忠謀同時稱,若要取得台積電的控制權,持股得逾25%,他認為台積電目前市值1,140億美元,與三星的1,200億~1,300億美元相近,要取得台積電25%股權,得花費近300億美元。


清華紫光要收購台積電更是在島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據C114報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趙(偉國)不過是一個炒股的投資者,怎麼能去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個世界半導體教父,公司多少錢要賣?張忠謀60多年半導體經驗,「不是你今天用錢就可以買的」。企業文化的塑造,都不是一個炒股的大陸企業要買就能買下。


富士康掌門郭台銘眼裡,同為大陸企業在國人眼中高大上得清華紫光除了會炒股,什麼都不是。儘管他的話也許有某種的成分,但也道出了以紫光集團為首的一批大陸所謂自主晶元發展的一種模式,即金錢堆出來的併購,從來不想真正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搞研發。


據某財經媒體報道,2009年趙偉國重返紫光集團擔任總裁之初,並未將注意力集中於現在的主業集成電路(包括晶元)中,但隨著集成電路將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的方向之一,以及總額達13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趙偉國的清華紫光隨即開始了適時轉向。


隨後而來的數起與晶元產業的併購,尤其是因此紫光突然站在聚光燈下的市場(資本)效應,不得不說與此有密切的關係。實際上,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今年年初已經表示,未來5年將對紫光投資人民幣100億元。


紫光更多是以併購,確切地說是以資本圈錢模式發展中國「芯」。(郭台銘暗諷趙偉國炒股:中國芯究竟差在哪班門弄斧孫永傑2015年11月26日)


中芯國際:在與台積電訴訟中艱難立足


1999年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父」的張汝京在台灣創辦世大半導體」,成為台灣第二大半導體工廠。因為直接威脅到老大「台積電」的壟斷地位,故台積電繞過張汝京,以50億美金的價格把世大給買了下來。


憤怒的張汝京帶著300個工程師還有1000億人民幣的投資離開中國台灣來到上海,2000年,中芯國際正式成立。中芯國際的許多技術骨幹都來自中國台灣,其中不乏台積電的技術人員。


台積電當然不會放過。2003年,台積電在美國控告中芯國際竊取商業機密,並指控中芯國際在加州銷售的晶片涉嫌侵害台積電的專利。雙方於2005年2月達成和解,並簽訂一項六年期的和解協議書。根據協議,中芯國際同意支付1.75億美元的和解金額,交出台積電的商業機密文件,並停止使用涉案的技術與製程。


2006年8月25日台積電在此向美國加州法院起訴,指控中芯國際違反了2005年的協議,在2005年以後繼續利用台積電的商業機密製造0.13微米或以下製程產品。


根據媒體報道,台積電的代理律師JeffreyChanin稱,此項案件涉及了65起商業秘密的盜竊。中芯國際的代理律師DavidSteuer則抗訴稱,所爭議的資訊並不構成商業秘密,因為在技術文獻中已廣為公開。


根據中芯國際的三季報中有關台積電訴訟進展的披露,台積電要求損害賠償、禁制令、律師費及提早支付和解協議所規定的餘下未付金額。


2006年9月12日,中芯國際在同一法院反訴台積電,指稱台積電違反合約及違反真實公平交易。


隨後,雙方又將訴訟從美國延伸至北京,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展開了訴訟和反訴訟的拉鋸戰。其中,2009年6月10日,北京市高院一審判決,不支持中芯國際對台積電的訴訟請求。


此時,中芯國際不僅面臨10億美元的巨額賠付,還將永久失去美國市場。這對於一個晶元代工廠商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王寧國正式入主之後的幾小時,中芯國際即宣布與台積電達成和解協議,內容包括:第一,雙方解除所有待決訴訟的指控;第二,終止中芯國際在2005年和解協議中餘下4000萬美元的付款責任;第三,中芯國際向台積電支付2億美元,須在2013年之前分期付清;第四,中芯國際向台積電轉讓17.9億股中芯國際股份(占已發行股本約8%),以及可按每股股份1.3港元的價格認購6.95億股中芯國際股份的認股權證,並且可以在三年內行使權利。


若認股權證行權,則台積電持有中芯國際股份將達到10%,成為僅次於大唐電信科技產業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6.55%)和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0.08%)的第三大股東。(中芯國際救贖路作者:時間:2009-11-24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據稱此次訴訟台積電還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讓張汝京離開中心國際。


接到律師通知的那一刻,張汝京在電話前放聲痛哭,第三天他便引咎辭職,並發誓再也不踏入半導體領域。(既生瑜,何生亮?台積電和中芯國際的世紀之爭202007/13紅螞蟻自媒體)


