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橋徐氏族譜》記載,景孺人生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大橋徐氏徐達三的原配妻子。她的父親是雍正元年恩科舉人景麟祥,叔父是康熙五十二年恩科進士景考祥,表兄則是乾隆年間進士、候選知縣景鴻賓。通過比對民國二十六年江都宜陵《景氏族譜》,我們得知景麟祥的兩個女兒中,長女正是嫁給徐達三的景孺人,次女則嫁與郡庠生田山岱。兩部族譜互為印證,清晰勾勒出這位賢淑女子的家世背景。
景孺人自幼聰慧過人,不僅熟習女德典籍,更能通曉經史子集。她性情溫婉恭順,待人接物端莊得體。婆母朱太孺人聽聞其賢名,特意為兒子徐達三聘娶。婚後因丈夫醉心詩書不問家事,景孺人便獨自擔起持家重任。她治家勤勉有方,對待僕人寬厚仁慈,接待親友講究禮數,家中大小事務皆需經她定奪。更令人稱道的是,每逢親族中有婚嫁延誤或無力操辦喪事者,她都傾力相助。
其夫徐德尊(字達三)生於康熙三十九年,少年時便顯露出不凡才氣。他潛心鑽研經世致用之學,不屑於雕章琢句與人爭鋒,注重培養讀書人的真才實學。雖科舉文章寫得典雅流暢,卻屢試不第,長期寄居岳父景麟祥家塾。長輩以"大器晚成"寬慰,他也始終保持著誠信待人的品格,晚年愈發德高望重。
在子女教育方面,景孺人更是傾注心血。其子徐文瑞自幼接受嚴格教導,後轉入外祖父家塾深造。景氏作為詩書世家,不僅教授傳統經義,還指導研習古文典籍和子史文集。景孺人每日親自檢查課業,耐心解答疑難,最終培養出徐文瑞出眾的學識。他少年時便考取縣學生員,雖後續科考不順,但在舅父景江錦任潮州官職期間,受邀協助處理政務,各類公文要務多由其執筆完成。
縱觀康乾時期的江都縣,景、徐兩大書香世家的聯姻,不僅成就了一段門當戶對的姻緣,更延續了傳統士族文化傳承的佳話。這位聰慧賢淑的景孺人,用她的才德與擔當,在家族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