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原標題:全景再現百年前紅色工運風雲(引題)
修繕一新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重新對外開放(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葉小鍾 特約通訊員 羅瑞雄 實習生 謝遲
今年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100周年。6月27日,經過為期一年整體修繕和展陳提升改造升級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重新對公眾開放。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報《廣東群報》,廣州第一個革命工會——廣州土木建築總工會章等跨越百年的珍貴歷史文物正式對外公開亮相。

深入挖掘和保護百年紅色工運資源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位於海珠區濱江西路230號,系首批全國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工人運動革命傳統教育暨研究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
整箇舊址由南北兩幢建築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樓是當年廣東機器工會辦公場所所在地,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南面的大禮堂(曾作為鹽倉使用)即為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場,內部空間寬敞,中式金字頂磚木結構,轆灰筒瓦屋面,淡黃色外牆。1921年春,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曾在這裡創辦工人夜校、開展革命活動。
為引導工人階級有組織地團結戰鬥,推動全國工人運動磅礴發展,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名義,發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以下簡稱「一勞大」)。林偉民、蘇兆征、鄧中夏、李啟漢等來自全國12個城市的173名工人團體代表在廣州珠江南岸的廣東機器工會禮堂聚首。大會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政治主張,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等十項決議案。會議決定在全國總工會未成立前,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
這場中國工運史上空前的盛會,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走向聯合、走向團結的重要里程碑,開創了中國工人聯合起來的新紀元,鞏固和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在黨史和工運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亦創造了「五個第一」,即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的空前盛會;第一次實現了全國工會和有組織工人的團結與聯合;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八小時工作制案」;第一次明確了以「產業組合」作為建會的組織原則;第一次提出成立全國總工會。
一勞大舊址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標誌之一,承載著黨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篳路藍縷、頑強奮鬥的歷史記憶,承載著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矢志不渝、勇毅篤行的偉大曆程。
歷經百年風雨,這處建築依然存留完整。
2006年,廣州市歷經3年考證,揭開了舊址作為重要革命史跡的歷史身份之謎。2011年,廣州市總工會在舊址推出廣州工人運動歷史展陳。2021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紅色遺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大力度挖掘和保護好紅色資源,廣州市總工會對舊址進行整體修繕及展陳提升改造,努力打造標誌性、示範性中國工人運動紅色文化陣地、職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基層黨組織活動基地,成為全國工會系統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和工運歷史研究的核心陣地,以精彩的展陳更好地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守初心、跟黨走的光榮傳統。
歷經百年,風華依舊
一勞大舊址建築可用面積約3800平方米,空間之大在廣州全市紅色史跡中較為少見。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作為多個工會辦公場所及職工業餘大學等,沿襲了職工教育培訓、會議、演出等諸多功能。歷經百年,一勞大舊址內的原木旋轉樓梯、窄窄的長廊、老式花階磚、西式壁爐和門窗等百年前的原物,依然熠熠生輝。
在此次修繕提升中,市總工會按照「修舊如舊、減輕負重、功能聚焦」的原則,聚焦保護紅色遺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等重要功能,著力保留建築的歷史價值,通過打造精彩基本陳列、布設豐富配套臨展、開闢紅色工運閱讀空間,實現展陳的歷史感與時代感的統一,最大程度發揮革命文物的宣傳教育功能。切實將「紅色資源」和「黨史學習教育」串珠成線,廣泛傳播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
尋檔海內外,豐富館藏再現百年紅色工運歷程
經徵詢專家意見,舊址主樓一樓大廳和禮堂恢復原貌;二樓用於基本展陳;三樓主要用於臨展;四樓為新中國成立後加建,用作紅色閱讀空間。
其中,禮堂(一勞大會場)布置完全參照歷史記載還原了100年前的實景。主席台中央設有工人講壇,上方懸掛標語和口號。會場正上方的紅色五星代表了工人階級團結抗爭的堅定信念,周圍懸掛的小紅旗上寫著勞工神聖、工作八小時等勞動標語。
主樓以一勞大為核心,並輔之以同期的中國工人運動重大事件,呈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恢宏歷史畫卷。
