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閩澎故事多,那些鄉愁與守望

2022年07月12日05:10:28 熱門 1065

來源:新福建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12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重洋百里戍台灣,艋舺澎湖遞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征夫休唱念銅山。」清末銅山(今福建東山島)舉人馬兆麟曾賦詩一首,有感於福建戍台將士的悲烈慷慨,今人亦可從中略窺澎湖與福建千絲萬縷的深厚淵源……

往上追溯。南宋時,中央政府正式將澎湖諸島隸屬於福建管轄,澎湖被納入大陸版圖。南宋趙汝適所著《諸蕃志》中,便記載有「泉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之說。由於有著長期的行政隸屬關係,歷史上澎湖又被稱為泉州外府,「泉(州)人結茅為屋居之」。

澎湖「三十六島」,猶如明珠散落,美不勝收。行走其間,無論是地方風物、信仰民俗,還是廟宇宮觀、古厝民居等,無不透露出或多或少的閩南元素,抑或八閩風情,閩澎兩地的源遠流長可見一斑。由於澎湖移民多來自福建沿海,建築樣式與泉州、漳州的建築頗為相似。多少年來,澎湖人習慣於西望海峽,憑欄思索,列島上那些雕樑畫棟、飛檐翹角之間,到底凝結著多少福建先民的濃濃鄉愁和對故土的守望?

西嶼燈塔

在鄉愁和守望里,有著西嶼燈塔的不滅燈火。漁翁島燈塔是澎湖的地標景觀,提起這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築,卻和福建有著切割不斷的關聯。

澎湖:閩澎故事多,那些鄉愁與守望 - 天天要聞

遊客在燈塔景區遊覽。

澎湖灣民宿老闆劉貴富告訴記者,現在的漁翁島燈塔是在西嶼燈塔的舊址上修建而成。據史料記載,西嶼燈塔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落成,清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同安人、時任澎湖水師協鎮的陳化成等人籌資重修。

繞到漁翁島燈塔一側,矗立著兩塊古石碑,其中一塊立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其上《西嶼塔燈碑記》里寫道:「道光三年春,現署水師提憲陳元戎等籌款即就原基重修」「福建澎湖水師協鎮府孫得發,候補州牧借補澎湖通守蔣鏞立」。碑文中所寫的「陳元戎」正是陳化成,在澎湖任職後,陳調任福建水師提督,後在鴉片戰爭保衛吳淞口時英勇殉國。經陳化成重修後,西嶼燈塔於夜間燃火照明,成為台灣海峽航行船隻的安全坐標,事故大為減少。為此,東南沿海一帶的老百姓至今都非常感念陳化成。

燈塔所用石料,亦出自福建。劉貴富說,由於澎湖當地不產花崗岩,修建燈塔所用的花崗岩都是從與澎湖一海之隔,也就是陳化成的老家閩南用船運過來,部分石材至今依然用在新修燈塔的房舍中。1875年,為滿足航海需要,西嶼塔燈被改建為照明效果更好的西式燈塔,命名為「漁翁島燈塔」。從此,古老的西嶼燈塔走入歷史,但它所遺留下來的福建印跡卻永不磨滅。

天后宮

在鄉愁和守望里,也有著天后宮的香火繚繞。擁有400多年歷史的澎湖天后宮,原稱「娘媽宮」,是台澎金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這裡不僅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也是澎湖繁榮的發源地。

澎湖:閩澎故事多,那些鄉愁與守望 - 天天要聞

澎湖天后宮

相傳天后宮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由泉州最早的移民興建,與湄洲媽祖祖廟、泉州天后宮具有極深的淵源關係。廟內雕樑畫棟,刻工精細,古香古色,美不勝收。

