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糧台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庄村西南,1980年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現並發掘,是中國最早確認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2014至201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城址進行了系統勘探、調查與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穫。
平糧台城址位置圖
系統的考古鑽探和數字化記錄分析結果顯示,平糧台城址平面形狀為正方形,具有對稱的城門布局。2019年在城內中軸線位置發現一條南北向的幹道,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這條中軸幹道從建城之初一直延續使用至龍山時期最晚階段。城內布局以南北道路為中軸,規劃有序。經大面積揭露,確認了多排東西向布局的高台式排房。最初的房屋在生土上統一規劃建造,排房前後間距15米左右。後期排房逐漸向南北兩側擴展。房屋均以土坯為原料平地起建,門向朝南,布局規整統一。
2019年發掘探方
城址布局圖
城內高台排房和道路外緣均分布有縱、橫向的排水溝。2019年在長排房西部發現一組原址保存的陶排水管,東西向埋於室外,與居住區邊緣有意挖掘的南北向水溝連通。同樣的陶排水管道,在南城門附近還發現有三處。這些陶排水管節節套扣,構思精巧,或沿排房建築的外緣平行分布,或縱穿城牆基礎。陶排水管和縱、橫連通的溝渠共同構成了目前國內已知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城市排水系統。
中軸線、排房、城內排水布局
龍山時期排房F33(上為南)
城內排水系統
南城門附近排水設施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上發現有車轍痕迹,寬0.1~0.15米,深0.12米,最明顯的一條長達3.3米。其中一組基本平行的車轍間距0.8米,可能為「雙輪車」的車轍印跡。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這些車轍痕迹的絕對年代不晚於距今4200年,是我國年代最早的「雙輪車」車轍痕迹,將我國用車的起源提前了500年。平糧台城址還出土了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遺物。發現的玉冠飾殘片,其形狀和加工特徵與湖北後石家河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同類器物近似。陶碗表面刻畫的對稱複雜獸面紋,與長江流域的玉器紋飾在結構和表現方式上頗為接近。此外,利用黃牛骨進行占卜、祭祀和製作骨器的現象十分普遍。黃牛是龍山時代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在平糧台龍山城址的大量發現,對研究起源於西亞地區麥作傳統下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傳統的粟黍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
陶碗表面獸面紋
龍山時期祭祀黃牛
平糧台城址方正規整、中軸對稱的特點,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年代最早、最為完備的陶水管排水系統也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供了絕佳材料。平糧台城址出土的各類遺存,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兼容並蓄的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間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
原載於 河南考古所 網站
本文僅供交流
如有不當請告知刪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