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臨終前發布命令,讓上將陳錫聯替代了葉帥軍職,這是為何?

1976年2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了1號文件,內容只有兩條:

  1. 經毛澤東提議,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由華國鋒任國務院代總理;
  2. 在葉劍英生病期間,由陳錫聯負責主持中央軍委工作。

一時間,陳錫聯「奪」葉劍英元帥軍權的謠言不絕於耳!

要知道,自從林彪出事後,葉帥被毛主席臨危受命並主持了軍委辦公會議,以極大毅力和周總理等迅速地穩定了軍心,解決了林彪所遺留下來的問題,能力是絕對的有目共睹的。

特別是在周總理病重期間,為了不讓權利落入宵小之手,葉劍英多次在鄧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屢屢建言,和毛主席真正做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令毛主席佩服不已,於是也就有了1974年10月20日,毛主席在長沙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時所說:

「總理還是我們的總理,鄧做第一副總理兼總長,這是葉(劍英)的意見,我贊成照他的意見辦。」

此後作為軍委副主席的葉帥還曾在兩次提出他不再主持軍委工作,改由鄧小平主持軍委的提議,此番也是為鄧公打開政治鉗制「投石問路」,也正是葉帥的鼎力支持和毛主席、周總理從旁協助,才促使鄧公在此期間的大刀闊斧的改革。

圖/鄧小平、葉劍英、毛澤東

要知道,當時國內形勢極為嚴峻,一群人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有政權崩潰之憂。而葉帥,富有政治智慧和決斷膽識,足可謀大局、當大任、託大事,做人的胸襟氣度、做事的識見能力均站在了歷史的高處,真正做到了「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識人之明和葉劍英元帥的胸襟氣度,那段時間是國內政權比較灰暗的時刻,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而正是老一輩領導人的步步為營、和對大局的決斷掌控,才逐漸扭轉了局勢,而作為最關鍵一環的葉劍英元帥稱得上是有不可或缺之功。

但毛主席為什麼在臨終前局勢還沒有真正明朗的情況下,要讓上將陳錫聯替代了葉帥的位置呢?

其實毛主席的一番話已經是最好的回答了:

「陳錫聯從小參加革命,會打仗,帶過兵團,帶過炮兵,在國務院也有個職務,就讓他管吧。」

圖/檢閱空軍的葉劍英元帥

而毛主席這番話也徹底的粉碎了,陳錫聯奪葉帥軍權的流言。所以,在1976年中央發出1號文件後,葉劍英就只參加了一些中央會議,而軍隊的事情就基本不再介入,拎得非常清,而葉帥之前的兩次請辭也可以看出他對權利不是非常熱衷,只是國家危難,他才選擇挺身而出。

而且這個任命毛主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葉帥此時已經受到了鉗制,加上周總理去世不久,毛主席又病重在身,三軍統帥總得找個信任的人來擔任,而上將陳錫聯就是最好的選擇。

此時的陳錫聯是政治局常委、軍委常委、除了他之外就是王洪文、張春橋之流可供選擇,而毛主席當然選擇陳錫聯這位昔日戰功赫赫的炮兵司令來統領全局。

圖/1945年朱德、毛主席、葉劍英在延安

而走馬上任的陳錫聯對於葉帥也是非常敬重的,雖然葉帥不掌握軍權了,但是軍隊每有重大舉措,陳錫聯總會和葉帥一起商量解決,讓奪權的流言不攻自破。

在此後的1980年,出色完成使命的陳錫聯卸任了一切領導職位,做到了無官一身輕,用他的話來概括就是:「使命已經完成,自己也該功成身退了。」

而陳錫聯作為我軍著名的「三陳」(陳賡、陳錫聯、陳再道)之一。為什麼能在毛主席臨終前臨危受命並放心地把軍權交給他,他的革命旅程又有怎樣的傳奇經歷呢?

