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於黃埔軍校時,對他甚是讚賞,只恨兩人最後各奔東西
黃埔一期有這麼一段:「文是賀衷寒,武是胡宗南,而李默庵則是文武雙全的。」
胡宗南,人們耳熟能詳,人稱「西北王」;賀衷寒,也是和陳賡以及蔣先雲齊名的人物,「能文能武」,李默庵又是怎樣一個人物?
賞識
周恩來經歷了很多重要的工作,而黃埔軍校的政治部主任,就是周恩來從一個革命者,一步步走上了領袖的位置。
那時他還很年青,只有二十齣頭,周恩來和李默庵也是在黃埔軍校認識的。
李默庵是湖南人,早年與湖南的革命家陳賡相識,李默庵見陳賡比自己年長,便叫他一聲「陳大哥」,幾個湖南同學,也是陳賡帶著他們到廣州去的。
一九二四年黃埔軍校成立,陳賡、李默庵等人曾就讀於黃埔軍校,他們也被稱為黃埔一期,李默庵仍以陳賡為「兄長」,周恩來認識李默庵,正是由於陳賡的緣故。
陳賡和周恩來走得很近,李默庵進了黃埔軍校後,特別用功,周恩來身為政治部主任,對他非常滿意。有一次,周恩來去找陳賡,說道:「陳賡,你有個叫李默庵的小同鄉,挺好的,你可以把他介紹給黨。」
陳賡按照周恩來的吩咐,去找李默庵,對他說:「默庵啊,要當個革命戰士,就得參加真的革命黨,就象你一樣,要進入共產黨中來。」
李默庵這時才過了二十歲,正是一個很有進取心的年輕人,一聽這話,立刻就表示要入黨。
這樣,李默庵就成了黃埔第一批入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黨員,對於李默庵的這個決定,周恩來是十分尊敬和欣慰的,周恩來認為李默庵是個可造之材,好好培養,必能成長為一位出色的同志。
李默庵不但得到周總理的賞識,蔣介石對他也很賞識,曾對賀衷寒說:「李默庵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文韜武略,必須設法把他留下。」
可是,在蔣介石還沒有想好對策之前,李默庵卻自己退出了共黨,這一轉變是任何人都沒有料到的。
李默庵離開中國共產黨的主要理由,在他的《回憶錄》里有很清楚的表述,大致如下:
第一次東征歸來,一位熱心的廣東學子主動為李默庵引見,並把他介紹給這位同學,兩人一見,志趣相投,不久就相愛了。後來許繼慎用件事把李默庵罵得狗血淋頭,連開會都不告訴他。
事實上,李默庵與許繼慎早在這次事件以前就起了嫌隙。
東征戰爭中,李默庵作為政治部秘書,因調停「青協」與「孫文學社」的矛盾,遭到許繼慎的誤解。
他的本意是想讓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對付帝國主義,而不是內訌。
許繼慎說他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既已入了黨,就不必再操心,還說李默庵身在曹,心在漢。
李默庵經歷了這兩件事以後,也感到了拘束,不再積極地同黨團聯絡,便退黨去了。
周總理知道了這件事以後,就去找李默庵談了幾句,周總理知道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也就沒有再勸他。然而,周總理對李默庵的態度卻很遺憾,因為李默庵是黃埔系最早入黨的人,現在又是最早脫黨的人。
李默庵後來倒向了蔣介石,成了國民黨中的一員大將。
西安事變時,李默庵所在的地方,是一個很尋常的院子,又是僻靜無人的地方,尋常人想要尋到,都不容易。一日午後,衛士來報,告訴李默庵說,說有一人前來找他。
「什麼人?」
不等守衛回答,就有兩個穿著休閑服的人迎了上來。當先一人進入了李默庵的視線,一身筆挺的綠西服,神態從容。
李默庵抬起頭來,定睛一看,原來是他的老師,周恩來。
李默庵與周恩來闊別已久,心中惴惴不安,好在周恩來並沒有責怪他,因為各人都有各人的想法,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李默庵對中共的印象又好了幾分。
因此,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李默庵不但參加了娘子關之戰,還和葉劍英等人一起創辦了岳游擊幹部培訓班,進行了大量的革命幹部培訓。
