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網紅歷史建築背後,這些動人的細節暗藏城市更新的意義

上海近年來最火的歷史建築,2021年重新對外開放的北京東路190號沙美大樓有一席之地。大樓三層中庭處一個鏤空圓形天窗,吸引不少年輕人前往打卡。

昨天開幕的「設計上海」展上,負責沙美大樓室內裝飾的是所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撒尼夫介紹,這一穹頂其實是還原了百年前沙美大樓的原始設計。

歷史建築保護和城市更新如何有機結合、可持續發展?昨天的展覽上,多位設計師都用自己的實踐詮釋新的理念。

「從歷史圖片里可以看到,沙美大樓當年是很時髦的場所。」沙美大樓始建於1921年,由通和洋行設計,曾沿街開設咖啡廳,是當時上海的商業和社交中心之一。此後曾是金融公司,又變為多家單位辦公室和民宅。撒尼夫還記得,當時自己和搭檔長山走進剛剛加固的沙美大樓,現場是一個「大工地」。「我們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樣,努力在灰塵里尋找原先的遺存,比如黑色的鐵藝框架、拱窗木作柱頭。」撒尼夫介紹,「建構歷史建築的考古層次」是他和搭檔秉持的理念。

通過這樣的「考古」,他們修復了建築內部的木製牆面,保留了廊柱斑駁的水泥面,黑色鐵藝框架用在電梯間,而中庭內窗恢復拱窗與建築外立面呼應……他們希望如今人們走進這個空間,就像他第一次踏入時的感覺,「想讓每一個人都去閱讀沙美大樓的歷史。」

沙美大樓內部裸露的放射狀房梁。(董天曄 攝)

除了在建築現場「考古」,他們在查閱建築檔案時還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原始的設計圖中,二層中庭處曾有一個華麗的穹頂設計,後來卻並未看到。於是他們在原來設計穹頂的地方做了一個天窗,讓上部的光線透過這裡照亮空間。「這是一場跨越百年的無聲對話,我們想要幫助當時的建築師去實現他沒有完成的心愿,以一種非常當代的方式。當你站在旋轉樓梯向下望去的時候,我們用古銅在水磨石上刻印出這一段歷史,而當人們站在這個標記處向上望的時候,會發現百年之後,日光再次照亮這個建築的角落。」

「這是一個互動的細節,也是我們對歷史的回應。」在撒尼夫看來,歷史建築的改造絕非單純復刻,也不是對歷史的忽視和粗暴干涉,而是在留存與更新、修復與解構、記憶與當下之間呈現出一種清晰可辨的平衡,藉助設計之手,對時間片段重新組合,通過空間化的詮釋,創造新的整體性。

「我們做的是新東西,但我們的態度是將我們做的東西全部歸隱,歸隱於歷史的氛圍和現場的環境。」沙美大樓的門廳,是一個半弧形的立面,頂部樑柱全部暴露在外,放射狀猶如星光。入夜之後,銅質頂燈將空間照亮,這個弧形空間彷彿與街道共融成一個圓。撒尼夫回憶:「當時我們說服業主,將門廳開放給城市,讓歷史建築更具公共性。」

歷史建築是城市的共同回憶,需要與人互動。香薰品牌觀夏北京國子監店的建築是一套建成於清代中期的三進式四合院,是該品牌繼上海湖南路111號後修繕的又一座老宅。負責該項目的F.O.G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鄭宇介紹,當時他們曾走訪了許多相似的歷史建築,以「庭院森林」的理念更新建築,將「水」的概念引入建築,而實現方式則是通過特殊玻璃讓空間更加通透。當時他們曾希望建築立面打開與街區形成互動,業主再三考慮沒有採納這一方案,但門前長椅等得以保留。如今,店門前不僅有來打卡拍照的年輕人,也有坐在椅子上喝茶聊天的附近居民。後來鄭宇出差時曾去探望,旁邊小賣部的老闆都來感謝,設計更新讓更多人喜歡來這裡,他的生意更好了。

設計與人的互動,不僅僅是與消費者、用戶的互動。家居設計師鄢璞創業之初設計了一款傢具,為節約成本自己到工廠里打樣。當時他採用的玻璃鋼是一種比較常用、穩定性高的材料。然而僅僅在工廠里工作幾天,他的手就被玻璃鋼刺傷,這讓他顧慮:「那些常年與這些材料大量打交道的生產者怎麼辦?」於是他幾經改良,用紗布與樹脂結合替換原來的玻璃鋼,再通過研究升級規避新材料不耐熱、易發黃等缺點。

這次材料創新的過程,也是鄢璞一次反思的過程:「現在可持續性設計,對城市、對人類有益的設計,這樣的議題被廣泛提起。我們的關注點往往是使用的材料是否可回收、結果是否可降解,但很少有人關注加工過程中工人師傅的體驗。一個成熟的產品應該考慮到整個過程。「這一材料並不是具有革命性的材料,但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我們注意到設計中還有很多盲點是需要關注的。」

需要關注的也不僅僅是人。魯迅公園的咖啡亭周邊有5棵茂盛的梧桐樹,是所設計事務所在設計鋼結構頂棚時,將屋面鋼板部分鏤空,為樹枝留出空間,人們可以從這些洞口欣賞枝葉顫動和光影變化;雨水也能就此落下,排入步道兩側種植槽澆灌花草。是所設計事務所聯合創始人長山說:「設計可以讓看似僵直的建築變得有機而柔軟,作為建築的人造物與自然也能和諧共存。」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董天曄 攝

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