喜歡戰爭史和對老一輩軍事家的傳奇經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隨筆者領略一下將軍們當時的風采,耐心看完定會讓大夥大開眼界,收益良多。

圖/陳錫聯上將

陳錫聯,1915年1月4日出生於湖北紅安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上面還有2個姐姐。不幸的是父親陳永厚在他3歲時去世,母親一個人帶著三娃,生活過得極為艱難,為了養活自己的三個孩子,母親一人沒日沒夜的幫地主幹活,但就算這樣一家人還是穿不暖、吃不飽,就更別提送陳錫聯讀書了。

雖然家中貧困,但陳錫聯自幼懂事孝順,在8歲時就外出幫地主放牛減輕家裡負擔,對於地主家的牛,陳錫聯是一刻也不敢怠慢,每次都把牛喂得飽飽的,但就算這樣,還是經常遭到地主的毒打,不給吃飯更是家常便飯,小陳錫聯幾次餓著肚子帶著滿身傷痕回到家中抱著母親就是一頓大哭。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5年,這5年間陳錫聯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上天也恰好給了他一個選擇的機會。

圖/「紅小鬼」

13歲這一年,他像往常一樣睡在牛棚里,因為白天又被地主打了一頓,怕母親擔心,所以索性就不回去了。陳錫聯躺著由於傷口疼痛難忍,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就趁著夜色跑到4公里以外的肖家寺,這裡是紅11軍31師的駐地,陳錫聯早就想來看看了。

對於參軍,就是他想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之一。幾年前,他就參加了童子團,後來還加入了少先隊,負責貼標語和送送信。但自從「黃麻起義」席捲全國以後,成為「紅小鬼」就時常浮現在他腦海中。

為了母親和姐姐不受欺凌,也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陳錫聯已經下定了決心必須參軍。於是他在到達肖家寺的當晚就要求加入紅軍,負責接待他的是之後的開國中將詹才芳,此時他是紅軍某部的小隊長。

圖/詹才芳青年照

看著由於營養不良,還沒有槍高的陳錫聯,詹才芳打趣說:

「人都還沒有槍高,養幾年再來吧!」

第二天,詹才芳隨部隊開拔50里,沒想到又見到了陳錫聯。詹才芳此時不禁為這小鬼的毅力欽佩不已,這是活生生跟了部隊50里路,真是難以置信。

「為什麼要加入紅軍?」

詹才芳問出了當時紅軍徵兵負責人問得最多的問題。

陳錫聯一把扯開自己破爛的衣服:

「上面的這些傷痕都是地主毒打我留下的,我已經放了6年牛了,不想再過這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了,而我知道,你們是專門幫助窮人的,專打土豪,所以我要加入你們。」

圖/行軍

看著眼眶濕潤卻倔強著不哭和因為追趕部隊嘴唇乾裂的陳錫聯,詹才芳就算再不近人情也深受感動:

「小兄弟,真是苦了你了,但你實在太小了,收你是害了你。這樣,你回去好好的養多一年,在堅持一下,明年我一定過來接你,決不食言。」

幾天後,陳錫聯回到家裡,心急如焚的陳母抱著陳錫聯如釋重負。為了防止陳錫聯再次溜走,陳母每每睡覺前都用繩索一邊綁在自己手上,一邊綁在陳錫聯的腳上,一有風吹草動就翻床查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但這也絲毫沒有打消陳錫聯參軍的決心。

1929年,陳錫聯終於是等到了紅軍隊伍。這一天,他早早地就藏了起來,就是為了不讓母親找到。傍晚出工回來的母親遍尋兒子不得,而陳錫聯卻在遠處靜靜地看著母親,彷彿要把母親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一樣,他抹掉眼淚就毅然決然的轉身而去,而這一別時光飛逝就是20年。

圖/陳錫聯動員部隊

1931年3月9日,剛剛入伍1年多的陳錫聯跟隨部隊攻打雙橋鎮,守軍是反動軍閥岳維峻的13師,而前鋒部隊正是陳錫聯所在的連隊。

此戰異常激烈,初入戰場的陳錫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連長和指導員的率領下,攻入了鎮內。忽然一發炮彈飛來,直接把扛旗兵連人帶旗的轟倒,陳錫聯見狀立馬沖了上去,扛起戰旗,毫無畏懼地往敵人猛衝。

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部隊取得了勝利並活捉了敵酋岳維峻。此戰陳錫聯被營長點名表揚:

「別看陳錫聯年紀小、個不高,可打起仗來不怕死,總往前沖,簡直就是一門小鋼炮。」

此戰後,陳錫聯「小鋼炮」的名號就在軍中傳開了,在之後的戰鬥中越戰越想,並且伴隨了陳錫聯的整個戎馬生涯

此後,勇猛的陳錫聯越戰越猛,很快就在部隊脫穎而出,任紅4方面軍連政委,並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歷次「反圍剿」,初露鋒芒。1933年7月,紅4方面軍整編後任紅30軍88師263團團政委。

這一年的10月,蔣介石對蘇區的壯大甚是忌憚,隨即任命四川軍閥劉湘為「剿匪」總司令,率領川軍精銳20萬對我軍展開「六路圍攻」,陳錫聯此戰的任務與團長邵烈坤率部堅守火峰山。

圖/川軍

此戰,川軍又搞起了裝神弄鬼的把戲,在一次部隊反擊的過程中,一群手拿大刀,光著膀子,臉上塗油彩,裝扮成妖魔鬼怪的野人,高喊「刀槍不入」,向我方陣地發起了反衝鋒,有些戰士不明所以,一邊退一邊大喊:

「不得了啦!神兵來啦!」

陳錫聯對此雕蟲小技早有耳聞,偏不信這個邪,抱起一挺機關槍,帶著部隊就往山下衝去,一邊向「神兵」掃射,一邊大喊:

「什麼刀槍不入,今天讓你們嘗嘗紅軍的厲害!」

在他的帶領下,部隊重創了川軍,把那些「神兵」打得人仰馬翻、四下逃竄,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而陳錫聯也因為沖得太猛被一顆流彈擊中了右肩,當場血灑疆場,而這對於陳錫聯的戎馬生涯來說簡直就是輕傷了。

而陳錫聯譽為我軍的鐵血猛將,每每戰鬥都是衝鋒在前,以鼓舞士氣,「小鋼炮」絕非浪得虛名。據不完全統計,陳錫聯整個戎馬生涯,多次負傷,其中有記載的重傷就有4次。

  1. 左手大拇指受傷,由於包紮不慎導致壞死,陳錫聯簡單給刀消毒後,手起刀落,親自砍掉了壞死的部分;
  2. 下顎子彈貫穿從後脖耳根飛出,導致右耳殘廢;
  3. 子彈貫穿前後胸
  4. 腰部被子彈貫穿

陳錫聯對於這四次的重傷反而看得很開,笑稱:

「我身子前後左右有四個洞,因此心中有氣出得快,心胸寬。」

這樣的鐵血猛將誰不喜歡呢,而陳錫聯也正是帶著一身的傷病爬過了雪山、趟過了草地,雖然那時候的陳錫聯傷病還沒有那麼嚴重,但也絕不輕鬆,每每戰鬥還身先士卒,直至後來任紅10師師長以後才有所收斂,而跟他並肩作戰過的首長無不讚不絕口,其中李先念曾稱讚過陳錫聯:

「打仗數第一。」

而後來的老師長劉伯承對陳錫聯更是關愛有加,而陳錫聯一生中最為引以為傲的戰績也正是在劉伯承麾下取得的。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陳錫聯所率領的紅10師改編為129師358旅的769團,他由師長改任團長,成為劉伯承麾下的一員戰將。

圖/鄧小平、劉伯承、朱德

而這一年陳錫聯才23歲,是我軍年輕指戰員中的中堅力量。而他率領的769團,全團共計2900餘人,更是紅軍中的百戰精英,是第129師的拳頭和利刃。

1937年9月30日,劉伯承和769團前方指揮所組成先遣隊從陝西富平莊裡鎮出發,日夜兼程,向山西挺進。劉伯承和陳錫聯這對亦師亦友的兩個人做到了一起,每當陳錫聯回想起這件往事都激動不已:

「利用這個機會,師長給我團指揮人員精闢地講解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還講了如何獨立自主的在敵後打游擊戰的一系列問題。師長用其及其精湛的軍事造詣,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課。」

圖/劉伯承

此時的陳錫聯雖然麾下有3000多人馬,但畢竟只有23歲,鋒芒畢露;而劉伯承已經45歲了,沉穩持重,而對於陳錫聯的喜愛,劉伯承也是毫不掩飾,一路上猶如長者般和風細雨,對其面授機宜,這也大大增長了陳錫聯的軍事指揮造詣。