進入主樓一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國勞動大會第一次會議宣言》,左側是一幅巨型浮雕,浮雕中央,上面是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下面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場,左下角描述描繪了一勞大召開首日在廣州市第一公園舉行「五一」紀念活動的場景;右下角描繪了恢宏的工人運動歷史場景。整個雕塑以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省港大罷工委員會紀念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協同和機械廠、人民公園等與廣州工人運動息息相關的建築作為背景,動靜結合,展示了廣州工人運動的輝煌歷程,寓意以一勞大為起點,中國共產黨引導工人階級開始走向全國團結的道路,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的初心和使命。
沿著百年前的原木旋轉樓梯來到二樓,《揚帆:紅色工運全國聯合之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歷史陳列》展覽全面呈現在眼前。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海內外的文物118件(套),圖片約240張,集中呈現了百年間尤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的輝煌歷程,著力凸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工人運動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展示手法包括油畫、雕塑、觸摸屏、視頻、微劇場造型、沙畫等,在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兼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加沉浸感、科技感與參與感,突出廣州特色,使觀眾在場景中釋放回憶,在行走中了解歷史,在互動中汲取文化營養。
在舊址修繕升級過程中,還挖掘出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與舊址的一段緣分。巴金先生1933年第一次來廣州就住在舊址主樓三樓,在這裡他寫下了散文名篇《海珠橋》。目前,舊址三樓還原了巴金先生寢室場景,並開闢了文化沙龍體驗區,為職工文學愛好者提供活動場所。
多元交融,打造全新「紅色工運文化傳播長廊」
廣州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市總工會將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這條主線,以紀念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召開100周年為契機,整體布局、融合推動,不斷創新傳播形式,拓展傳播路徑,積極打造全媒體、立體化、多元化和流動式的全新「紅色工運文化傳播長廊」,引導全市職工群眾銘記工運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進一步激發廣大職工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打造一艘「紅色工運」主題客輪,讓紅色工運文化更加動態鮮活。一百年前,參加一勞大的代表基本每天乘坐渡輪來往於珠江兩岸,再從渡口行進到會議議程中的各個地點。一百年後,廣州市總工會以黨領導工人運動歷史為主要內容,依託富有廣州特色的水上巴士,打造了一艘「紅色工運」主題客輪,來往於「省總碼頭和一勞大舊址碼頭」,傳播載體的轉移,豐富、拓寬了一勞大的敘事內容,更能讓職工群眾產生共鳴,時空交錯間,真切感受百年歷史的脈動。
打造「紅色工運」主題宣傳大篷車,讓紅色工運文化輻射更廣。利用大篷車這一「流動快閃宣傳平台」,開展紅色工運、三種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宣傳進學校、企業、城市廣場、社區活動等,將紅色工運宣傳融入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拓展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的覆蓋範圍和內涵。大篷車每場巡展由一場宣講會、一場展覽、一部宣傳片、一組互動遊戲等組成,強化內容吸引力和價值引領力,並可根據實際需求增加工會服務項目。
舉辦紅色主題的臨展,拓展紅色工運文化新陣地。如收集廣州老報紙、老照片舉辦集藏展,從不同側面展示百年來廣州工運發展歷程。
拍攝一部「紅色工運」主題紀錄片,為職工群眾帶來沉浸式的紅色工運文化體驗。該紀錄片以黨領導工人運動為主線,記錄還原一勞大召開的歷史背景、人物故事、事件歷程和歷史影響等,有效擴展紅色工運文化傳播,進一步激發黨員幹部和職工群眾愛黨愛國的情懷。
合力構建重要工運遺址保護利用的新格局
廣州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近代史上,廣州見證了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浪潮,是中國工人運動策源地之一,曾系指導全國工人運動的中樞,紅色資源豐富。本次,廣州市總工會以本次一勞大舊址修繕和展陳提升改造為契機,初步梳理了全市近20處重要史跡的情況,還有更多的史跡有待下一步繼續發掘。
深入推進紅色工運資源的發掘保護。這些紅色工運史跡,大部分處於在展狀態,但也有一些尚未得到整體性修繕,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待進一步挖掘提煉。下一步,廣州市總工會將著力構建凝聚重要紅色工運遺址保護利用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保護修繕、展陳更新、開發利用等工作。
常態化開展工運文物、史料徵集和整理工作。市總工會將聯合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省港大罷工委員會紀念館舊址以及其他紅色工運史跡管理單位,廣泛徵集反映、記錄各個歷史時期工人運動發展歷程、有重要影響的紅色史跡和文獻等,更好地挖掘宣傳利用紅色工運資源,常態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強職工思想政治引領夯實基礎。
探索創新紅色工運資源的合理利用。在切實保證紅色工運史跡安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紅色工運資源的歷史價值和現實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既要講好工運先驅不畏艱險、不懈奮鬥的人生經歷和崇高品質,展現工人階級的歷史貢獻,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走向勝利的歷史必然,也要切實發揮紅色工運資源的「教科書」作用,打造職工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工會幹部紅色教育陣地,讓紅色基因、血脈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中賡續血脈,在各級工會幹部中延續傳承。
責任編輯:劉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