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姑姑太平公主?

根據學者考證《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認為太平公主名叫李令月。原本太平公主上面還有一個姐姐,武則天為爭寵耍手段將其掐死,嫁禍於當時的皇后。於是,太平公主成為了,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公主中的公主,受到極度寵愛。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開遠嫁吐蕃,開創了「和親」的先例。到婚嫁年齡,吐蕃點名要太平公主嫁過去。武則天只得回應稱,公主是道士,不嫁人的。為此,還煞有介事還修建了道觀,招募了幾個道士,作為「配套」,才敷衍過去。可見,唐高宗夫妻倆是非常疼愛這個女兒。

幾年後,唐高宗夫妻倆竟然忽略了這個春心蕩漾的女兒。直到太平公主穿著武官的禮服,等於是拐彎抹角地告訴父母,她要找駙馬了。唐高宗為寶貝女兒選擇的駙馬,為親妹妹城陽公主的幼子薛紹。為顯示氣派,薛家借來了當地的縣衙作為婚館;而唐高宗為女兒置辦的車隊,因太過龐大,以至於不得不將縣城的城牆推到。

但武則天內心並不願意將女兒許配給薛家,只是礙於高宗。婚後的太平公主,也扮演起賢妻良母的角色,為夫君生下兩男兩女。高宗駕崩後,並非政壇中人的薛紹,莫名其妙捲入了謀反的案子,餓死在獄中。

沒有了高宗,武則天成為了大唐的「一姐」,很快為女兒張羅了堂侄武攸暨,作為新的女婿。史書記載:沉謹和厚,於時無忤。意思是好好先生,不從暴怒頂撞。儘管武攸暨是時已經有了夫人,也不是個事。武則天把自己的堂侄媳幹掉了,為女兒騰「地方」。

史書記載太平公主「公主豐碩,方額廣頤,多權略,則天以為類己……」。前後句意思說太平公主是大臉盤,方正的額頭(能漂亮嗎?),後半句指的是,以薛紹之死作為分水嶺,之後的呈現。來不及收拾後對薛紹的感情,便被母親硬生生地逼著為另一男人成婚,太平公主也由此好像開了「慧」,從而熱衷於參與政治,爭奪權力的制高點,難怪武則天認為其類己。

標誌性事件一:整死了薛懷義

這個原名為馮小寶的薛懷義,原本只是個天橋底賣大力丸的。高宗死後,太平公主知道母親已經進入「虎狼之年」, 便將馮小寶推薦入宮,成為了武則天的男寵。為掩人耳目,馮小寶改名薛懷義,對外宣稱是薛紹的侄子。

後來失寵的薛懷義,一則宣揚宮闈秘事,極大損害了武則天的形象;其次,當時仗著武則天的寵信,沒少給薛紹氣受。今非昔比的太平公主,決定主持「公道」。將薛懷義騙入宮中,埋伏好的幾十為「大媽」,一擁而上,將其亂棍打死。

標誌性事件二:整死了張易之兄弟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是高宗朝宰相張行成的族孫,也為太平公主推薦給母親的男寵。仗著武則天的寵信,加之兄弟兩出自名門望族,有著很強的政治活動能力,由此變得非常囂張跋扈。

根據《舊唐書》記載,中宗還是太子之時,其長子李重潤因私下議論二張專權。事發後,李重潤連同武承嗣長子武延基,被一併處死。此外,太平公主的新情人司禮監高戩,也為張氏兄弟陷害致死。

公元705年,武則天已經年過八旬,耳不聰,目不明,任由張氏兄弟忽悠,嚴重威脅到了李氏、武氏集團的利益。為此,太平公主夫婦聯合宰相,在東都洛陽利用禁軍發動政變,誅殺了張氏兄弟。

標誌性事件三:誅殺韋皇后母女

發動政變,也是出於太平公主對於母親的不滿。張氏兄弟死後,接著是逼迫武則天「退位」,由哥哥中宗複位。由此,太平公主更加煊赫,有所謂七個宰相「五齣主門下」的說法,意思是說七個宰相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人;還曾經一度,大唐一年稅收的20%,歸太平公主揮霍。

只不過,中宗這個哥哥是個懦弱之人,不是皇后的對手。韋後以武則天為榜樣,毒死了中宗,改立了李重茂做小皇帝。以為自己「開掛」的韋後,進一步想除掉相王李旦以及權欲熏天的太平公主。實力有限,李旦三子李隆基為救父親,決定與姑母聯手。雙方一拍即合,於公元710年,發動政變,殺死了韋皇后、安樂公主母女,由相王李旦繼位,是為唐睿宗。

當一切歸於平靜,與武則天有著很大相似的太平公主,開始不安分起來,開始有所謀略,積極準備力量,結黨營私,企圖奪權。太平公主對於睿宗立李隆基為太子,非常不滿,甚至有讓睿宗更換太子的打算。因為李隆基太能幹,有魄力,還有兵權在手。為此,太平公主不僅在東宮安排耳目,還干涉李隆基處理的政務。

手心手背都是肉,睿宗只能居中調和,而李隆基也深感羽翼未豐,沒有和姑母正面硬碰硬,慢慢積蓄力量。公元712年,睿宗傳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這下子,太平公主坐不住了,感到假以時日,玄宗必然拿自己開刀,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

太平公主先是指使宮人在玄宗飲食中下毒,未遂,於次年決定舉兵,這一切玄宗都胸有成竹。在探知姑母舉兵之日後,李隆基提前發難,命令羽林軍將太平公主黨羽李慈、蕭至忠等人,一舉拿下。最後,逼著自己的姑母在家中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