張汝京黯然離場後,原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應用材料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王寧國接手中芯國際。王寧國為中芯國際定下兩條策略:避開和台積電正面競爭,力爭讓中芯成為客戶的「最優備選」,也就是做台積電備胎;完善本土產業鏈,幫助本土半導體設備、材料和晶元設計公司發展。


2010年,中芯國際公司歷史上首次實現盈利,公司毛利率由2009年第四季度的7.6%上升到2010第四季度的23.9%。但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突然離世後,這家公司開始內鬥。最終,新任董事長張文義力薦中芯前「元老」邱慈雲出任中芯CEO。


邱慈雲提出的策略是,與國際巨頭尋求定位差異化和業務多樣化,不直接和競爭對手對抗。尋求差異化的同時,中芯也沒落下更精工藝的研發。在邱慈雲的帶領下,中芯在2014年成功實現28納米量產。雖然與業內尖端水平仍有兩代技術差距,但這一突破也幫助中芯拿到第一筆手機晶元訂單——來自高通的驍龍410。(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差距在哪芯東西 發表於 2020-09-08)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從2010年開始,因為國家半導體的戰略布局,多家國有企業先後投資中芯國際。截至2019年,中芯國際的前三股東分別為大唐電信,佔比17%,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佔比15.7%,紫光集團,佔比7.4%,至此,中芯國際擺脫了台積電的控制,成為一家真正的中國大陸企業。


2017年,中芯CEO邱慈雲請辭。隨後,從台積電出走遠逃韓國,為三星僱傭,最後被台積電兩次起訴,官司慘敗被迫從韓國出走的梁孟松出任中芯CEO。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就把中芯國際從28納米製程提升到14納米製程,並且實現量產,良品率從3%提高到95%。


2019年下半年實現14nm節點量產,目前N+1/N+2工藝順利推進,4年內計劃實現5nm工藝,同台積電存在2代製程的差距。


關鍵時刻,傳出美國將對中芯國際發出制裁的消息。


9月5日晚間,中芯國際發表聲明指出:中芯國際作為一家同時在港交所及中國大陸A股上市的國際化運營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一直合法依規經營;且與多個美國及國際知名的半導體設備供貨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關係,美國商務部多年來針對中芯國際進口採購的設備,也已經核發多件重要的出口許可。同時,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重要成員,客戶遍及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其產品及服務皆用於民用和商用,從沒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與中國軍方毫無關係;2016年及以前,中芯國際還是經美國商務部正式認可的「最終民用廠商」(Validated End-User) ,並曾有多位美國商務部官員實地到中芯國際進行訪查。


「因此,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道均為不實新聞,我們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中芯國際願以誠懇、開放、透明的態度,與美國各相關政府部門溝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見和誤解。」中芯國際在申明中寫道。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在今年一季度財報會上,中芯國際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就曾指出:「中芯國際是國際化公司。在過去20年中,我們與供應商和美國商務部保持著良好溝通,並且我們遵守規則,完全合規,自成立初就承諾不涉及軍工業務,目前也是一樣。」


與華為的硬抗不同,面對美國制裁威脅,中芯國際一開始就把自己身段放得很低。引得一批看華為雄文長大的小粉紅不滿,其實承載著中國晶元崛起重負的中芯國際可謂命運多舛,其發展仍處於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對美國設備商依存程度超過20%比台積電還高,高調害死人的。


台積電與華為:扛不住美國壓力,就加班加點生產


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發布對華為的出口管制新規,全面限制華為使用美國EDA軟體設計晶元,限制使用美國技術的代工廠給華為製造晶元。為避免給相關企業帶來衝擊,給予120天緩衝期,也就是該禁令在9月份生效。


第二個限制似乎專給台積電說的。關於25%美國技術含量的評估標準,美國商務部並未詳細規定,所以有觀察者認為,台積電的設備大量依賴美國技術,很難不超過25%。


儘管2019年來自華為的訂單佔據台積電總業務的比例高達14%,但就在7月16日的業績發布會上,台積電宣布:2020年9月14日之後,台積電將不再繼續給華為供貨晶元。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會上表示,短期來看,不能向華為供貨對台積電的影響不可避免,台積電正在積極與其他客戶合作,填補華為留下的空缺。很顯然,「斷供」華為,是台積電的無奈之舉。


斷供對華為的影響卻是難以估量的。8月7日,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一向高調的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主題演講中表示,今年秋天上市的Mate40,將搭載的麒麟9000可能是華為高端晶元的絕版。


由於美國的第二輪制裁,華為的晶元生產只接受了5月15號之前的訂單,到9月15號生產就截止了。所以今年可能是華為麒麟高端晶元的絕版。


台積電還沒放棄,更談不上所謂的被「放鴿子」。相反台積電還通過協調供應鏈的供貨需求,準備給華為交付更多晶元。據《環球時報》等媒體的報道,台積電24小時不間斷工作,緊急為華為趕製更多晶元庫存,為斷供做準備。


