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將李信和漢將李廣是爺孫。對比李信和李廣的命運,就知道秦始皇是多麼的心胸開闊,做秦始皇的將軍是多麼的幸運。
李信生於戰國末期,他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因為年少就十分英勇,就得到了秦始皇嬴政的信賴,成為秦國最年輕的將領之一。
戰國末期,秦國一家獨大,統一六國的野心也日益膨脹,在這樣的用人之際,秦國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傑出將領,李信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比起同時代的王翦和王奔父子,還是稍有些遜色,所以李信的名聲一直被王翦所掩蓋,王翦成為四大名將之一,而李信則最後始終籍籍無名。
李信嶄露頭角是在秦攻趙的戰役中,大將王翦帶主要兵力攻漳、鄴,而李信則帶兵攻太原、雲中,作側翼協應。此時的趙國,經歷了之前長平之戰的慘敗,在秦摧枯拉朽的進攻下,迅速倒地。之後便是我們熟悉的一幕:「秦將王翦破趙,進兵北略地。」秦的兵鋒直指燕國,燕太子丹十分惶恐,派出刺客荊軻刺殺秦王,可惜功虧一簣,最終失敗。
秦王震怒,對燕發動滅國戰爭,而此時的李信,做出了最令秦王政舒坦的事情:「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他通過此事獲得了秦王政極大的信任,「始皇以為賢勇。」
秦國橫掃六國, 勢如破竹,先後滅亡韓、趙、魏三國,並數次擊敗楚軍。燕王喜逃亡被滅後,秦王政打算攻滅楚國,完成統一霸業。秦王政知道李信十分勇猛果斷,有一天便問李信說:「我打算攻取楚國,將軍估算一下,需調用多少軍士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贏政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嬴政就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於是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向南進發攻打楚國。王翦因秦始皇不採納他的意見,就推託有病,回到家鄉頻陽養老。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 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 安徽臨泉),大敗楚軍。李信接著乘勝攻克 鄢郢,隨即率領部隊向西進軍,要與蒙恬在 城父(今河南 平頂山市北)會師。當時楚國將領 項燕率領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跟蹤追擊李信軍隊,連續三天三夜不曾停息,結果大敗李信的部隊,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李信軍大敗而逃。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就不多說了。秦始皇要殺李信,理由比諸葛亮比漢武帝充分百倍。
可是,秦始皇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自己親自登門向王翦認錯,按老將軍的要求發兵60萬,命王翦為將,重新進攻楚國。對於李信,秦始皇也沒有一巴掌拍死,而是承認自己決策失誤用人不當。在後來攻打齊國的戰役中,重新讓李信為將,給他一個重塑英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