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流傳千古,但你知道「赤壁之戰」的三個歷史真相嗎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經典的一次水域戰爭。因為羅貫中的一部《三國演義》使得「赤壁之戰」家喻戶曉、流傳千古。但也正是因為《三國演義》,使得很多人都被演義所迷惑,把虛構的故事,例如「借東風」、「草船借箭」當成了真實的歷史。從而忽略了真正的歷史真相,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赤壁之戰」的三個真相。

第一個真相:諸葛亮並未借東風,不管有沒有東風,周瑜都能夠火燒連營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句,他把「赤壁之戰」的成敗歸咎於當時的東風。歷代的人都認為東風是赤壁之戰的決定性因素,周瑜和黃蓋能夠火燒曹操連營,是東風的功勞。再說諸葛亮也不可能借來東風,諸葛亮要是有這個本事,也不會連六出祁山都出不去了。

在江南待過的人都知道:在隆冬時候,江東刮一直是北風,而當嚴冬過後,天氣變暖的時候,風向會大變,所刮之風會變成東南風。而曹操是北方人,不了解當地的氣候,周瑜對這一切瞭若指掌,所以才會答應黃蓋的建議。

如果周瑜作戰這天刮的不是東風或者根本沒有風,那麼還會不會有火燒赤壁這回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有風無風,什麼方向的風,赤壁都被周瑜燒定了。周瑜這樣的統帥,不會把戰爭的取勝寄托在變幻無窮的天氣上面。黃蓋的計策是這樣說的:「曹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其中並沒有說要藉助東風這個事情,實際上在周瑜和黃蓋定下計策時,早就準備好了秘密武器,不管是什麼風,都能確保無誤的使火船衝進曹營。

這個秘密武器就是風帆。在當時的東吳丹陽太守萬震所著《南州異物志》有這樣的描述:「外徼人隨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後沓載之。有盧頭木,葉如牅形。長丈余,織以為帆。」可見當時東吳造船工藝的發達。所以不管是否有風,刮的什麼方向的風,用風帆就可以控制船行進的方向,不是周瑜因為東風而出名,而是東風抱了周瑜的大腿漲了臉。

第二個真相:黃蓋火燒的並不是赤壁,而是烏林,而且曹操連船並不是為了作戰,而是為了兵士的不適應

赤壁戰鬥只是一場規模很小的遭遇戰,是曹軍和孫劉聯軍偶然的邂逅。所以很多人認為火燒連船也是在赤壁發生的,把赤壁遭遇戰和火燒大戰混為一體。

實際上,曹操在江南兵敗以後,迅速脫離了江南的赤壁戰場,退到了江北的烏林休養整軍。烏林在赤壁南面的長江邊上,與赤壁隔江相望。此時的局面是:曹操兵多將廣、糧食充足,只要長久對耗,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孫劉聯軍,軍馬比不上曹操,連糧草也比不上曹操,只能速戰速決,才能取勝,長久以往肯定失敗。

曹操經過思量,做好了長久對峙的局面。在後方水路大軍陸續抵達戰場之後,曹操下令沿著江岸駐紮,水陸互為犄角之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曹操根本就沒想著短期內作戰。在這個冬季好好休整,等到來年花開,再一鼓作氣衝過去,消滅孫權,則天下可定。

曹操是北方人,忽略了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性。所以當北風大吹的時候,曹操的軍士全部人仰馬翻,來回顛簸,別說打仗了,連站都站不穩,兵器都握不住。沒辦法,為了緩解軍士的狀況,曹操下令把所有的戰船都用鐵鏈鏈接起來,防止戰船來回搖晃,以此來緩解士兵的不適應。

但是曹操沒有想到,自己鐵索連舟給了周瑜和黃蓋可乘之機,看到曹軍的情形,黃蓋就給周瑜獻計,讓曹操在嚴寒的冬季感受一下來自江南的熾熱,隨後黃蓋詐降,給曹操帶去了熾熱的溫暖。

這一戰,黃蓋是從長江南岸的赤壁出發,火燒北岸烏林的曹操大軍。要是真的跟《三國演義》中記載的一樣:火燒赤壁,那周瑜就是火燒自己家大門,怎麼會使曹操逃走呢?曹操不笑死就算不錯了。

第三個真相:曹操的真實兵力並沒有所謂的80萬,孫劉聯軍和曹操的兵力懸殊也沒有那麼大

赤壁之戰自古以來就被看作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曹操兵力多於孫劉聯軍,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是,雙方的實力玄差真的有那麼大嗎?

大戰之前,曹操曾給孫權寫了一份書信,當中是這樣寫的:「近者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看完之後,把書信給朝下大臣觀看,所有人都被嚇得臉無血色,他們都是被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嚇壞了。

但是東吳有一個人不信,這個人就是「羽扇綸巾、雄姿英發」的周瑜,周瑜認真進行了計算,然後對孫權說:「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按照周瑜的分析,曹操從中原帶過來的兵馬大概十五萬左右,這些軍士,疲憊不堪,而曹操在荊州收編的軍士大概是七八萬,加起來也只有二十四萬左右。

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記載:曹操的軍馬別說八十萬了,比周瑜估算的二十四萬都少,曹操帶來的軍馬總共十五萬。「官渡之戰」之前的袁紹可謂是「地廣兵強」,諸侯中最富有的,這個時候的袁紹才有十萬兵馬,就算「赤壁之戰」之前的曹操再強盛,兵力也不會這麼多。

總結:通過這三個真相,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場使得出現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由於《三國演義》,從而被掩蓋了許多的歷史真相。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要透過這些虛幻,用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去掉三分虛的,才能夠真正的發現歷史的真相。

我是小北談歷史,關注我,帶你一起了解更多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