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上的歷史,不都是假的,只是有一部分是假的而已。比如這個中國古代貨幣史。
《史記 平準書》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龜、貝、金、錢、刀、布,是古代的六種貨幣形式,這其中最神秘的,莫過於刀、布。
比如在中國大陸的高中歷史課本中,將傳說中的刀幣說成是這樣的:
把布幣說成這樣的:
老馬說:這些所謂的刀、布,都是民國時期的造假出來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他不說,單論形制。說起刀,我們印象中首先是生活中的菜刀。
故事片中的配刀
然後是關公的偃月刀
再就是抗戰片中西北軍的裝備刀。
然後翻看古代兵書《武經總要》,裡面列舉了八種刀。
好玩的是,在眾多的刀中間,歷史課本上的刀幣,選擇了西北軍的刀形:內彎加尖,長把手,大尾環。
要知道,《武經總要》是宋代官方編寫的,其兵器形制代表了中原一帶的傳統。刀幣的形狀遠離宋朝而接近民國,那隻要一個可能:穿越了。
至於布幣,就更不要說了,上面的兩枚布幣,充其量是異形幣,忽悠成布幣,請問,你印象中布的哪個特點和這兩枚錢幣相符合呢?
————————————
真相,其實很簡單。
在法幣產生之前,凡是能被選做貨幣的物件,其一具有一定的珍貴性,獲得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時間成本或者勞動成本;其二要保質期長,適合存放;其三要適合攜帶,便於交易。
龜、貝、金、錢、刀、布,都具有這些特點。
龜,即龜殼。
頂級的,叫玳瑁。
貝,即文貝。
金,不要以為是金屬的意思,而是犀牛角。《史記 貨殖列傳》載:」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錫、連、丹沙、犀、玳瑁、珠璣、齒革。」這其中,玳瑁是頂級的龜,犀牛角則是頂級的「金」。
之所以犀牛角被稱為「金」,是因為其外形頗像冶煉金屬的高爐。「金」字也來源於冶煉爐的形象。
錢,最初的意思是將珍珠穿在一起。也就是說,珍珠曾經作為貨幣流通過,後來法幣誕生後,其就傳承為項鏈了。看上面《史記 貨殖列傳》中的記載,玳瑁、犀、珠璣是並列的。
古代錢在有的地方被稱為「泉」,就是因為珍珠頗像泉水上涌時所起的泡泡。
刀,即是今天的臘火腿。在古代有的地方,臘肉是作為硬通貨存在的,比如「俸祿」二字,其中的祿字,象形的就是臘肉。(「福祿雙全」究竟是怎樣的狀態?(下))。
臘火腿,是臘肉中的精品,其外形,頗像一把刀,故名「刀」。
布,這不用說了,就是布匹。直到漢朝,布匹還是硬通貨,財富的象徵,以至於漢武帝為了增加稅收,搞了個「告緡令」,家裡收藏布匹是要交稅的,如果有舉報的,予以重獎。
———————————————
龜、貝、金、錢、刀、布,這些都是有天然屬性的貨幣,既然是天然就存在缺陷,那就是數量有限,規格不一,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法幣」就出現了。
所謂法幣,就是統一規矩的貨幣,輕重大小都一樣。
法幣一般都是金屬製成的,但是在外形上,仍然沿襲了以前貨幣的特點。
比如這個金幣、銀幣,沿襲的就是龜殼的外形。
這個碎銀,沿用了犀牛角的外形。
這個吊錢,沿襲的就是「珍珠鏈」的外形,還沿用了「泉」的稱謂。
這個元寶,沿用了火腿的外形,只是出於存取方便的考慮,將豬腳給略去了。
知道元寶為什麼這個形狀了嗎?看圖。
而金條、銀條,則沿用了布的外形。
————————————
而道了今天,這些貨幣的稱謂,仍然沒有逃脫龜、貝、金、錢、刀、布的範疇。
咱只說美刀、英鎊、盧布。
dollar,俗稱「美刀」,其對應的象形文字「刀臘」。刀,指元寶;臘,指金條、銀條像臘肉條。那麼「刀臘」的內涵,就是元寶和金條銀條。
pound,翻譯為「鎊」,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其對應的象形文字是「鎊德」。鎊,通髈,蹄髈,即是臘火腿,元寶;德,本意指路標,這裡指金條銀條的外形像路標。那麼「鎊德」的內涵,也是元寶和金條銀條。
rouble,翻譯為「盧布」,其對應的象形文字為「入布」,入即內,即房子。元寶的外形頗像房子,所以在《史記》中被稱為「廣金」(詳見《黃金不是金子,銅錢不是銅——《史記》中的貨幣謎團》)。那麼「入布」的內涵,也是指元寶和金條銀條。
有人該問了,為什麼美刀、英鎊、盧布的叫法,會和《史記》中的稱為一模一樣呢?
這是因為:
其一,歷史上的美國、英國、俄羅斯,已經成為今日中國的一部分了,分別在今天雲貴川、陝甘川、晉陝豫。
其二,英語只是象形文字的拼音,也是發源於今日中國的陝甘川。詳情見前面文章《天下文字出象形!26個英文字母的由來(一):a、b、c、d、e》等。
其三,今天的美國、英國、俄羅斯是1945年以後獨立建國後盜用了史料中的國名而已。
——————————————
收個尾吧,《史記》中的刀、布,在法幣誕生後,分別對應的貨幣形式是元寶和金條、銀條,這,就是歷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