史料記載,清代閩台對渡時期,一艘艘滿載大米、蔗糖、水果、海產品的商船,從台灣起錨經澎湖駛向福建,這些船隻由大陸返回時順帶運回建築材料或壓艙石,一般的樑柱木頭多採用福州杉,石材多採用惠安的青斗石,磚瓦多購自漳泉汀地區等。這些石頭、木材漂洋過海到了澎湖和台灣以後,就被用於建廟、鋪路或造橋。澎湖天后宮的樑柱雕刻、窗欞及浮雕等,正是數百年前閩南石匠的傑作,至今仍栩栩如生。

步入天后宮,後殿的「清風閣」內有一方石碑,俗稱「沈有容諭退紅毛碑」。碑高198厘米,寬28.7厘米,正面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字體蒼勁有力。碑文記載了明朝官員福建都司沈有容率軍至澎湖,於1604年擊退荷蘭入侵者、保家衛國的功績,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是全台現存最古的石碑。後來,鄭成功東徵逐荷夷、施琅收復台灣,也都曾在天后宮駐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下澎湖,使台灣不戰而下,施琅感恩於媽祖顯靈相助,遂奏請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后,康熙帝御賜「神昭海表」匾額一方,至今仍存於廟中。從此以後,天后宮的香火始終鼎盛不衰。

觀音亭

在鄉愁和守望里,也有著觀音亭的兩岸同源信俗。位於馬公市西海岸的觀音亭,舊稱觀音廟,始建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主祀觀世音菩薩,為當地四大古廟之一,至今仍是澎湖人的禮佛聖地。

澎湖:閩澎故事多,那些鄉愁與守望 - 天天要聞

澎湖觀音亭,這座早期從福建分香的廟宇,在布局和建築工樣上完全效仿它的祖庭

澎湖長進餐廳老闆蔡月桂說,閩人在向台灣移民的過程中,為緬懷先民開發艱辛或神靈庇護,在興建較具規模的廟宇、祠堂等建築時,必是從泉州、漳州聘請工匠,建築的形制和做法承襲了閩南匠藝,如廟宇殿堂多採用單檐或重檐歇山頂、重檐式鐘鼓樓等。觀音亭亦是如此,這座早期從福建分香的廟宇,在布局和建築工樣上完全效仿它的祖庭,建築細部的處理上竭盡閩南匠師之能事,就連很多建築材料也是從閩南運來,集中反映了閩南寺廟建築的風格。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這座寺廟被炮火所殃及,原有不少建築遭到損毀,但今人依然能夠從牆垣、石柱和建築構建中,領略諸多百年前的閩南文化風貌。

蹲在廟門口的一對淡綠色石獅子,是澎湖觀音亭的一大特色。這兩隻石獅頗有來頭,材質看似石頭,但其實是由糯米漿、石灰和黑糖水調和雕塑而成,歷經百年不腐。原來,清雍正年間在澎湖設立澎湖廳,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管轄,而這對石獅就鎮守在澎湖廳通判衙門前,日據時期民眾將它們搬過來改守觀音亭,台澎地區僅此一對。

觀音亭內有一塊薄海蒙庥匾,是寺內年代最久的古物,它亦是閩澎深厚淵源的歷史見證。這塊古色古香的匾額,位於正殿門楣上方,中間陰刻行書「薄海蒙庥」四個填金大字,下款陰刻「協鎮福建澎湖水師等處地方副總兵官詹功顯敬立」。

原來,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福州府平潭人詹功顯以軍功升任澎湖水師協副將,為澎湖地區最高軍事武官,從此駐守台澎三十載,被後世譽為「台海守護神」。1840年,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詹功顯指揮的澎湖防禦戰大獲全勝,書寫了一曲「抗英保台海」的愛國史詩。薄海蒙庥四字正是詹功顯所書,意即蒙神明庇護薄海(這裡指台灣海峽),原來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需經過洋流兇險的黑水溝,民眾深感受神明的恩澤平安抵台澎,對觀音、媽祖等神明的信仰愈加虔誠。

如今,時過境遷,往事悠悠,澎湖的一草一木,豐富的人文遺產與「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仍舊在向人們訴說著那些如煙的往事,還有如水的鄉愁,守望著閩澎之間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結。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