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家裡已經很整潔了,還老是找不到東西?」
有一個答主回答說:「其實這是走進了一個誤區,家裡整潔和能夠找到位置是完全不相關的兩件事。
很多人確實總在收拾東西,可每次收拾完沒幾天,整理好的衣櫥又被翻亂,清理好的抽屜又沒了秩序,想找本書看,又忘了把書放到了書架的哪一層。
可能有人會說,東西用完放回原位就好。可問題在於「原位」的定義是什麼?我們有沒有給每一個物品一個精準的定位?
其實,我們不應該抱怨總是找不到東西,也不應該模糊地說一句「放回原位」,我們應該做的是為你的東西分類。
比如給家裡的書打上編碼,然後按照字母的順序擺放,調料瓶按照使用頻率擺放,孩子玩具按類型收納等等。這樣東西用完後,才能真正地把東西放回「原位」。
現在很多大城市都有「整理師」這個行業,所謂的「整理師」做的就是為物品分類,建立「館藏系統」,也就是給家裡的每個東西建個「原位是哪裡」的系統。
可是請「整理師」上門服務真的很貴,很多人並不認可。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按照羅蓓老師的新書《化繁為簡——用簡單分類解決複雜問題》中教的方法,親自給家裡的物品分類。
羅蓓老師是新東方20周年功勛教師、氫原子創始人,多年來專註研究「化繁為簡」,幫助個人和企業用簡單的分類解決複雜問題。
優秀的個人和企業,總是在做減法,因為他們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做加法是本能,做減法是智慧。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複雜的事、遇到複雜的人、遇到複雜的情緒,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運用分類思維,化繁為簡,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精準定位。
01 分類是本能,也是科學
《周易》有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說天下萬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各自聚集。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分類思想。
中國古代的《韓非子》《淮南子》《新序》《說文解字》《爾雅》等典籍都是按「類」聚集資料的作品。
不只是書籍,中國古代樂器、草藥等都遵循了按類聚集的分類思想。例如:
古代的「八音」,就是按照不同材質對樂器的分類,「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最早的中草藥分類是《神農本草經》,神農嘗遍百草,將草藥按照「有毒」「無毒」分成上、中、下三品。
這些都是比較原始的分類方法,也比較籠統,可以說最早的分類方法屬於本能分類。
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分類上已經有了巨大的突破,他不但把藥物和藥方分門別類做了整理。在整理的同時,他還遵循了從微至巨、從賤至貴的原則,使後人在繁多的藥物和藥方中方便檢索,能很快做到對症下藥。
在《化繁為簡》這本書中,羅蓓老師從亞里士多德,到分類學奠基人林奈,再到發明Excel圖表的威廉•普萊費爾,直到現代大數據的科學分類,把分類學簡史簡單扼要地做了介紹。
從本能分類到科學分類,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或者可以這樣說,是分類思想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使人類從混沌中找到了秩序。
科學分類,使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能更有條理。化繁為簡,使我們能用簡單的方法化解複雜的矛盾,使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美好。
02 分類讓混沌因之清晰,混亂因之條理
羅蓓老師在《化繁為簡》中講了一個「死亡地圖」的故事。十九世紀中期,倫敦曾經發生過一場霍亂,為了遏制霍亂的傳播,人們努力尋找霍亂的傳播途徑。
有一位名叫約翰•斯諾的麻醉科醫生,懷著一顆慈悲心投入到尋找霍亂源頭的工作。他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親臨疫區,仔細調查,終於在混亂的線索中找到了霍亂的傳播途徑。
斯諾醫生就是用一張地圖,每發現一個死者就在地圖上標註位置,並把普通死亡和霍亂死亡進行區分。他挨家挨戶地統計,終於發現了霍亂是通過水進行傳播的,從而拯救了百萬人的生命。
斯諾醫生繪製「死亡地圖」採用的分類方法,是以疾病為維度對疫區的人員進行分類,並將這種維度和地理維度相結合,找出二者之間的關聯。
斯諾醫生尋找傳播途徑的方法,就是處理複雜數據常用的分類方法,這種方法現在很流行,可在200年前並不常見。
統計大數據,找到不同維度之間的相關性,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現今大數據技術的雛形。
現在,分類方法早就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互聯網公司的必備神器就是分類。我們經常使用的購物網站,就是通過大數據分類,讓我們很快找到需要購買的商品。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淘寶上的商品總量已經超過了8億,假如沒有商品分類,我們要瀏覽完所有商品,就是不吃不喝不睡,1秒鐘看一件,也要25年。
現在淘寶用了共時分類法,我們想找到一件商品最多只用幾分鐘,大大提高了檢索效率。
正如正和島副總裁陳為先生所說:「分類讓混沌因之清晰,混亂因之條理。世界既有參差多態之幸福,又有條分縷析之美麗。」
03 維度是分類的依據,是分類的靈魂
《化繁為簡》的領銜推薦人,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先生說:「羅蓓的這本書重點介紹了如何使用分類思維化繁為簡,解決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複雜問題也有很好的啟示。」
羅蓓老師介紹的分類法,主要講的是按維度分類,維度是分類的依據,是分類的靈魂。
什麼是維度?比如,給你三個詞:月亮、手機、書,請把這三個詞分成兩類,看看能分成多少類。
- 月亮和手機是一類,書是一類。因為月亮和手機都能發光,書不能發光。
2. 手機和書是一類,月亮是一類。因為手機和書在地球上,月亮在天上。
3. 月亮和書是一類,手機是一類。因為月亮和書不用充電,手機得充電。
這些回答就是按維度來分類的,再繼續想下去,這三個詞還可以從很多維度分類。這就是在訓練我們的分類思維能力。
如果把這樣的分類法當做遊戲經常跟孩子玩,就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和創造性想像力。
羅蓓老師在新東方任教20年,她之所以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就是因為她有本事把英語這件事變得簡單。
比如,她找到了單詞的「詞性」這個維度:動詞——連接詞——形容詞——名詞,按照這個順序背單詞,很快就能掌握很多最有用的單詞。
她發明的「8遍磨耳記單詞」,就是從「聽」這個維度出發,把背單詞變成了既簡單又好玩的事,所以她的課程賣得相當火爆。
《化繁為簡》的另一位領銜推薦人,理想汽車CEO李想先生說:「化繁為簡併不容易,需要有效的方法論、良好的邏輯、非凡的勇氣,還有持續不斷地訓練才能掌握這樣的能力。」
《化繁為簡》這本書就是用簡單方法解決複雜問題的教科書和方法論。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煩惱,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卡在瓶頸,如果我們在學習中碰到難題。不妨試試化繁為簡,你會發現一切都將今非昔比。
寫在最後
經常聽到一句話:道理都懂,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
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提取」乾貨的能力,我們感覺不到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分類思維就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化繁為簡,讓我們學會抓住重點,解決主要矛盾。
《化繁為簡——用簡單分類解決複雜問題》這本書中可謂乾貨滿滿,比如怎樣運用分類思維進行時間管理,怎樣培養孩子的分類思維,甚至羅蓓老師對怎樣建立文件夾都一步步做了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每一章的最後都有一個思維體操,只要認真完成思維體操,就能很快掌握分類思維的精髓——化繁為簡。思維體操讓我們在進行高效分類習慣的培養中有了抓手。
愛默生說:任何事物都不及「偉大」那樣簡單,事實上,能夠簡單便是偉大。
生活總是被我們弄得紛紛擾擾、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從現在開始,化繁為簡,捋清生活的頭緒、找到學習的頭緒、整理工作的頭緒,把生活過得通透,把偉大變得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