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短文兩篇,通過幾張老照片展開了還在琉球政府時期島民生活的故事。
註: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且時間倉促,本文僅作為科普讀物,對資料的機械翻譯中可能存在諸多謬誤、主觀色彩、以及語句不通順之處,敬請諒解。
1966年・波照間・時代轉折期最中
著者:西前津松市 翻譯自:《竹富町史だより》第四十八號
《竹富町史 第十一卷 資料編 新聞集成 VIII》(以下簡稱《新聞集成VIII》)所涉及的1966年(昭和41年)是日本回歸前夜的轉折期,波照間島也不例外。當時筆者正上小學六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個人記憶中曾隨父親所屬的鰹魚船「開洋丸」出海捕魚,飽受暈船之苦。船在小濱島附近接收魚餌後返航,直到波照間和西表島的輪廓完全消失在南方的海平線下。船上一名船員曾說:「陸地上的工作不是男人該乾的。」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在學校的技術家庭課上,我曾因操作失誤將當時還很稀有的耕運機(個人所有,幾乎全新)弄翻,嚇得借來的老師臉色蒼白。
一、甘蔗種植與製糖一體化
「波照間島的田地里看不到一根雜草,甘蔗的下葉被徹底清理,連老鼠都無法生存。」(《八重山每日新聞》,以下簡稱《八每》,昭和41年6月25日)。「糖業下期也將面臨最壞的情況,預計產量在10萬噸左右,西表島和小濱島可能進一步減產。」(《八每》,昭和41年7月22日)。儘管「野鼠災害和颱風影響嚴重」,但「與那國島和波照間島卻增產了」,波照間島的產量從上一季的6579噸增加到10140噸。
島內原有的三家小型製糖廠被廢除,1961年(昭和36年)根據日本政府的糖業振興法成立了波照間製糖株式會社,1962年(昭和37年)工廠開始建設,1963年(昭和38年)正式投產的中型製糖廠(百噸級)逐漸步入正軌。「來自名古屋製糖的領家正干先生在琉球的含蜜糖廠進行技術和經營指導」,他表示:「波照間島的勞動力充足,當地人也把工廠當作自己的工廠,工作進展順利。」(《八每》,昭和41年1月16日)。島民們選擇了以甘蔗種植為生,麥子、粟等穀物從田地里消失,稻田被徹底改造為甘蔗田。1974年(昭和49年)4月1日,波照間島獲得了「朝日農業獎」。
「波照間島的環島公路也將在68年度開始建設。」(《八每》,昭和41年11月9日)。當時從村莊向海邊延伸的道路呈放射狀,彼此獨立,互不相交。修建環島公路的目的是將這些道路連接起來,提高甘蔗運輸的效率。隨後,大規模的土地改良使土地變得平坦,甘蔗種植面積擴大,連接放射狀道路的農道也陸續修建,以至於久未回鄉的島民甚至會迷路。村莊外的景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有的自然風光消失了。
「竹富町也熱衷於引進黃鼠狼」(《八重山時報》,以下簡稱《八時》,昭和41年12月27日)。「去年引進了113隻,今年計劃引進250隻」,用於對付野鼠的黃鼠狼大受歡迎。與如今外來物種成為大問題的時代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後來有聲音稱,由於黃鼠狼的引入,雲雀的鳴叫聲消失了,鵪鶉也不見了,蜥蜴和椰子蟹(曾是島民的常見食物)數量銳減。黃鼠狼可能也捕食了這些動物。
二、 走向衰落的鰹魚漁業
「捕獲量達到一萬斤,全郡鰹魚豐收,波照間島各工廠徹夜加工。」「與去年相比,今年是豐收年。」「最大的問題——魚餌不足今年也得到了解決,尤其是波照間附近海域被大量魚餌包圍。」(《八時》,昭和41年6月1日)。當時波照間島還有六艘鰹魚船在作業,但遠不及鼎盛時期。一位現年83歲的男性回憶說,他初中畢業後就上了鰹魚船,那時有八艘船在全速運轉。每艘船需要20名船員和7名鰹魚乾製作工人,總共需要216人。夏季捕魚期,村莊和田地里幾乎看不到男人的身影。
