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習近平在河北正定縣工作時,就住在縣委大院的辦公室里。辦公室是老房子,有些潮濕,他常把褥子拿出來曬太陽。那條打著各色補丁的褥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機關幹部都好奇地數,據說有100多塊補丁,但誰也沒有肯定的答案。」時任河北正定縣副縣長何玉回憶起那條褥子時說。
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褥子本身就是用舊衣服拼接成的。縣委辦幹部想買一塊布料給他做條新褥子。習近平說:「不用了,這褥子挺好的。」
原來,習近平一直不捨得換的這條舊褥子,是母親齊心一針一線親手縫製的。從不到十六歲離家赴陝北農村插隊當知青開始,這條褥子便被他帶在身邊。
這床用舊衣服拼接成的褥子,連著母子心。
在補丁摞補丁的歲月里,一針一線縫進去的不僅是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挂念和疼愛,也是感情的陪伴。母親的愛是細膩的,這份愛一直沁潤在習近平的生活中,也深深地影響著他。
△ 習近平陪母親齊心散步。
上世紀70年代,習近平在陝西梁家河插隊時,齊心正帶著尚未成年的小兒子在河南的一個農場勞動,兩個女兒在生產建設兵團。
因為牽掛子女,齊心一有假期就抽空趕往山西、陝西、內蒙看望孩子,僅有的薪水大都花在了路上了。路途遙遠,車上常常沒有座位,齊心不得不全程站著。
聚少離多,是習近平與母親相處的常態。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中,母親對他的愛並未因距離變得遙遠。
1975年暑期,齊心讓小兒子習遠平去陝北延川看望哥哥習近平。她囑咐習遠平說:「那塊土地是培育我們成長的地方,你要去受一下教育。」
曾在抗日前線經受戰火考驗,又在陝甘寧邊區農村做了多年基層工作,齊心與廣大勞動人民建立了深厚感情。這也深深影響著子女。
在梁家河的日子裡,習近平與村民同吃、同住,放羊、鍘草、挑糞、拉煤,他什麼活兒都干。多年後,他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寫道:「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談到子女培養教育,齊心直言:「最使父母操心的就是子女的成長,如果子女出了問題,那對父母來講是推卸不了的責任。」
△ 1972年冬,齊心和子女們。前排右起:齊橋橋、齊心、習安安。後排右起:習近平、習遠平。
對於習近平來說,母親的愛也是嚴厲的。
走上領導崗位後,習近平的工作越來越忙,與父母團聚的日子少之又少。齊心常常給習近平寫信,除了生活上的關心,也時常叮囑他要從嚴要求自己。齊心還曾專門召集家庭會議,嚴格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習近平工作的領域從事經商活動。
母親的言傳身教,奠定了習近平為官做人的清正底色。他曾坦言:「只想著過舒適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準備入『苦海』的。」在地方工作期間,他多次在幹部大會上公開表態,不允許任何人打他的旗號謀私利,並歡迎大家監督。
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習近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持續深入推進反腐工作。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他厲聲告誡:「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
嚴於律己、勤儉清正,心裡裝著老百姓,這是齊心對習近平的要求和期望,也是習近平的家風傳承。
1944年,齊心與習仲勛在陝西綏德地委後院的一間窯洞里舉行了婚禮。在那個日用品奇缺的年代,婚禮當天,有人送來牙膏、牙刷作為賀禮,齊心將這些牙膏、牙刷又分給了大家。
多年後,齊心在一次採訪中回憶當時的情形。她說,那時的自己「只有五年黨齡、五年工齡,不過就有一顆革命的心。」
母親對他人的體恤和幫助,對革命事業的奉獻和堅守,長久以來始終影響著習近平。
2000年夏天,齊心懷著深切的眷戀再次來到西北革命老區,看望父老鄉親們。在陝西銅川市照金鎮,她看到北梁紅軍小學教室簡陋,設施陳舊,回去後就動員全家捐資15萬元,對北梁紅軍小學進行遷址重建。
對革命老區懷有特殊而又深厚感情,是習近平與母親齊心之間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共鳴。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陝西考察期間也來到了照金。他向圍攏上來的村民問好,詢問大家年貨準備得怎樣、孩子上學方不方便、還有什麼困難……他還特別囑咐當地幹部團結一心,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
△ 習近平辦公室的書架上放著一張照片,照片中他和愛人彭麗媛攙扶著母親。
母親的愛是無私的,這也體現在她對習近平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中。
2001年春節,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工作原因沒能回家同父母團聚。母親齊心打電話過去的時候,習近平正在車上,準備下鄉。紀錄片《忠貞》記錄下母子間這段通話:
「喂,兒子,今年回不來啊?那好,好……我給你說,兒子,你這麼多工作,工作需要,媽媽聽了還挺高興的。關鍵還不在於你來不來,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
習近平詢問母親日常生活「需要些什麼」。齊心說:「我需要的是你健康,好好為國家出力,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一旁的父親習仲勛聽到後,連聲說「對、對、對」。
多年來,習近平牢記母親的期許,也堅守著自己的初心。
從在梁家河插隊時就立志要為人民做實事,到挑起治理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重任,一路走來,習近平邁出的每一步都無比堅實。
1969年,少年習近平離開北京赴梁家河插隊時,母親齊心曾親手為他做了一個針線包,袋子正中用紅線綉了三個字——「娘的心」。
母親的愛,如春風化雨般無聲浸潤,以特有的溫柔與堅韌,滋養了習近平的精神世界,激勵他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雄心帶領人民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懈奮鬥。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製丨王敬東
主編丨李璇
編輯丨孫曉媛
視覺丨郝鳳林
校對丨蔡純琳 魯楊 宋春燕 梁雅琴 閆田田
出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