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父母窒息的教育,是孩子一生難愈的傷,別濫用「羞恥感」教育

刷到一個讓人心疼又生氣的視頻,一位博主分享了上海街頭一對父母,合力當眾扒女兒褲子打屁股的事情經過。

雖然不知道孩子到底犯了什麼樣的錯,但被親生父母當眾扒褲子、打屁股這件事情,卻讓人震驚。


5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性別意識羞恥感,女孩用盡最大力氣揪著褲頭,和崩潰大哭的聲音,都在希望父母能夠停止這樣的行為,然而想要好好教育她一番的父母,怎樣放過這樣的機會?難以想像,大庭廣眾被脫掉褲子打屁股,對這個年幼的孩子將會造成怎樣的傷害,她這一生又如何治癒這一幕呢?

「羞恥感」教育有用嗎

她的父母為什麼要用「大庭廣眾打屁股」?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專業心理學名詞叫「羞恥感」。有些父母通過孩子的羞恥感,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通常在2歲左右,有了性別意識的時候,羞恥感存在了。比如,女寶寶穿裙子的時候要併攏雙腿;孩子想要尿尿的時候帶去廁所或者隱蔽的地方等等。有了性別羞恥感,孩子就有了隱私心理與尊嚴。

然而有些家長卻利用孩子的隱私與尊嚴,試圖通過「羞恥感」來讓孩子聽話。孩子為了尊嚴會向父母妥協,所以,短暫來看,這種方式達到了讓孩子聽話的目的,卻與「教育」無關。

在大庭廣眾之下,利用脫褲子打罵的「羞恥感教育」,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影響一: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

然而,通過所謂的「羞恥感」教育,孩子可能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懷疑,從而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影響二:破壞親子關係

從出生開始,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年幼的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如果父母企圖通過這種極端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憎恨、不信任,從而破壞彼此間的親子關係。

影響三:對孩子社交產生負面影響

鄰居王太太經常不分場合訓斥女兒,導致年僅8歲的苗苗成了「獨行俠」。她從來不跟小區的孩子玩耍,即便被媽媽推出去,她也是安靜地在一旁看著。

王太太覺得女兒太過內向,其實是她所謂的「羞恥感」教育,讓孩子內心感到不安、不自信,變得害怕與人交往,擔心自己會遭受類似的羞辱。

有數據顯示,經常被辱罵的孩子,25.7%會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56.5%性格暴躁。羞恥感教育,會長期、持續地造成孩子社交與人際關係的困擾。

所以,利用羞恥感懲罰孩子,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不可取的。父母不應該把「羞恥感教育」,當成一種權利,來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只有在溫和、理性的教育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父母的愛是底氣

看到一句話:被羞恥感教育過的人,活不出真實的自我。

朋友夏玲在一家月休4天的公司上班,有一天她給我發信息說:「我已經連續上8天班,很累,但是不好意思休息」。我問她為什麼會這樣想,她說:「感覺大家都在忙,自己不好意思休」。

禮拜天是法定的休息天,是勞動者應得的休息日,但夏玲卻因為別人忙,就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她兒時,父母總是要求她幫這個,讓那個。逐漸讓夏玲失去自我,很多事情總是忽略自身。

最近熱播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劉亦菲飾演的玫瑰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大家喜歡的不僅是玫瑰的敢愛敢恨,更是她身上那種自信與坦蕩

無論是在職場,還是愛情、婚姻中,她所展示出來的那一份洒脫,都與原生家庭脫不開關係。


玫瑰跟父親談話時問:

「從記事起,您就沒有說過我一句不好。是不是不管我做什麼,您都不會批評我?」
黃父的回道:「如果你幹了違法亂紀的事,不用我批評你,法律會制裁你,你要是幹了違背道德的事情,輿論和良心就會來譴責你,還有些事呢,它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


她的父母從來沒有因為想教育她,或者覺得孩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對,就當眾訓斥,給予她難堪,羞恥感。而是給了極大的尊重認可、自由,還有哥哥的寵愛與包容,這些都是玫瑰自信、洒脫、勇敢做自己的底氣!真讓人羨慕啊!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經說:「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而且他們對自己認知,也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是啊,一旦大人當眾羞辱、貶低孩子,那麼他們就會認為自己「不配」好的事物。

蒙特梭利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想要孩子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那麼就需要用正確的語言、鼓勵一點點塑造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利用「羞恥感教育」。

枕邊育兒寄語:

有位哲人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當覺得孩子做錯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試試用肯定句去對話,引導,相信會有一個你所期待的孩子正在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