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何又被稱為是「不敗而敗」的戰爭?

首先我們看中法戰爭為何爆發?

就在19世紀上半葉時,清朝與法國還是兩個不相鄰的國家,在利益上也沒有什麼瓜葛。但自從拿破崙三世上台以來,法國在海外加大了擴張步伐,在中南半島地區的擴張也不例外。1858年法國殖民軍佔據阮朝(今越南)的峴港,1859年又佔據邊和、定祥、嘉定。至1867年基本控制了阮朝在南圻的地盤。由於阮朝是清朝的藩屬國,法國在安南的入侵也為日後的中法戰爭埋下種子。

但是這些卻並不是中法戰爭爆發的全部因素,仍然差一個導火索,而這個導火索在1873年的第一次紙橋之戰出現了。1870年代在安南的法國殖民軍把目光轉向了阮朝北部。並準備出兵進佔河內。當時阮朝在北方亂成了一鍋粥,不僅有法國殖民軍還有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大量的起義軍。而劉永福為了生存下去帶著黑旗軍依附阮朝,幫助阮朝對付各路敵人,阮朝方面也很願意接納劉永福。1873年11月底,法軍不費吹灰之力擊敗了兵力規模是自己35倍的阮朝軍隊。隨後劉永福率領黑旗軍於1873年12月擊敗了入侵阮朝北部的法國殖民軍。

這場戰鬥,本來戰鬥規模很小,法軍方面的參戰人數不足百人,雙方的損失也都不大。但是劉永福的這次小勝卻對於中南半島的法國殖民軍而言無異于晴天霹靂。因為在此之前,法國殖民軍在安南通常百十人就可以在各地橫行,但是現在情況卻不同了。另外當時的法國打完普法戰爭才兩年,尚未從普法戰爭的陰影中走出,法國本土的情況也限制了其向遙遠的中南半島投送大規模兵力的條件。法國殖民軍想要征服安南的阮朝以及整個中南半島不費些力氣是不行的。

隨著19世紀70年代末,法軍再次介入北圻,並在1882年正式窺視雲南,清朝也無可避免的捲入了這場紛爭。最終在1884年,正式爆發中法戰爭(實際上雙方均未宣戰)。

那麼中法戰爭對清朝而言是不敗而敗嗎?

至今,很多人認為中法戰爭清朝本來是勝利的,但卻因清廷的無能而自討欺辱,雖為戰勝國,但卻所簽訂的《中法新約》卻把清朝置於一個戰敗者的身份。那麼事實是這樣嗎?答案並不是。

一般而言,認為中法戰爭清朝不敗而敗的通常有這樣一個論點,便是中法戰爭後期的鎮南關大捷導致的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崩潰進而讓法國無再戰之力。我們就看一下這個論點,即鎮南關的勝利帶來的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崩潰並最終讓法國失去戰力。

關於鎮南關大捷在法軍損失人數上學者們常常爭論不休,但是對於鎮南關大捷促使法國茹費理內閣的崩潰是公認的觀點。但其實恰恰是法軍在攻佔諒山後的無故撤出,引發了茹費理內閣的崩潰。不過無論於怎麼講,受中法戰爭影響,茹費理內閣崩潰是事實,但是衝擊力真的那麼大嗎?這不得不結合當時法國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法國在普法戰爭後,進入到了第三共和國時期。第三共和國主導法國的70年里,法國從1871年到1940年連續更換了108屆內閣。內閣更換十分頻繁,也就是說平均每八個月就會更換一次。這種情況至今也屬罕見。

由於當時法國的各派之間的角力,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會引發蝴蝶效應,再加上法國在海外的競爭對手英國在宣傳上的「助攻」,更是如此。而鎮南關大捷則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而在更早之前的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亞羅號事件也引發過法國當時內閣的崩潰。

那麼,茹費理內閣崩潰後,法國是否就無再戰之力了呢?並不是,隨後法國又向那裡的法國殖民軍支付五千萬法郎,意圖將戰爭持續到底。與此同時,清軍在鎮南關大捷後進行的反撲也已經處於筋疲力盡的地步,如劉永福一部,由於各種戰鬥和非戰鬥性減員導致兵力十分拮据,加上多方召集的新兵又不足千人,導致因兵力不足出現了攻守兩難的窘境。另外在財力方面清廷也出現了拮据。與此同時,隨著法國方面的增兵,清軍在兵力上的優勢也被減弱。原計劃收復北寧與河內的行動也不得不作罷。

另外,整場中法戰爭,清軍在陸上敗多勝少,至鎮南關大捷之前,法軍已經掌握了阮朝的各重要城鎮。鎮南關大捷時,法軍已經到達了清朝邊境。而清軍在海上的弱勢地位,也導致台澎地區受到法國的威脅,出現了安南的阮朝和自己的台澎地區只能保一樣的問題。

最後,鎮南關大捷後的議和實屬無奈之舉。

正如之前所提,法國在茹費理內閣崩潰後仍想要把戰爭持續下去。另外法國還意圖派遣艦隊利用法軍在馬江海戰後在戰場上取得的制海權優勢攻擊大沽口,而此時的清朝受朝鮮壬午事變和其他因素的牽制,也無把握打贏這場戰爭。戰爭如果持續下去,誰也無法保證是否會重現1860年的屈辱。借鎮南關大捷的勝利,也讓清朝在談判桌上多少有了說話的餘地。而中法戰爭最後清朝至少也達成了部分目的。而清朝若持續將戰爭進行下去,屆時不僅保不住自己的藩屬國,台澎地區也將難保。

而清朝方面如果只是因懼怕法國而議和,那麼一開始清朝就不會派兵與法國進行激戰,甚至還拉攏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更何況清軍還制定了收復北寧和河內的計劃。而中法戰爭之所以給人們一種本來就應該勝利的感覺,這其中也和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朝與列強的戰爭鮮有勝仗,而中法戰爭期間清軍雖說敗多勝少,但也取得過一些不俗的勝仗,諸如鎮南關這樣的勝利有關。而清朝如果有能力打下去成為戰爭最後贏家,不會這麼急於求和。

當然也有人認為清朝這樣做也是為了防漢、抑漢。但是自從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以來,清朝就已經默認了漢人勢力逐步成為清朝頂樑柱的事實。歷史上,中法戰爭後清朝也沒有遏制漢人勢力的增長。而在中法戰爭之前的1875年清廷還受命李鴻章、沈葆楨全力打造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以拱衛海疆。故而這種說法也難以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