當陳錫聯急切問此行769團的具體任務之時,師長劉伯承說:

「你們團的任務,是在崞縣(註:今山西省原平市)東北側擊從雁門關向忻口前進的日軍。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其實這不僅是769團的第一個任務,也是129師抗日的第一槍,重要性不言而喻。據陳錫聯事後回憶,師長劉伯承對戰局的推進和演化還特意指明了兩點,讓其此後的指揮生涯受益良多。

其一:教其新的作戰指揮手段,特別是打仗不注意地形和不搞沙盤作業的弱點。針對此情況,劉伯承一有時間就教他沙盤作業,眼鏡盒、杯子、茶缸灰一一淪為了教學的道具。演示中,劉伯承還反覆強調:

「千萬不要小看沙盤作業,小範圍的作戰預先用它擺一擺,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打起仗來把握就大得多;即使是一般性的訓練,結合戰例擺一擺也大有好處。」

其二:對通訊的重視。並親自指導陳錫聯在火車上重複由車頭拉到車尾,並通話保持聯絡,來強化此技能。對於通信的中重要性,陳錫聯也是深有體會:

「劉師長重視通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在此後的作戰中,只要條件允許,電台絕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很少吃虧。」

很快,由於劉伯承要去五台山開會,臨別之際,劉伯承緊握著陳錫聯的手再次叮囑:

「你帶第769團單獨行動,要抓住戰機,主動殲敵。我們師抗日的第一仗就看你的了。第一仗可以打小一點,但這第一炮一定要打響。」

圖/夜襲陽明堡劇照

陳錫聯深切感到責任之重大,心中暗暗下定決心,決不辜負師長的一番教導。

1937年10月18日夜,陳錫聯根據劉伯承「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的指示,夜襲了日軍陽明堡機場,取得重大戰果,不僅擊毀敵機24架,還斃傷日軍警衛部隊100餘人,我軍僅傷亡30餘人,創造了以步兵殲滅大量敵機的光輝戰例,在我軍軍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此戰打得極為漂亮,聞訊後的劉伯承讚歎真是後生可畏,而徐向前則大笑著說要替陳錫聯請功。而鄧小平代表黨組織找陳錫聯談話,一開口就是一句:

「你陳錫聯能打仗,是個將才!」

最歡喜的當屬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興奮之下請駐地群眾和他一起算了一筆賬:

一架飛機值多少錢?這些錢能買多少小米?這些小米又能讓多少人吃一年?賬未算完,群眾熱烈鼓掌....。」

而陽明堡的大捷也很快地傳遍了太行山,當地群眾無不舉掌歡慶,並寫下歌謠:

  • 萬里長城萬里長;
  • 雁門關下古戰場;
  • 陽明堡里一把火;
  • 鬼子飛機一掃光;

此後,陳錫聯的指揮功力一日千里,先後指揮了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的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並成為了我軍優秀的指揮人員和獨當一面的將才。

抗戰勝利後,陳錫聯作為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對於知識的渴望並沒有因為日軍的投降而減少,反而更加如饑似渴。因為他有預感,此時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內戰隨時可能爆發,果不其然,短暫的和平後,蔣介石單方面撕毀了條約,內戰爆發。

31歲的陳錫聯揮師北上,指揮了上黨、邯鄲、魯西南等大型戰役,尤其是在此後的豫北戰役中採取避其鋒芒、誘敵深入、陷其孤立、圍而聚殲的戰術全殲了國民黨軍第2快速縱隊,創造了我軍以劣勢裝備殲滅一個現代化機械旅的經典範例。

後來還活捉了國民黨12縱隊司令員孫殿英,會和其他兄弟部隊在淮海、雙集堆、渡江戰役中屢獲奇勛,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中在全國解放的前夕,解放軍攻入了湖北麻城,找到了陳錫聯已經63歲的老母親,這也是母子倆闊別20餘年的首次相見。當年陳錫聯偷偷地溜走參了軍,母親是日思夜想,以為陳錫聯早已戰死沙場了,再次見到兒子,陳母緊緊抓住兒子的手,不停地哭泣。

兒子走後,兵荒馬亂,老太太吃了很多的苦,一度以乞討為生,而作為紅軍家屬陳錫聯的兩個叔叔也因為受到了國民黨的殘害。

陳錫聯給老母親看了媳婦和小孫子的照片,老太太喜笑顏開。事後,陳錫聯把隨身的毛毯和一些自己繳獲的戰利品都留給了母親,並問道:

