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瑪咪
前不久,潮新聞報道了杭州兩個小區由於外牆皮多處脫落,外立面像狗皮膏藥。4月12日,杭州狂風大作,又發生了小區外牆脫落傷人事故。
爆料人供圖
這樣的事件並非孤例,近年來,從深圳到上海,多地頻發外牆脫落傷人事件,涉事小區既有房齡20年以上的老樓,也有交付僅數年的新盤。無論房齡長短,外牆脫落傷人事件均暴露行業通病:材料老化、施工缺陷與維護缺位。
在「好房子」政策倡導下,建築安全的長效保障究竟該如何實現?
2023年,住建部提出要建設「好房子」,強調從設計到施工,全流程都要把控好質量。可仍有不少新建小區為了控制成本,在材料的選擇和施工工藝上,沒有嚴控質量關,導致房子交付後,物業和開發商互相扯皮,誰都不想擔維護的責任。
塗料外立面因耐候性差,需定期檢修維護,但基層處理不達標或施工工藝簡化會加劇脫落風險。鋁板一體板雖耐久性更優,若安裝工藝不規範,同樣存在安全隱患。然而,我國尚未建立強制性外牆年檢制度,物業日常維護多依賴肉眼觀察,缺乏專業檢測手段。
此前有建築專家在接受潮新聞採訪時指出:「無論是塗料、面磚還是鋁板一體板,所有外牆材料都存在老化脫落風險,本質是時間問題。」
更棘手的是維修基金的使用困境。申請維修基金需業主大會通過,但部分業主對隱患重視不足,或質疑資金使用透明度,導致決策拖延,物業方則面臨墊資風險與審批流程繁瑣的雙重壓力。
外牆脫落是突發風險,可現行法規要求業主共同決策,這就很容易錯過最佳維修時機。如何解決其中的矛盾,正是行業亟需思考和解決的。
「合同里寫的質保期是兩年,兩年一過,出了事就跟我們沒關係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開發商項目經理直言不諱,為了壓縮成本,一些開發商選低價塗料,簡化施工工藝,這就導致外立面一開始就「先天不足」。而物業與業主間的權責模糊,進一步放大了後期維護的難度。
房子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交付以後,誰來保證其長效的安全?唯有制度約束、技術賦能與多方協作並行,才能讓建築安全從紙面承諾落地為可感可觸的民生保障。
建築安全的長效保障,是重新平衡利益和責任。建築安全應建立貫穿設計、施工、維護全周期的責任鏈條;政策層面則需加快完善強制性檢測標準與維修基金應急使用機制;行業層面應推動材料創新與工藝升級,從源頭降低風險;社會層面需培育業主共治意識,構建「隱患即報、即查、即修」的社區治理生態。
房子「交付」,不應該是責任的終點,而應該是保障安全的新起點。只有把每一塊磚、每一片塗料都納入長效監管,「好房子」才能從口號變成實實在在的安全感。今天外牆的意外事件,應成為行業變革的契機,只有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築才能真正經得起風雨和時間的檢驗。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