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遺臭萬年的6個名人,不料被三國演義洗白了,還成為正道之士

三國遺臭萬年的6個名人,不料被三國演義洗白了,還成為正道之士!那麼這六個人到底都是誰呢?

三國時期,雖然名臣悍將極多,但是真正能做到從一而終者,那是少之又少。由於地盤,或者是利益關係,今天在這裡就職,明天或許就成為了別人的員工。

而在整個三國之中,總結起來一共有6個名人,他們雖然名聲在外,但是他們在本質上卻是遺臭萬年之人,只不過他們6人被三國演義所洗白,不但成為正道之士,還深得世人所認可。那麼這六個遺臭萬年的「三國名人」都有誰呢?

第一位,張松

張松本是劉璋帳下的別駕從事,當年劉璋派遣張松到曹操帳下,本打算聯合曹操,將川中山川地形圖獻給曹操。不料張松在曹操之處,並沒有討到好處,曹操也沒有錄用張松,反而被曹操毒打一頓。

因此後來,張松將川中地形圖獻給劉備,而在張松回到成都之後,便力勸劉璋和曹操斷絕關係,並且促成劉璋聯合劉備,以對付來犯之敵。

站在張松的角度來看,良臣擇主而事,其實也問題不大。然而,張松主要是因為在曹操之處並沒有撈到好處,這才荒廢了劉璋之事。不但讓劉璋聯合劉備,同時也徹底和曹操撕破了臉皮。

而在史料益部耆舊雜記》之中記載: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然識達精果,有才幹。劉璋遣詣曹公,曹公不甚禮;公主簿楊脩深器之,白公辟松,公不納。

松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由此可見,張松這個人的品德確實不怎麼樣。除此之外,張松還賣主求榮,在曹操之處吃了閉門羹,便將川中地圖交給劉備,如此一來便成為劉備入川的第一功臣。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張松之舉被其兄長告發,最終張松被斬殺。

站在劉璋的角度來看,張松實乃是川中小人一個,絕對的賣主求榮之輩。

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張松卻成了劉備入蜀的功臣。

第二位,徐庶

第二位遺臭萬年的名人正是徐庶,提到徐庶,或者不少看官朋友會聯想到一個俗語,那便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庶是為何進入曹營的。

在史料《三國志·諸葛亮傳》之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史料之中介紹來看,當時徐庶正是在劉備率領百姓前往荊州之時,選擇離開劉備。也就是說當時徐庶乃是背叛了劉備。

當時徐庶選擇背叛劉備的原因也非常簡單,第一個原因便是劉備當時面臨滅頂之災,第二個原因劉備當時的實力太過弱小,兵馬少,並且手裡沒有穩定的城池。

從某種情況來看,徐庶乃是為了自己的前程而選擇投奔曹操。

在史料魏略》之中有明確的記載:至黃初中,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看看這便是徐庶在曹魏擔當的官職,御史中丞不是散官,官職相當於現代的中央紀檢部部長或紀委書記,試問如此大的權利,他徐庶又怎麼可能一言不發呢?

因此總結來看,徐庶為了前程背棄劉備,絕對是一個反叛之賊。

但是在三國演義之中,徐庶卻被塑造成大好人,甚至還在徐庶離開之時,介紹了諸葛亮,引得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

第三位,法正

法正,字孝直,原為劉璋帳下謀士。只不過法正在和劉備會面之後,便決定幫助劉備進佔益州,並且在私下和張松一起,謀劃將劉備奉為成都之主。在劉備圍攻劉璋之時,法正建議劉璋投降。

作為劉璋的謀士,法正不僅沒有起到好的帶頭作用,想辦法打退劉備,而是勸說主公投降敵人,並且在此之前已經和劉備有所聯繫,試問像法正這樣的人,算得上是一個好員工嗎?

答案是否定的,而在三國演義之中卻將法正之舉描寫成,識時務的英雄。

第四位,潘濬

潘濬字承明,乃是蜀國大司馬蔣琬的表弟,然而潘濬也不是一個明智之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潘濬乃是孫吳背刺關羽,從而丟掉荊州的罪魁禍首。

為何如此說呢?原因非常簡單,在史料三國志》之中有著明確的記載:先主入蜀,以潘濬為荊州治中,典留州事,與關羽不睦。

潘濬的職位來看,絕對算得上是荊州得力幹將之職,然而和主將關羽不和,意味著什麼?很簡單,在私下肯定會想辦法讓關羽吃苦頭。

因此,在襄樊之戰時,潘濬也就借著孫吳兵馬,直接倒戈。

而在史料江表傳》之中還有這樣一個記載:孫權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潘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皆以諮之。

從孫權的表現來看,潘濬恐怕早就有倒戈之意。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卻將關羽丟荊州的最大關鍵問題,拋給了劉備的小舅子也就是麋芳,還有就是傅士仁身上。

如此一來,世人便完全忽略了潘濬的存在。

第五位,馬超

馬超,字孟起,乃是蜀國五虎上將之一,不錯,這正是馬超在入蜀之後的稱號。然而馬超其實也是遺臭萬年之人,為何如此說呢?

非常簡單,馬超之父包括馬休馬鐵,以及馬超的三族家人,均是因為馬超反了曹操,最終才遭到了曹操的滅殺。

而在三國演義之中,乃是由於曹操斬殺了馬騰等人,馬超才集結西涼兵馬對付曹操。

而當馬超效力於張魯之時,便有人如此評價馬超,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的確,馬超在歷史之上,確實是拋妻棄子,甚至不顧三族家人的安危。

然而在三國演義之中,馬超不但成為劉備入蜀的第一功臣,同時又力挺劉備稱王,完全將馬超不光彩的事迹給抹除。

第六位,呂蒙

呂蒙,字子明,提到呂蒙相信不少看官朋友都會想到一個成語,叫「吳下阿蒙」,還有一個詞語叫「孫權勸學」。不錯,這正是說的呂蒙,此前呂蒙大字不識幾個,然而在經過後面的學習之後,不但可以帶兵作戰,而且也知道古人之謀。

而在關羽北伐之時,呂蒙作為孫吳的大都督,不講武德,在背後偷襲荊州。

雖然最終取得成功,但是在原則上來說,呂蒙他這是大大的不講道義的。要知道,當時孫劉聯盟正處於有效期,呂蒙如此行事,對於呂蒙個人來說,算是偷襲,不顧道義。

而對於孫權來說,呂蒙他這是讓主公背上襲擊盟友的罵名。

只不過在三國演義之中,似乎對呂蒙襲取荊州這件事之上,並沒有過多的描寫,更沒有對呂蒙進行批判,這無異於是在支持呂蒙的行動。

而綜合來看,呂蒙,法正,徐庶,包括馬超等六人均是屬於遺臭萬年之輩,只不過被三國演義所洗白了,對於此,各位看官朋友如何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