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探長(共1949字,閱讀約4分鐘)
我表妹的女兒剛滿1周歲,過年的時候走親戚,去看了看她和小寶寶,當時我倆聊了沒多久,寶寶就困了,於是表妹就去哄娃睡覺了。

但是哄了幾分鐘,寶寶還是一直哼哼唧唧地哭鬧,我就去看看怎麼回事,表妹特別無奈地說:「我這閨女啊,一睡覺就得抓著我的手指頭,只要我把手指頭抽走,她就哼唧,感覺跟睡不踏實一樣。但是我明明看著她睡沉了呀,怎麼就非得抓著我的指頭呢?」
觀察了一會兒,我發現,表妹的女兒剛開始睡覺的時候,嘴巴一直在微微地動,手也確實在緊緊地抓著媽媽的手指。

而看起來她睡著之後,寶寶的手鬆開了些,但只要媽媽一慢慢地抽走手指,寶寶就又使勁兒地抓住了,而且嘴巴也重新開始輕微地顫動了。
我問了表妹,孩子這個行為從出生就有嗎?表妹回憶了一會兒,說:「出生之後就一直母乳喂她,吃著吃著她就睡著了,挺省心的。好像是從上個月給她斷奶之後,就有這個怪習慣了。」
很多寶寶在睡覺的時候,總是會做出一些「小動作」,比如「摸媽媽的耳朵」、「枕媽媽的手臂」、「和媽媽貼面」、「抓媽媽的手」等等,甚至有的孩子不讓摸的話,他們就睡不著。

父母呢在看到孩子的這些動作時,往往會覺得可能是寶寶太依賴媽媽或者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於是便會心疼寶寶、順著寶寶。
但其實,父母的心裡也知道孩子這樣的行為並不太正常或者會認為孩子長大就好了。
當我們看到寶寶出現了一個奇怪的表現或者動作時,首先就要分析一下背後的原因,並且積極的去引導,而不是溺愛孩子,順著他們去做或者是不管不顧,任由他們自己成長。
一旦家長沒有及時地注意到孩子的變化,那麼就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育。

★寶寶這些「怪習慣」,可能暗含「另類需求」
寶寶出現上面這些「怪習慣」時,往往是寶寶認為自己的周圍發生了「變化」,他們不踏實,比如:
·剛斷奶,寶寶不適應;
·搬了新家,周圍的環境變了;
·家裡來了陌生人,體味可能重了點,孩子害怕或者不喜歡;
·媽媽有了二胎,在情感上對寶寶疏忽了等等。
當寶寶覺得周圍的環境不安全或者自己的內心有了焦慮、不滿等情緒時,他們便會去找一個能夠給自己帶來安全感或者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安撫自己。

這個東西可能是媽媽的手臂、可能是媽媽的指頭、可能是媽媽用過的東西、也可能是一個娃娃亦或者是一個自己舒服的睡覺姿勢。
而不管是寶寶做出了什麼樣的「奇怪」行為或者找到了一個什麼安撫物品,這類寶寶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內心產生不安了。
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了10個月,他們熟悉了媽媽的身體和味道,出生後,離開了母體,進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之後,他們便想要找到那個熟悉的味道,才能讓自己感覺到安全。
而之後的母乳餵養、媽媽哄睡等等這些日常的行為,往往是媽媽在陪著寶寶,於是寶寶對於媽媽更加產生了一種依戀。
·如果媽媽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寶寶、沒有斷奶,那麼寶寶的內心很安全很踏實,那麼可能就不會出現一些「怪習慣」。
·而如果媽媽照顧了寶寶一段時間,突然換人了又或者突然的斷奶等等,那麼寶寶心中的那份不安便會湧現出來。
而為了尋找「媽媽的愛」,他們便想要努力的抓住媽媽的手或者摸著媽媽的某個部位,來重新得到媽媽的愛和安全感。

★寶寶的這些行為,是一種情感上的「隱形飢餓」。
可能是他們過於依戀媽媽,也可能是媽媽無時無刻不陪伴著寶寶、太溺愛寶寶,從而使得寶寶在媽媽面前「肆無忌憚」。
有的寶寶一開始只是無意中抓了媽媽的手指、摸了媽媽的頭髮等等,可能媽媽並沒有拒絕或者很開心的讓寶寶抓。那麼寶寶便接收到了一個積極的信號,「抓媽媽很開心很安全」。
那麼漸漸的,寶寶可能就習慣了去抓去摸,否則就會覺得不被愛了,那麼長大之後,這樣的行為便很難改掉。

▼孩子的「怪習慣」,媽媽怎麼應對呢?
寶寶小時候出現的一些奇怪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有了自己的認知、膽子大了、有自己的個人空間等等,那麼就會慢慢的消失。
如果孩子一直改不掉那些「怪習慣」,那麼家長就要反省一下是否有自身的原因:
·是不是因為自己有了二胎,對大寶的愛減少了;
●斷奶的時候,是不是沒有好好的安撫寶寶的內心或者寶寶不習慣喝奶粉而吃不飽;
●寶寶是不是被嚇到了,內心產生了恐懼感;
●搬家之後,周圍的味道是否過重,寶寶不舒服;

媽媽在給寶寶安全感的同時,也要注意正確的引導寶寶。
·培養寶寶獨立的意識,形成一個良好的睡覺習慣;
·平時多和寶寶聊天,在發現異常行為之後,更要耐心的溝通和糾正;
·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告訴孩子父母對他的愛,讓他的內心踏實下來。
寶寶有了安全感,他們的內心踏實了,情感上的「隱形飢餓」也就慢慢的消失了。

辣媽語錄:
愛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尤為重要的精神支柱,孩子得到了愛,他們的內心便能夠自信、陽光、強大、有愛,而一個積極陽光的人,他的未來也能夠過得更加美好。
寶媽們,你的寶寶有過這些「怪習慣」嗎?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