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智能家居的發展史


要知道,在智能家居行業,有線智能一直優於無線智能,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就像你打電腦遊戲不會拔掉網線用WiFi一樣,有線網路分為六類,超六類、七類,那有線智能家居有哪些分類呢?我們常見的有線協議一般分為232、485、KNX這三大協議。

最老的有線協議是1962年制定的RS232協議。1962年,電子工業協會指定並發布了RS232協議標準,以保證不同廠家產品之間的兼容,開啟了智能家居行業的新時代。要知道,現在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影院設備,比如播放器、投影、功放等都需要RS232協議進行控制。如果你家的影院有線智能設備沒有RS232協議,那就連影院都無法控制啊。RS232協議算是有限智能的先驅者,在當年他就可以達到15米的穩定傳輸距離和10M/S的傳輸速度,甚至可以連接10個智能設備,這在1962年已經是不得了的。

但是沒過幾年,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15米的傳輸距離和10個智能設備的連接數量都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的市場。於是在1983年,也就是RS232協議發布的21年後,電子工業協會又發布了RS485協議。它擁有比RS232協議更好的抗干擾性,而且傳輸距離從原來的15米提升到了1200米,還可以連接128個設備,一經發布,立刻在智能家居行業被大規模採用,也讓智能控制走出了影院,來到了房屋每個角落。

也正因為485協議的先進,使市場上大量的智能開關、窗帘、音樂主機等設備都改用了此協議,而市場上廠家大量的投入,使485設備幾乎可以滿足用戶所有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是有線智能家居里目前最主流的協議方式。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485協議有一個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就是給予了廠家過高的自由度,很像網購界的淘寶、手機界的安卓一樣。開放的代價背後自然是市場的亂象。如果我們把485協議和232協議比作不同的語言的話,廠家之間不同的波特率,就好像不同地區的方言一樣,很難互通不同的協議命令組成方式,那更是重災區。就比如我要開燈,那主機就會發1A 17 14 0D FF,這是一串很簡單很正常的代碼,但是有的廠家會要求你這樣發1B 10 3F 56 23 CC 01 03 DC 06 28 EE FF,甚至這樣發1B 10 3F 56 23 CC FF AA 05 21 02 03 03 DB CD EE 03 34 01 EE FF,而這些完全取決於各自廠家的心情,不同的波特率和超長的代碼程度都讓485系統漸漸臃腫,產生了大量不必要的費用和系統機能的浪費。

其實這些問題是因為最初485協議用於的行業過多,以至於沒有更細化的管理,導致廠家只能根據自己的習慣任意制定規則,於是市場上就出現了一種呼聲,我們能否制定一個屬於智能家居的協議,讓所有的廠家都按照制定好的規則來?相當於原本各自的方言統一成了普通話,這樣又簡單又便捷,大大提升了機器性能,每個廠家都能很方便地對接到智能家居系統中。於是在1999年,歐洲三大匯流排協會合併成立了KNX協會,並提出了KNX協議用於規範市場。

不過,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一方面,KNX協議就像網購界的京東,手機界的蘋果系統一樣,喪失了大量的多元化產品,很多的新鮮產品並沒有knx協議版本,比如投影,功放,激光,電視,背景音樂等設備必須通過協議轉換器將KNX協議轉換為232或者485協議進行控制,顯得整個系統更加的臃腫。而另一方面,KNX協會既然有人監管把關產品了,那人吃馬嚼的費用自然也會落到用戶和廠家頭上,廠家使用KNX設備得交錢,產品上要貼KNX的標,要再交一筆錢,廠家的設備資料庫在KNX總部呢,每年還得再交一筆會員費。這些還不算完,技術人員要調試KNX設備,還得買軟體,那又是一筆錢,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這所有的費用自然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也使得KNX雖然近幾年發展迅猛,也是整個智能行業最為先進的協議,但是價格也是整個有限協議裡面最高的。

因此KNX目前還是屬於發展階段,主要應用於大平層別墅或者地鐵站,飛機場,商業區等工程上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