「波照間港預計被指定為第一類港口。」(《八重山朝日新聞》,以下簡稱《八朝》,昭和41年4月24日)。「修建防波堤和疏浚港口,不僅為颱風期間本地和日本漁船提供避難場所,還為漁船大型化、冷凍設施建設和製造設施一體化做準備。」(《八每》,昭和41年4月20日)。「加快開通黑島櫻路」(《八時》,昭和41年7月27日)。這是為了在小濱島附近的魚餌場之間往返時,能在退潮時通過竹富島東側的黑島口,縮短距離。
波照間民族志《HATERUMA》的作者科尼利厄斯·奧伊漢特在1965年(昭和40年)訪問波照間島時寫道:「我們乘坐了古老而神聖的『八島丸』(35.61排水噸),由於潮汐和天氣良好,航程只花了不到四個小時。船從竹富島南側、黑島北側經過,擦過新城島。如果天氣不好或退潮,船會繞行小濱島,沿著西表島東海岸航行,耗時更長。」黑島口是海上交通的要衝。
儘管還有一些關於鰹魚漁業利好的報道,但波照間乃至整個八重山的鰹魚漁業都在衰退。燃料價格上漲、魚餌不足等問題是主要原因,但波照間島中型製糖廠的建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那位83歲的男性提到,一些擁有較少農田的鰹魚漁業從業者轉行到製糖廠工作,因為製糖廠全年都能提供工作,而鰹魚漁業只在夏季有收入。漸漸地,不僅是這些人,其他人也轉向了甘蔗種植和製糖業。波照間島從「半農半漁」變成了以甘蔗種植和製糖為主要產業的島嶼。當時的竹富町長白保生雄曾熱情地說:「如果波照間漁港完善了,波照間島將變得更接近『金之島』。」(《八每》,昭和41年4月20日),但這個預言完全落空了。
三、島內人口的變化
1965年國勢調查顯示,「竹富町人口減少1237人」(《八朝》,昭和41年2月2日)。這些人遷往其他市町。
黑島曾是島民長期努力和遠見的體現,但當時也面臨困境。「由於氣象條件導致的農業災害頻發,加上島上的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積極性下降,遷出者顯著增加。1947年總戶數為240戶,現已減少到124戶。」(《八朝》,昭和41年8月11日)。一位50多歲的女性回憶說,每次去港口都能看到搬家的家庭,感到非常寂寞。「嬰兒潮消退,小學入學兒童減少」(《八時》,昭和41年2月1日)。「竹富町的新入學兒童為252名(去年249名),與去年相比沒有變化。但明年(1967年)入學的兒童預計為169名,減少了83名。戰後的嬰兒潮正在消退。」
波照間島1966年(昭和41年)的人口為1335人,與之前相比變化不大,小學在校生287人,中學在校生151人,也與此前相似。
另一方面,在「今日竹富町五個部落無人參加成人式」(《八時》,昭和41年1月15日)時波照間也在其中。關於波照間製糖廠,「名古屋製糖的領家正干先生指出,勞動力供應充足,但老齡化嚴重。」(《八每》,昭和41年1月16日)。這意味著出生率下降,從學生人數的逐漸減少也能看出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波照間鄉友會為高中畢業生舉辦激勵會」(《八每》,昭和41年3月3日),因為14名畢業生中沒有人回到波照間定居。
四、內容豐富的修學旅行
「波照間中學於6月2日上午8點出發,在沖繩本島住宿。3日參觀氣象台、漁聯制米所、法院、地方政府、町政府、電電公社、文館、每日新聞社、觀看電影。4日參觀桃林寺、石垣庭園、宮良殿內,參加球類比賽。5日繼續參加球類比賽。6日參觀民政府、凈水廠、石垣島一周農業試驗場、巴拉皮多壩。7日上午8點經小濱島、大原返回。」(《八每》,昭和41年5月28日)。這次修學旅行歷時5天6夜,內容豐富,參觀了許多設施和文化遺迹,還觀看了電影和參加了球類比賽。由於石垣島不易到達,行程安排得非常緊湊。幾位母親負責做飯,為學生們提供了美味的料理。住宿地點是沖繩本島的菠蘿工廠宿舍,當時菠蘿季節已結束,中國女工已離開。