李默庵雖然是國民黨人,可是他所做的一切,卻使周恩來大為高興,周恩來覺得李默庵並沒有變壞,只是道路上的錯誤,但是,他還可以改正。
決心起義
後來,李默庵又到長沙,出任湘贛行署的副署長兼第十七綏靖地區司令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幫助程潛工作。
程潛一到崗,就開始組建五個師。
在此期間,他擴大了地方武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舉措,接替了張炯的職務,重新任命了省內幹部,重新任命了長沙警備司令,把黨政軍權力集中在一人身上,站穩了腳跟。
此時,程潛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戡亂」,要和「共匪」決一死戰,但內心深處,卻已完全喪失了對蔣介石的信心,從根本上動搖了蔣的統治。
尤其到一九四八年底,遼瀋戰役已打完,平津和淮海的戰事也已接近尾聲,形勢明朗,李默庵、程潛兩人都看出,蔣介石的時代已結束,必須在新形勢下做出抉擇。李默庵曾這樣寫道:
「那時候,我認為,我參加革命,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的偉大號召,拯救了我們的國家,後來,我追隨蔣介石,認為他是中國新式革命軍隊的傑出領袖,他成功地實現了我們的北方革命,實現了我們的抗日戰爭。
然而,當他的聲望達到頂點的時候,蔣介石卻不顧全國人民的普遍願望,不顧他們的痛苦,不顧他們的普遍願望,繼續實行他的戰爭政策,這使蔣介石成為了眾矢之的,正如中國所有的封建統治者一樣。
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在堅持自己的路線,那麼,我們就會從最初的革命轉變為反革命,被時代的潮流所吞沒。
「而且,程潛與我同為湖南人,亦不忍故鄉再遭兵禍,所以十二月底,我贊成程潛的通電,主張和平。
那時李宗仁、白崇禧雖然也提倡議和,但其真實意圖,卻是要利用蔣處境不利,反蔣,達到桂系一家獨大的局面,而不是真的要議和。
我們要走的是一條和平的道路,而非李宗仁、白崇禧所走的一條和平之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和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繫,拋棄黑暗,投向光明。
「一開始,我和程潛的意見並不統一,但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工作上的默契。」
就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機關發動了程潛的起義,還派人去找李默庵,事情就是這樣的。
程潛上台後,辦了份《民國日報》,李默庵有個老朋友歐陽敏訥,就住在長沙。
李默庵在一九三九年出任南嶽游擊幹部訓練班的校長期間,歐陽老師就是他的老師。
李默庵在江西時,於一九四○年創辦《開平日報》,他曾聘請歐陽先生為該報撰稿。
李默庵到達長沙後,與歐陽先生再次相遇。李默庵知道歐陽先生在辦報多年,便向程潛舉薦,請他出任《民國日報》社長。
歐陽先生,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經常到李默庵那裡去,和李談時事,談中國的未來,兩人聊得很投機。
有一天,歐陽先生到李默庵那裡去,把程潛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機關聯繫起來,並設法設法挽救家鄉的一個新的出路,坦白地對李默庵說。他問李默庵同意不同意。這件事關係重大,李默庵面上不言,心中也是歡喜的。
歐陽老師一離開,他就立刻去了程潛的住所。
李默庵自從參選以後,雖未受程潛之託,留在湖南來當省主席,可是程潛卻十分了解李默庵的境遇與抉擇,二人仍是親密無間,無話不說。
在走向和平起義這條路上,他們有著心靈上的共鳴。一見面,李默庵就開門見山地向程潛問道:「我聽人說,程主任準備採取和平的方式來挽救湖南。