圖/陳錫聯和夫人

「還需要什麼嗎?」

「看到你就什麼也不需要了,只希望你能把老蔣快點消滅,回家過太平日子。」

母親的回答讓陳錫聯鼻子一酸,發誓一定快點結束戰爭早點帶母親過上太平日子。與母親匆匆一聚後,陳錫聯再次踏進了戰場。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陳錫聯任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後任炮兵學院院長,1955年授勛為開國上將,完成了從一個放牛娃到將軍的飛躍,世人只知道他從放牛娃變成了陳司令,而這其中所經歷的種種也只有陳錫聯自己說得清了。

圖/陳錫聯和毛主席

其實陳錫聯勝任炮兵司令還是毛主席欽點的,當年新中國百廢待興,軍委決定組織一支強大的國防軍來威懾宵小,而掌門人就非常關鍵了。

而毛主席此時就幽默地點了出來,以前紅軍不是有個小鋼炮陳錫聯嗎,搞炮兵肯定是內行!面對主席的點將,陳錫聯在忐忑之餘,對老首長劉伯承、鄧小平說:

「自己長期在劉鄧首長領導下工作,沒有統率一個兵種的經驗,怕幹不了。」

劉鄧首長則勉勵他:

「革命需要,不會可以學!」

而陳錫聯也確實經歷了一段學習的過程,那段時間其實過得非常艱難,有蔣介石不斷叫囂反攻大陸的壓力,而且剛上任就遇到了朝鮮戰爭爆發,國內只有3個炮兵師,既要應對沿海,又要輸送到朝鮮,由此可見陳錫聯的壓力之大。

圖/炮兵學校

而陳錫聯從來就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他一面要求從各軍區挑選優秀的步兵組建炮兵部隊,一面積極的聯絡蘇聯,並汲取蘇聯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先後組建了8個炮兵訓練基地。

在蘇聯教官和自身的努力下,第一批炮兵很快地通過了測驗並運送到朝鮮前線,為步兵的攻城拔寨保駕護航。截至到1953年,我軍已經擁有了17個炮兵師,共計30餘萬人,陳錫聯創造此神跡只用了2年時間,卻硬生生地提高了3倍之多。

其中據35年後美軍披露的一份數據,在朝鮮戰場「聯合國軍」62%的傷亡都是由炮兵造成的,其中著名的上甘嶺防禦戰,僅炮火就擊退了敵軍上百次衝鋒,並斃敵2.5萬人,達到了總傷亡人數的一半。

所以說,抗美援朝的勝利炮兵的功勞絕對的功不可沒,而毛主席對於陳錫聯也是愈加的器重。可以說中將當中毛主席最信賴的就是張震,而此時上將中毛主席比較器重的就是陳錫聯了,從他59年以後歷任的職務就可以看得出來了,一直出於政府高層的核心區域。

而時間來到了1976年2月,此時的毛主席已經病得很嚴重了,在頭腦還清醒的情況下達了命令:由陳錫聯負責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替代了生病的葉劍英。

此舉是替代了此前功高卓著的葉帥的軍職,這不得不說這比當初當炮兵司令更具有挑戰性。面對奪權的風言風語,陳錫聯也是當面擊破了謠言,不僅軍中大事都跟葉帥商量,而且對於自已的這個老部下,鄧公也是極力維護:他這個人,沒有野心。」

圖/晚年的陳錫聯將軍

1980年,陳錫聯向中央遞交了辭呈,正式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999年,陳錫聯將軍在北京去世,結束了自己輝煌而又璀璨的一生,享年85歲,而他也終於可以常伴母親左右了。

新中國成立後,陳錫聯出任重慶市市長想把母親帶在身邊,但為了讓他好好工作,老母親以過不慣城裡生活給拒絕了,繼續回老家居住。1954年,老母親病危,臨終前一直喊著「普慶」(陳錫聯乳名)不願閉眼,當陳錫聯急忙趕回老家之時,母親卻已經謝世,陳錫聯含淚長跪不起。

謹以此文紀念陳錫聯將軍,不忘先烈、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