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熱播背後真實的汪直:功過參半

大家期待已久的《成化十四年》終於迎來了熱播,從剛剛播出的劇情來看,這部劇定位在探案和輕喜劇,讓很多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不過目前為止豆瓣評分只有5.3分,意外的是,很多觀眾居然被配角汪直圈粉了,也是讓人哭笑不得,其實,汪直是真實存在的一代權宦。

歷史上真實的汪直究竟是怎樣的人?

先說汪直其人的生平,《罪惟錄·汪直傳》記載汪直於成化元年廣西大藤峽瑞族起義中「以扳被籍」並鉀解京師。到了成化十二年化十二年,妖徒李子龍以符術惑結內宮太監韋舍。潛入萬歲山活功,圖謀不挑。事發,憲宗對於自己不能時刻知曉外事產生了強烈的不安。於是命令侍候萬貴妃出身的汪直作為心腹帶領一兩個校尉「密出偵察」後在第二年正月在東廠外更立西廠,由汪直提督。

西廠專門在南北兩京偵輯異己並對民間的秘密結社進行鎮壓。西廠雖是新設,但由於西廠是由憲宗親自建立,所以自然比之東廠要更為看重,因而後來居上,「所領提騎倍東廠,勢遠出衛上」

汪直提督西廠後,作為憲宗身邊的紅人權傾天下。

作為一個掌握特務機關的內監,對官員的迫害自然是少不了的:

逮南京鎮監覃力明、刑部郎中武清、左通政方賢、太醫院判蔣宗武、浙江布政使劉福下西廠獄,革禮部郎中樂章、行人張廷綱和御史黃本為民,抄沒建寧衛指揮楊曄家並株連中書董嶼、兵部主事楊仕偉,冤死二人。授意黨羽給事中離祥堂、御史馬貫,誣陷項忠,禍連其子經、太監黃賜、興寧伯李震、彰武伯楊信。所有參與奏罷西廠的朝官如尚書董方、薛遠,侍郎膝昭、程萬里等數十人,也都一一被逼陳過免官。左都御史李賓、南京兵部尚書孫遠,也因忤逆汪直被一併除名。這一場以西廠興廢問題為焦點的朝臣和權宦的鬥爭,終於以汪直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可以說正是因為汪直仗著憲宗的寵信,才得以橫行無忌。

作為一個合格的權宦,證明自己的能力是保證地位穩固的最好辦法。所以汪直酷愛巡邊自固。成化十四年,汪直巡撫遼東挾其私黨,隨意鞭撻守令。沿途各邊都御史無不戎裝迎謁,供帳百里外。至遼東,巡撫陳鉞「郊迎蒲伏,廚傳尤盛」,行賄左右。汪直拘私枉法,構罪跟陳鉞不和的應天巡撫牟俸、侍讀學士江朝宗下獄。成化十五年,從黨羽陳鉞說,巡視要邊大同、宣府,圖立邊功自固。因功加歲碌;出兵 遼東邊塞焚殺,激起諸部起而報復;治罪不從己意的兵部侍郎馬文升、御史強珍、王崇全,並以馬文升等事劾責諸言官,使憲宗詔杖給事中李俊、御史王海等五一卜六人於闕下。

但是,汪直這人比較特殊,因為在大明朝眾多臭名昭著的權宦中他的邊功算是首屈一指的。成化十六年,韃靼出兵襲擾靖虜衛,汪直和王越挑選二萬精兵長途奔襲,在威寧海子奇襲告捷,論功直增祿三百石,越封威寧伯。成化十七年,江直監軍三度抗擊入寇大同、宣府的亦思馬因部,取得黑石崖大捷。成化十八年二月,受命總鎮大同、宣府,專鎮大同並有監督京師十二團營之責,風光無兩。

但由於長時戍邊,導致在朝中勢力的日趨削弱,加上自己屁股不幹凈。一些邊將向憲宗告發他釁邊邀功、和王越、陳認擁兵交結。閣臣萬安及諸御史,以 西廠須擾官民及汪直已專鎮大同等為由,奏請憲宗罷西廠,很快得到欽准,失去憲宗寵信的汪直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後又經歷了東廠尚銘的告發,大同巡撫彈劾汪直與總兵許寧不合導致兵敗,憲宗慢慢架空汪直兵權,將他調回京城。嗅到味道的朝臣果斷出擊,數次彈劾,一貶再貶,最終廢為閑人,不知所終。

其實我們評價人物,不應該用非黑即白的眼光來看。歷來史家對汪直的評價大都集中在對他恃勢橫態、黨同伐異、羅織中外、屢興大獄、釁邊自固的批評。這些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準確的說是基於事實的。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從多方面著手,一味對宦官群體的貶低或是一味的吹捧以此表達對文官群體的逆反都是相當不妥的。以汪直和王振、劉瑾、魏忠賢的用事比較。應當說,在恃勢橫恣、黨同伐異、屢興大獄,這幾方面,都是劣跡昭著且毋庸置疑的。

但從禍害的程度看,汪直顯然不劉、王、魏之流,且在恣意納賄、搜括貪贓上的問題並不突出。史載汪直自成化十三年到十八年專權六年,但實際上汪直在西廠設置一年後就長期戍邊,後五年在宮廷的勢力便大不如前。雖有「只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之說,但汪直除開在其與朝臣爭鬥劾罷數十官員外,本身的行事並不算得上權移主上

並且汪直其人顯然不似劉瑾魏忠賢之流為無賴之輩,汪直的誣陷了不少朝臣,但卻不至於像劉瑾、魏忠賢那樣,絕對不容忍異已。汪直巡邊時,沿途將官皆望塵伏謁,獨河南巡撫秦紘和提督學政陳選敢與抗禮。開始,汪直對此深感意外並厲聲詰問,但事後不僅未加報復,並且還在憲宗面前特意稱項秦紘的為人,尤其當得悉秦紘上書彈劾他時,汪直也未置理;陳選也沒有受到任何報復,反倒不久以後升按察使。好巧不巧,秦紘卻在正德五年遭到劉瑾的無理抄家

汪直好攬名士。如對為官清廉的楊繼宗,在憲宗面前稱讚有加,並在楊病故時親往弔唁;此前楊繼宗尚在時,汪直慕名拜訪,楊不與入室,汪直無奈其何,悻悻而回。

其實汪直自始至終就無太大的政治能量,比起王振砸明太組所立禁宦官予政鐵牌,而英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知差哪裡去了。

關於汪直與萬貴妃密謀迫害後宮嬪妃已經有很多考證了,多數記載都是捕風捉影,這些不詳細說了。

有意思的是汪直曾經提出過關於科舉制度建設的重要建議,「成化十四年從太監汪直請,設式科鄉、會試,悉視文科例。「明代武舉自洪武二十年始,汪直奏請把式科擴大到鄉試和會試,使式舉逐漸發展成為與一般文士考試相對待的體系,利於武科人材的全面選拔。可見其對武事的熱衷。

汪直自成化十三年到十八年的恃勢橫恣、誣陷仇殺、屢興大獄和茶毒人民事實確鑿。總的來說其在成化一朝起的作用是消極的,但當我們對其做出評價時應將之置於日益腐朽的封建統治和明朝中期漸趨衰落的歷史大趨勢中理解,更不應該臉譜化的簡單將一個歷史人物定義為好人或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