程潛似乎早有預料,微笑著問:「莫非默庵還有別的法子?」李默庵答道:
「主任,您是個識時務的人,我也是這麼想的,有您在,我就跟著您,沒有二話。」
程潛聽見李默庵這樣說,就拍手叫道:「好,好,有默庵相助,這是一件大好事,一定能成!」
從那以後,李默庵和程潛就走得更近了,兩人經常在一起商議起義的大事,合作得十分緊密。
回國
一九四九年八月四日,程潛等各有起事,但都以李默庵為姓,而此時李默庵正在長沙,不能參加。
蔣介石聽說李默庵沒有參加起義,就讓顧祝同寫一封信,勸李默庵回台,李默庵拒絕了蔣介石的好意,只說:「你若不願到台灣,還請代我向你道謝。」
此後,李默庵應中華民國陸軍總長張發奎之邀,到香港去組建反蔣第三股力量,原因是張發奎聲稱和美國CIA有勾結,此時正欲招攬人才,請李默庵予以協助。
李默庵雖然和國民黨不是一路人,但也知道自己不能站在外人一邊,李默庵是絕對不會為了美國人而出賣自己的國家的。
李默庵對張發奎道:「將來我真的不願意從政,而且我在香港舉目無親,也幫不了你。」
可是張發奎卻不肯罷休,說李默庵雖然孤身一人,但仗著他從前的威望,許多人都要給他幾分薄面。
李默庵回答道:「兵者,不從兵,何談名譽?兄長,你就饒了我吧。」張發奎見他執意如此,也就不再多說什麼,轉身就走。
其後,黃紹竑在香港發了一封「和平電」,提出國共雙方要和平、合作、共存,李默庵得到邀請後,欣然前往。不久,中國共產黨又請李默庵他們到北方去參加政協。
但李默庵覺得,在解放戰爭中,他什麼都沒有做,貿然去北京,難免會讓人覺得他別有用心,所以李默庵又一次拒絕了這個邀請。
可是蔣介石卻不管那麼多,他一發出和平電報,蔣介石就把李默庵、黃紹竑列入了刺殺的名單,而國民黨前副參謀次長楊傑,也是被國民黨特務所害,李默庵聽了,大為害怕。
這件事發生後不久,香港警方便通知李默庵,讓家小遠儘快離開香港,李默庵一開始不想去,但迫於生存的壓力,又有弟弟李宗元的幫助,一九五一年一月,李默庵才能帶著家小遠去阿根廷,一去就是十三年。
在1964年,他搬到了美國,並在1990年回到了中國。
因為退出政黨的事情,他和周總理的矛盾,讓他沒臉見周恩來,所以選擇了出國,將功補過。
1990年。
到了今年90歲高齡,仍在為國家統一而奮鬥的聶榮臻,也對全球黃埔軍校的學生們發出了這樣的呼籲:
「我們的國家還沒有統一,我們要繼續努力!」
李默庵一聽,馬上就答應了。
大義明示,深獲同心!」
面對李默庵等誤入歧途的學子,聶榮臻並未責怪,而是敞開心扉,勉勵他們勤奮工作,為祖國的統一做貢獻。
李默庵回國後不久,聶榮臻聽說了這個消息,親自接待了他。
李默庵見了聶榮臻,也很是興奮,關切地問了幾句。談話間,他們也談起了黃埔軍校的一些事,氣氛十分融洽。
談話間,聶榮臻忽然心中一動,向李默庵提出了一個疑問:
黃埔第一屆畢業的學生,還有幾個還留在大陸?
李默庵略一思索,就答道:
「15位」,他說道。
聶榮臻一聽,也是一臉的傷感,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屆畢業的時候,竟然只有十五個人了。李默庵還說,陳賡、左權他們都去世了。
李默庵、陳賡、左權,雖然後來各有不同的革命路線,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是真摯而寶貴的。李默庵是真的很同情這幾位死去的同窗。
一九八四年,「黃埔同學會」正式成立,李默庵和他的一些老朋友,如宋希濂,都被選為「副會長」。他們非常團結,與黃埔學子積極聯繫,共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一九九○年,李默庵返回內地,二零零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七歲。
李默庵臨終前,仍有一樁未了的夙願,要使兩岸統一,使大中國能夠圓滿,李默庵說:「我定能見到那一天。」
這不只是李默庵一個人的願望,而是所有中國人的願望,我們都有信心,總有一天,我們的國家一定會和平統一。
參考資料:
炎黃春秋——李默庵縱談湖南起義 作者:高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