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發起安史之亂,卻為何說唐玄宗沒錯?實情令人感嘆

大唐邊陲之地。

秋風蕭瑟,一片不高的小土坡上正坐著一個肥頭大耳的胖子,從身邊擁簇的士兵看出,此人身份很不簡單,不一會兒一個青年緩緩走來,在胖子身前停住,輕聲喚道:「父親」。

胖子抬眼一看,是自己平日里最喜歡的兒子安慶緒,他指了指旁邊的黃土地,示意安慶緒坐下。安慶緒倒也沒有推辭,作為胡人,平日里沒有那麼多酸儒的繁文縟節,一屁股就坐在了黃土裡。

胖子不再理他,轉頭望著長安的方向,眼神中說不出的玩味,安慶緒倒是有些急躁,陪著他的胖子父親沉默了一會兒,才有些小心翼翼的試探道:「父親真要行代唐之舉?」聲音小到只有這個胖子能聽清楚。

胖子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情緒好像被忽地喚醒,有些感慨的說道:「多好的一個盛世啊,恐怕再沒有一個王朝可以超越大唐的盛況了。只是可惜了,可惜了了。」

安慶緒明顯跟不上他父親的思維,只是唯唯諾諾地聽著,這胖子此刻開了話匣倒也不在吝惜自己的口舌,又說道:「長安有個不得志的書生,好像是姓杜,寫了一首詩挺有意思,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這首詩明顯是厭戰的。

「我們這位偉大的聖上,有了這偌大的疆域還不滿足,每年仍舊鼓動邊軍發動戰爭,內有盛世,外欲開僵,他這是要做古來無雙的第一皇帝呀。」

安慶緒聽到這裡不由的點點頭,他們的這位唐玄宗自登基後,確實勵精圖治,一改府兵制那種半兵半民的軍隊體制,從而改由募兵制,也就是說由朝廷出錢,養職業的軍人。

後來還不覺得省事,乾脆設立一個邊區,由節度使掌管軍隊以及在當地籌措軍餉。這個制度對於安慶緒來說是對的,大唐能連戰連捷確實是這一制度的創新所帶來的不可思議的效果。

但安慶緒知道,這個制度雖然能最大化大唐軍隊的戰力,但同時,所謂的節度使卻軍權、財權俱全,一旦發生叛亂,後果可是非常嚴重的,他不相信唐玄宗看不到這一點,所以問道:「父親,自古擁兵自重乃是皇家大忌,從西漢霍光行廢立之舉可見一斑,為何陛下還要設立節度使?」

胖子終於有些神色滿意的看了眼自己的兒子,這才說道:「我所有邊軍節度使加在一起也不過49萬,他唐朝中樞就有13萬人馬,除非所有的邊軍都反,以13萬人馬控制局面還不是易如反掌。」

說完這胖子又哈哈一笑,竟直接笑起唐玄宗來:「只可惜李隆基太過自大,雲南叛亂竟不用邊軍,要自己的中央軍去當地征討,7萬人馬落了個全軍覆沒。這下在無力控制邊軍,我手握18萬大軍,怎麼會再怕剩下的區區8萬人」。

說完這些,胖子猛地站起,看著大唐的最中心,喃喃說道:「李相(李林甫),對不住了,今楊國忠不死,我安祿山永無寧日,時不我待啊。」

公元755年年底,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悍然反唐,這是在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鼎盛時期的大動亂,與朝代末期各種矛盾積累爆發後的動亂不同,可笑的是卻有了相似的結果,安祿山大軍一路高歌猛進,攻破兩京,一時間聲威大震,建立了偽燕政權。

而我們的那位,大唐開元盛世的締造者唐玄宗不得不倉皇而逃,他此時此刻才從自己的故事裡驚醒,他以為大唐如此盛世,怎會有人叛亂,怎會有人敢叛亂!

都怪李林甫,說什麼重用胡人可以打擊世家大族,這下倒好,一口氣給了這個胡人三個節度使,沒想到竟調轉槍頭,殺到自己主子頭上來了,

在中央軍無力回天的情況下,唐玄宗只得逃跑,而大唐,也由此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說明:台台君其實想用心中構造的故事來講述安史之亂髮動的因素,楊國忠上台排斥胡人將領為表面因素,所以就沒寫進自己的故事裡。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安祿山上升無望,甚至富貴不保,不造反還等什麼?

而唐玄宗其實也沒錯,他要做千古一帝,自然要一改府兵制的弊端,只是他在長安所聽到的都是勝利的捷報,他哪裡想得到,這些帶給他勝利的利劍其實是雙刃的。

一手給了安祿山這些胡人將領無限權力的李林甫有錯嗎?其實也沒有,他心中最大的敵人並不是邊軍,而是從初唐就一直打壓的世家大族,這才是宰相心中的心腹大患,對於十分謹慎的李林甫來說,安祿山這樣的人,能給他偌大的權力,他還不忠心耿耿嗎?

安史之亂並一個皇帝年老昏庸,沉迷女色的故事,這其實僅僅只是自己養了一條兇猛的惡犬,忽然有一天咬傷自己的故事。

參考:《安祿山叛亂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