如果台積電真如媒體報道的那樣,看來華為將要得到的晶元將不止800萬顆。實際上在一些專業人士眼中,華為將得到的晶元將達到1000萬片,分析師黃海峰就透露華為晶元將覆蓋超過1000萬台高端手機,足夠華為支撐半年的出貨量。


雖說由800萬提升至1000萬,其中只有200萬的量變,但是在華為手機面臨全面衰退且無人能幫助的情況下,台積電無疑是最靠譜的一家。華為麒麟晶元採用的是5nm製程,而擁有這樣的技術,台積電不缺出貨埠,要知道對面的蘋果新機也正在籌備發布,能在距離最後期限的幾天中儘快為華為趕製晶元庫存,台積電已經儘力了。


當前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擺在面前:失去台積電,華為的庫存還能撐多久?2020年5月,華為輪值主席郭平在華為全球分析師會議上指出,由於非常規原因,華為的研發投資和庫存大幅增加,其中研發投資1317億歐元,增長29.8%,庫存投資1674億歐元,增長73.4%。


據華為的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一季度,華為的存貨持續大幅攀升,2019年增幅超過73.5%。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華為的存貨已高達1882.47億元。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此前,華為利用120天緩衝期內向台積電下了大量的7nm、5nm訂單,金額高達7億美元,2020年底前所有的麒麟晶元都將在9月15日前全部交付。國外晶元知名企業的公開財報顯示,華為大量採購了英特爾公司用於伺服器的中央處理器(CPU)、賽靈思公司的可編程晶元。這些晶元都是華為基站業務和新興雲業務最重要組件。華為大約有足夠的庫存可支撐一年半至兩年時間。


據相關人士預測,隨著華為5G相關設備的大規模出貨,華為的晶元庫存或許只能維持到2021年初。綜上所述,萬一台積電斷供後,給華為和中國企業實現完全不依賴美國設備和技術的國產替代時間只有不到兩年。如果我們這段實現國產替代,那華為就會遭遇非常大的困難。因為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不能僅靠庫存晶元來開發新產品,況且庫存是有限的。


為什麼華為非要依靠台積電呢?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華為作為一個ICT 的設備和終端的公司,我們能夠到產品的設計、到集成電路的設計,但超出之外的能力,我們並不具備。


放棄台積電,轉向三星、聯發科購買晶元或許是一條出路,但三星、聯發科在製造中也都使用了大量美國的技術、設備,未來也面臨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由此可見,未來華為的晶元製造或許只能依靠中國內地,而目前國內晶元代工廠商中,稍有希望的只有中芯國際。


可中芯國際能承載得起華為在內得中國企業晶元供應重負嗎?就目前情況來說,中芯國際作為大陸最強的晶元生產企業,目前只能生產14nm(納米)晶元,不能生產更高端的7nm、5nm晶元,不僅產品相差兩代,而且還沒有實現大規模量產。所以根本不能供應華為最新所需要的5nm晶元。


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距離有多遠?


9月10日消息,台積電公布了8月份的營收,合併營收1228.78億新台幣,約合42億美元,一月的收入就超過中芯國際一年了——後者2019年營收也不到32億美元。下面說說具體情況。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市場份額


根據《日經亞洲評論》的報道,TrendForce於近期發布了最新統計數據。在2020年二季度的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台積電市場份額達到51.5%,依然穩居全球第一。中芯國際以4.8%的市場份額排名全球第五。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按照2019年的全球銷售額計算,台積電的市場佔有率接近50%,遠超三星(18%),中芯國際處於第二梯隊,市佔率僅為5.1%。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盈利能力


台積電2019年實現凈利潤115億美元,凈利率32%,凈資產收益率為21%,毛利率長期維持在47%-50%,經營性凈現金流205億美金,主要原因在於先進工藝節點利潤豐厚,台積電在先進節點份額獨大(超過80%),獨享行業豐厚利潤,另一方面,台積電工藝庫全,配合開發周期短,工藝穩定性相對更高。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中芯國際2019年財務指標


2019年中芯國際實現凈利潤2.35億美元,凈利潤率5.1%,凈資產收益率為4.14%,毛利率為7.89%,技術差距決定利潤懸殊,台積電在先進節點(如7納米)可以保持50%以上的毛利率,而對技術節點90納米及以上營收佔比高的中芯國際來說,毛利率是比較低的,而中芯在入局先進位程工藝的前期,又面臨較大的虧損壓力,這些因素制約了中芯的盈利能力。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技術差距


台積電在7納米和10納米節點的市場佔有率為86%,營業收入120億美元,營收貢獻佔比36%,在14納米節點市場佔有率為83%,營收75億美元,營收貢獻21%,在先進技術節點,台積電處於行業壟斷地位。


