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小語:塗鴉小分隊的人有一句口號: 畫什麼才重要!怎麼畫和畫成什麼,沒那麼重要!
圖一 《對工作說「不」》 紙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2025年5月1日作
據「澎湃新聞·思想市場」(2025-05-01),經濟學學者梁捷及政治學學者林垚於4月26日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進行了一場關於大衛·弗雷恩(david frayne)的著作《對工作說不》(the refusal of work : rethinking post-work theory and practice)的對談,探討的問題是:對工作說「不」是不是不接地氣、我們為何無法對工作說「不」、我們是否有可能對工作說「不」等一系列問題。我還沒有讀到這本書,只是從一些摘錄中看到作者的一些觀點:工作問題本質上是政治性的,因此需要有政治性的解決方案;應該讓每個人都有更多的自由去實現自主的自我發展,一群在英國對工作說「不」的抵抗者正在積極尋求一種替代性的方案。
由此我想到讓-伊夫·弗雷蒂涅(jean-yves frétigné)撰寫的安東尼奧·葛蘭西的傳記《生活就是抵抗》(to live is to resist:the life of antonio gramsci, 2021),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刊登了娜迪亞·烏爾比納蒂(nadia urbinati)為該書撰寫的前言(王立秋譯,2025-04-27)。對工作說「不」就是生活中的一種抵抗。
圖二 《流動打工人的信》 紙本 彩墨 65cm x 45cm 李公明 2025年5月1日作
五一勞動節期間,「澎湃新聞·湃客」發表了五組流動勞動者的書信(張樂天整理),「歷史的魅力,也許也藏匿於一摞摞塵封書信的褶皺之中……字裡行間,不僅有商業意識的覺醒、政策變革中的裂隙,還有經濟神話下的瑣碎......它們是社會轉型期的微觀樣本,描摹出八九十年代勞動者在城鄉流動中流轉的心事。讓這些沾著機油與汗水的字跡告訴我們,一群人如何用最樸素的生存哲學,在流動的時代中為自己架起橋樑。」(編者按)還沒有看完這些書信,心有所感,想像出一個流動打工人的肖像,和他走過的小路和家鄉的樹。
(2025年5月3日於流溪河畔)
李公明,廣州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