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國歷史上存在感較低的東晉王朝,相信大多數人對其印象都是偏安一隅、積貧積弱。誠然,由於國家被門閥士族所掌控,東晉王朝行政效率相當低下,在統治南方的將近一百年當中也少有銳意進取、蓬勃發展的時刻。不過,東晉也並非沒有嘗試過進行改革、發動北伐,而為原本如同死水的東晉帶來這種活力的,便是如今飽受爭議的桓溫。
西晉永嘉六年(312),桓溫生於譙國龍亢縣,也就是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一帶。據《晉書》記載,桓溫是東漢初年大儒桓榮的十世孫,他的父親桓彝則官至宣城太守,位列「江左八達」之一。剛出生沒多久,桓溫便因為啼哭之聲嘹亮而被當時的名臣溫嶠譽為「英物」,桓溫的名字「溫」也是因此得來。
咸和三年(328),蘇峻、祖約之亂爆發,東晉首都建康被攻破,桓彝則在動亂中遇害。當時,年僅十五、六歲的桓溫悲痛萬分,立誓為父報仇。三年後,曾經參與殺害桓彝的江播去世,桓溫得知後扮作前去弔唁的賓客,在江播靈前手刃其兩個兒子,由此名聲大振。據史書記載,長大後的桓溫「爽有風概,姿貌甚偉」,因此被選為了南康長公主的駙馬,官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縣男。
咸康元年(335),桓溫外任琅琊內史,在東晉的北部邊境積累了理政和治軍的經驗,也切實感受到了東晉面臨的強大外部壓力。建元元年(343),安西將軍庾翼被任命為征討大都督,出兵發動北伐,而桓溫則作為前鋒小督奉命率兵前往臨淮駐紮接應。可惜的是,就在桓溫與庾翼「情投意合」,準備大展拳腳之際,庾翼卻於第二年突然病逝。
庾翼去世後,桓溫接替其位,被任命為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且都督荊、司、雍等六州軍事,名義上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兵權。然而,當時的巴蜀之地正被成漢政權所佔據,為了真正控制整個長江中上游,桓溫決意伐蜀。永和二年(346)十一月,桓溫上書請求討伐成漢,又不等朝廷回復便直接率領一萬精兵出發。
當時,滿朝文武幾乎都認為桓溫兵力不足,此去必敗,然而,桓溫一路勢如破竹,竟然真的攻入成都,滅亡了成漢。靠著平蜀之功,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風光一時無兩。然而,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了來自各方勢力的忌憚,以王、謝兩家為首的門閥士族們十分擔心如果桓溫的權力不斷膨脹,終有一日會威脅到自己。
其實,士族們的忌憚不無道理,因為桓溫在自己的轄地內確實已經儼然一國之君。他自行徵召士兵、調配物資,甚至不向朝廷上繳賦稅、不聽從朝廷的徵調,只是名義上還尊奉著東晉朝廷。對此,史書評價道:「雖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
永和五年(349),後趙皇帝石虎病逝,北方陷入大亂,桓溫見機會難得,於是上書請求北伐,但未能得到回復。另外一邊,總理朝政的會稽王司馬昱為了鉗制桓溫而重用揚州刺史殷浩,以朝廷名義支持其北伐。桓溫見狀,知道朝廷是想要通過扶持殷浩打壓自己,便於永和七年(351)十二月直接率領五萬大軍順長江而下,進軍到了武昌。
很顯然,桓溫此次進軍的目的地並非北方,而是東晉都城建康。面對桓溫的威脅,懦弱膽怯的殷浩直接打算棄官自保,而司馬昱則趕忙親自給桓溫寫信勸說,並以朝廷名義拜桓溫為太尉。桓溫雖然拒絕了任命,但還是選擇了撤軍。桓溫撤走後,殷浩率軍北伐,但接連失利,白白消耗了大量糧草軍械。
永和十年(354),桓溫上書彈劾殷浩,朝廷內部早就不滿殷浩,於是同意了將其廢為庶人。自此之後,朝野內外再也沒人能夠撼動桓溫的地位,連史書也感嘆道:「內外大權一歸溫矣。」沒有了來自朝廷的掣肘,桓溫終於可以安心北伐,他率領晉軍攻入關中,當地遺民幾乎都牽著牛、擔著酒前來迎接,並激動地表示:「不圖今日復見官軍!」
可惜的是,由於糧草不足,桓溫沒能在關中站穩腳跟,還於撤軍時遭到了前秦軍隊的追擊。兩年後,桓溫第二次北伐,一度收復洛陽,祭拜晉朝歷代先帝的陵墓,但他撤軍後此前收復的很多地方立刻再度失陷。此後桓溫又多次北上,但要麼糧草無以為繼,要麼因朝廷對收復失地態度消極而沒能有所成就。
對於桓溫的北伐,《晉書》分析得十分清楚,那就是他想要通過戰功積累聲望,然後一舉顛覆東晉政權,將其取而代之。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干擾,桓溫未能真正取得北伐的重大勝利。因此,他乾脆於太和六年(371)直接帶兵入朝廢黜司馬奕,擁立了與自己頗有「交情」的會稽王司馬昱為帝。
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桓溫不斷嘗試徹底奪取大權,但以王家王彪之、王坦之、謝家謝安為首的士族重臣竭力阻攔,終究沒讓他成功上位。寧康元年(373),桓溫病重去世,終年六十二歲。為表哀悼,朝廷追贈他為丞相,賜謚號「宣武」,並以西漢權臣霍光舊例將其安葬。
綜上所述,對於東晉朝廷而言,桓溫毫無疑問稱得上是亂臣賊子,畢竟他帶兵入朝、擅興廢立。然而,對於整個東晉來說,桓溫的出現讓原本固步自封的國家呈現出了難得的朝氣。換種角度來說,相比於讓東晉朝廷繼續作為門閥士族統治和壓榨底層百姓的工具,或許掌權期間對內改革吏治、抑制兼并、安撫百姓、提拔人才,對外積極收復失地的桓溫上台後會帶領整個國家走向一條更加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