中芯國際目前尚未突破7納米和10納米技術節點,也買不到最先進的EUV光刻機,所以營收和市佔率為零,在14納米節點,營收為0.1億美元,營收貢獻0.3%,市場佔有率僅為0.1%,中芯國際營收最大的是90納米及以上工藝,營收為17億美元,營收貢獻51%,市佔率為8%。


在先進位程工藝方面,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差距很大,台積電是壟斷者,中芯還未完全入門。


台積電5納米節點:2020年中已進入量產,與7納米相比邏輯密度增益為80%,速度增益為20%,5納米工藝廣泛採用EUV光刻機,預計在移動/HPC推動下,今年二季度會很快和平滑地產能爬坡,預計2020年5納米將貢獻台積電10%的收入。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各晶圓廠先進位程布局進展


台積電3納米節點:將在2021年進入風險生產,目標2022年下半年實現批量生產,初期3納米依然採用FinFET工藝,成熟後在3納米後期或2納米轉向GAA晶體管技術。


中芯國際14節點:2019三季度量產,標誌著FinFET結構的突破,後續直至5納米甚至3納米均將繼續採用FinFET結構。


N+1(8納米):進入客戶簽約階段,預計2020年底至2021年初量產,無需EUV光刻機設備。N+2(7納米):正在研發中,已建設起相關研發線。(一文看懂中芯國際與台積電的真實差距胡一侃發布時間:07-07)


台積電的3nm晶元還沒開始量產,2nm工藝研發中心就開始建設了。這座研發中心將會擁有一條先進的生產線,同時配套以8000名工程師;為配合2nm工藝的研發,台積電還被爆料一口氣購買了2台光刻機。台積電預測他們已安裝了全世界約50%的激活光刻機機器。


據外媒預計,公司2020年全年資本支出將進一步提升,達到160億美元左右。更不得了的是,台積電的一名高管還在網上透露,稱台積電已開始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主要用於晶元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處理。


半導體行業的「摩爾定律」指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每隔2年翻一倍。這樣算下來,已經實現了5nm晶元量產的台積電,其技術已經領先中芯國際快6年了。要趕上這6年里落下的腳步,談何容易?況且這還沒算上台積電也在向前飛奔的速度。


與此同時,一些技術上的硬傷,目前大陸企業始終無法克服。


結合ASML的聲明和台積電的內部採購單,台積電預測公司已安裝全球約50%的激活光刻機。而中芯國際一台都沒有。


如果中芯國際不能拿到極紫外光刻機(EUV),公司的晶元生產工藝,將被卡在7/8nm的水平。用於生產7納米及更先進位程晶元的EUV光刻機,目前只有荷蘭的阿斯麥(ASML)公司能生產。


然而,由於《瓦森納協定》的存在和美國的多次干預,該公司沒有出售給中國公司,憑白讓中芯國際在光刻機上花費了1.2億美元和2年的時間。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說:「你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這些經驗給你帶來創新和降低成本的機會,利用這個機會,就會在技術和成本削減方面,繼續領先於你的競爭對手。」(台積電包攬全球50%光刻機,未來的高端晶元製造與大陸無關?光刻機2020-09-02 · 格隆匯)


須知,台積電之所以能始終站在浪頭上,是因為其堅持專註本業,每年都花約百億美元投資本業,以保持競爭優勢。以AMD為例,之所以能蠶食英特爾近乎壟斷的伺服器晶片市場,靠的就是台積電的微縮新製程。


持續、高昂的研發投入,也給中芯國際帶來了壓力,其2019年的扣非後歸母凈利潤甚至出現虧損,虧損金額達12.5億元。


同時,據歷年的財務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中芯國際的營業收入增長似乎陷入停滯。


台積電恩怨:紫光限於喊話,中芯國際官司中立足,華為要加班滿足 - 天天要聞


芯思想研究院數據表明,中芯國際2020年的資本支出將進一步增加,較2019年的增長幅度將達到55%,將創下公司歷史上資本支出的最高記錄。


由於產能滿載,中芯國際曾在之前的業績說明會上表示,為應對客戶的需要,公司將繼續擴大其產能,把握市場商機及增長。(台積電"斷供"華為緊急囤貨1880億!能撐多久?2020-07-1807:13:52 來源: 全景財經舉報)


目前來看,憑藉先進位程和封裝技術,台積電佔據相關先進設備供應商資源形成壁壘,加之搶單實力,台積電坐穩晶圓代工龍頭的的同時,正全方位掘深護城河。


後來的中芯國際肩負著國人眾望。除了技術鴻溝目前看來跨越還很遙遠,動蕩的外部環境又給了這種追趕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我覺得中芯國際做的是對的,那就是,低調做人,高調行事。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