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皇太極駕崩後,因未指定繼承人,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在皇官崇政殿打響。肅親王豪格就是在這場鬥爭中與皇位失之交臂。
多爾袞
當時,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肅親王豪格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相貌不凡,英武豪俊,久經沙場,屢建軍功,被封為肅親王。他有兩黃旗、正藍旗為後盾以及眾多大臣們的支持;另一派則是以睿親王多爾袞為代表,兩白旗及其他旗的部分力量是他的主要勢力。
索尼
在此期間,多爾袞沉不住氣了,他親自來探正黃旗大臣索尼的口風。索尼面對多爾袞的逼問,始終只有一句話:「先帝有諸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索尼的意見很明確,承繼帝位的,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別人沒有資格。
在朝堂上,廷議一開始,當時資望最高的禮親王代善也表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另外,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備繼位資格並要求其繼位的時候,他故作「謙虛」姿態,向眾人推辭說:「福小德薄,非所堪當。」但豪格在關鍵時刻未能果斷行事,結果被多爾袞順水推舟,從帝其他諸子選出皇帝,爭取到眾人支持。
議政王大臣會議
經過十多天的較量,議政王大臣會議做出最後的決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就這樣,一場劍拔弩張的危機終於冰消雪逝。
豫親王多鐸
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經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到位,「性柔」確實是豪格痛失皇位的內因。
豪格後來因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以功晉封肅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肅親王豪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