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創設了一套等級森嚴、尊卑明確的後宮妃嬪等級制度,將后妃們分為三等九級予以區分:皇后——位居中宮,皇帝的正妻,執掌後宮庶務的一把手;高等妃嬪——皇貴妃、貴妃、妃、嬪,基本類似於皇帝的「妾室」;低等妃嬪——貴人、常在、大營,基本類似於皇帝的「通房丫頭」。
這套尊卑分明的後宮等級制度,究竟有著何等現實意義?
1、便於皇帝對後宮的有效管理;
2、便於皇帝利用後宮妃嬪的位分升降來壓制或者拉攏前朝勢力;
3、便於區別皇子的出身,為皇帝選擇皇位繼承人提供必要參考。
也就是說,在「嫡庶有別」的封建皇權社會,尤其是歷來講究「子以母貴」的清朝皇室,皇帝對皇子的恩寵程度甚至是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標準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皇子的出身,也就是皇子生母后宮位分的高低。
有鑒於此,很多人認為康熙朝晚期發生的「九子奪嫡」事件其實就是一場皇子出身的巔峰對決。那麼,這9位皇子的出身高低到底該如何排序?最後勝出的皇四子胤禛,是不是有著出身的絕對優勢呢?
下面,我們就對這9位皇子的出身逐一列舉:
皇太子胤礽:生母為「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的結髮妻子、首任皇后。
皇長子胤禔:生母為「惠妃」葉赫那拉氏,位居「康熙四妃」之首;
皇三子胤祉:生母為「榮妃」馬佳氏,位居「康熙四妃」第四位;
皇四子胤禛:生母為「德妃」烏雅氏,位居「康熙四妃」第三位;
皇八子胤禩:生母為「良妃」衛氏,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
皇九子胤禟:生母為「宜妃」郭絡羅氏,位居「康熙四妃」第二位;
皇十子胤俄:生母為「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仁皇后的妹妹;
皇十三子胤祥:生母為「敏妃」章佳氏,滿洲鑲黃旗包衣;
皇十四子胤禵:同皇四子胤禛為「一母同胞」。
作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出皇子,胤礽的尊貴出身,絕對無人比擬。就算康熙皇帝沒有將其明立為皇太子,其餘皇子也斷難和其爭奪儲君之位。「九子奪嫡」事件為何一直隱忍不發,直到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被廢才集中爆發,就是因為此前的太子胤礽出身太過高貴,其餘皇子能夠取而代之的幾率太渺茫。
除了嫡出皇子胤礽外,我們再依據清朝後宮等級制度和「康熙四妃」的具體排序,能夠將剩餘皇子的出身予以一下排序:
皇十子胤俄——皇長子胤禔——皇九子胤禟——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
但是,除了「生母」的後宮位分影響外,「養母」的收養也能後天改變皇子的出身高低,而且這種改變是決定性的、永久性的。
根據清朝後宮制度要求,皇子在以下幾種情況下,需交於「高等妃嬪」或者「皇后」撫養:
1、生母的後宮位分在「嬪」位以下;
2、皇子剛出生或者幼年時,生母薨逝;
3、生母犯錯受到剝奪撫養權的處罰;
康熙十五年,皇四子胤禛降生,而此時的烏雅氏僅為「宮女」身份,不具備撫養親生子嗣的權利,胤禛便交於當時的「貴妃」、後來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從這個角度而言,皇四子胤禛也擁有著嫡出身份。
康熙二十年,皇八子胤禩降生,當時的衛氏也只是「宮女」身份,胤禩便交於皇長子胤禔的生母——「惠妃」和已經被晉陞為「皇貴妃」的佟佳氏撫養,但胤禩在佟佳氏身邊的時間很短,基本相當於成長在「惠妃」的膝下。
康熙二十五年,胤祥降生,其生母章佳氏同樣為「宮女」身份,胤祥便交於「德妃」撫養。
有了這層撫養的關係後,我們再來看下幾位皇子出身的比較:
皇四子胤禛——皇十子胤俄——皇長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三子胤祥——皇三子胤祉。
也就是說,通過「養母」的身份加持,8位皇子的出身已經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就此來看,變相取得嫡出身份的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夠取得「九子奪嫡」的最後勝利,也並非偶然結果。
但這種皇子出身的排序是不是被認可呢?最關鍵的是,能不能得到康熙皇帝的認可呢?
根據《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的記載,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以後,康熙皇帝曾下令朝臣於諸皇子中擇一賢者立為新太子。但在舉朝上下幾乎一邊倒的舉薦皇八子胤禩的時候,康熙皇帝卻給出了這樣一個拒絕理由:
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
康熙五十三年,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斃鷹事件」爆發,堅持認為皇八子胤禩用兩隻奄奄一息的海東青詛咒自己的康熙皇帝,大為震怒,下發了一道非常絕情的聖旨。
其中,有這樣一句對胤禩的評價: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
上述兩個案例就能直接證明,康熙皇帝並未將胤禩的出身歸結到「惠妃」身上,依然認定他就是「辛者庫賤婦」所出的卑賤皇子,出身微賤、幾無地位可言。
所以,通過「養母」身份加持來改變的皇子出身,或許並不被康熙皇帝認可。
那麼,問題來了:出身幾乎等同的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又該如何排序呢?
首先,皇四子胤禛出生時,烏雅氏還只是「宮女」身份;皇十四子胤禵出生的時候,烏雅氏已經被晉陞為「德妃」。也就是說,如果僅靠生母來區別出身,胤禵的出身要高於胤禛。
再來看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的比較:
胤禩生母良妃,出身滿洲正黃旗包衣;胤祥生母敏妃,出身滿洲鑲黃旗包衣。如果僅從包衣身份比較,鑲黃旗為八旗之首,敏妃的出身要高於良妃。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朝時期,敏妃和良妃始終未得到「抬旗」的恩賞。也就是說,兩人的出身一直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只是,衛氏在康熙二十八年被晉封為「嬪」,康熙三十九年又被晉封為「妃」;而章佳氏一直都是「庶妃」的身份,薨逝以後才被追封為「敏妃」。很明顯,良妃的後宮位分又高于敏妃。
那麼,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的出身,到底該如何排序呢?咱們評論區見!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實錄·聖祖實錄》、《清史稿·列傳一·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