「與渡船共存的花田嘉一一家,祖孫二人守護浦內川」(《八每》,昭和41年1月23日)和「浦內川架橋計劃三年前已提出,目前正在設計」(《八每》,昭和41年9月28日)等報道也充滿了現場感。1970年(昭和45年)橋樑竣工,筆者在初中三年級(1968年)的修學旅行時,仍是由花田先生用長竿划船渡過浦內川。當時有50名學生,花田先生不得不在「沖繩最寬的河口」來回多次。旅行團乘鰹魚船在白濱港上岸,沿著「崎嶇不平、泥濘不堪、陡峭的政府道路」步行到祖納,在西表學校住了一晚,第二天步行到船浦,與船浦中學進行棒球和排球交流賽。
當時石垣島的學校選擇八重山諸島作為修學旅行目的地並不罕見。翻閱波照間中小學的沿革志,1967年(昭和42年)大濱中學、白保中學、伊原間中學相繼訪問了波照間島。其中大濱中學和白保中學連續多年選擇波照間島。明和大海嘯曾給大濱和白保造成毀滅性打擊,波照間島曾分別接收了350名左右的避難者,這種歷史淵源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白保小學PTA贈送了學藝會用的幕布(1965年1月19日),大濱小學送來了颱風救援物資(1965年10月16日),白保中學在波照間島乾旱時送來了1000瓶飲用水(1963年5月18日)。
如今受疫情影響,一切活動都受到限制,中小學的修學旅行也不例外。以往小學修學旅行主要前往沖繩本島,今年則改為在島內進行1-2天的學習活動。中學修學旅行也沒有前往其他府縣,而是以石垣島為基地,前往離島進行2天3夜的學習活動。
五、電視開播的前兩年
「電視工程終於開工,29日開始現場說明,郵政省也來島。」(《八每》,昭和41年8月20日)。「先島電視收視費為90美分」(《八每》,昭和41年8月3日)。關於離島和石垣島農村地區的電力、自來水、電話的報道不少,但更多的是關於電視開播的新聞。八重山郡民無論老少都熱切期待著電視開播。「電視現場招標說明今日開始,將從演播室開始」(《八時》,昭和41年9月3日),電視開播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寫到這裡,一篇有趣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玉城功一的《1964年本土招待旅行》(收錄於《竹宮町史 第11卷 資料編 新聞集成Ⅶ》)。1964年(昭和39年)8月,波照間島的「兩名男中學生和三名女中學生」受邀前往東京,試乘了當時只有鐵路專家等特殊人士才能體驗的新幹線「夢之超特急」。車內廣播介紹他們是「琉球最南端的波照間中學的貴賓」。同年3月,奈良市帝冢山短期大學的教授和8名女學生訪問了波照間島,被島上的美景和熱情款待所感動,決定承擔旅費,邀請島上的中學生和帶隊老師前往本土。
回到石垣島後,電器店店員告訴他們:「你們試乘夢之超特急的畫面在電視上播放了。」雖然電視開播還要等一段時間,但電器店為了促銷,全天播放了這段錄像。波照間中學生試乘「夢之超特急」的夢幻經歷,只有少數八重山人親眼目睹。如果筆者當時看到,或許也會記憶猶新。
筆者偶爾去石垣島時,也會泡在電器店裡,觀看東京奧運會的比賽,為披頭士的《girl》和The Tigers的表演熱血沸騰。
電器店為了促銷電視,曾多次前往波照間島。傍晚時分,停在路邊的卡車後部架起的大型電視吸引了各年齡層的人群圍觀。
以上只是《新聞集成Ⅶ》中的一小部分內容,但讀完所有文章後,我深深感到能在波照間島度過青春時代是多麼幸運。儘管生活不便、娛樂匱乏,但這些經歷如今反而成了寶貴的財富。誇張地說,它們或許已經化為了生活的動力。
遠處彷彿傳來了NHK晨間劇《旅路》的主題曲。偶像劇《ひょっこりひょうたん島》也令人懷念。1966年(昭和41年)之後的兩年,這些節目即將播出。放學後,我們曾在理科室擠在一起,汗流浹背地觀看這些節目的重播。
八重山豐年祭的爬龍船競渡
翻譯自:《竹富町史だより》第二十三號 「照片中的故鄉」第22期
八重山的豐年祭是農曆六月全村、全島共同參與的重大祭典,通常持續兩至三日。在御嶽,神司會獻上祈求五穀豐登的禱詞,同時上演奉納藝能表演。整個村落在此期間被節日的氛圍徹底浸染。
波照間島的豐年祭與鳩間島的相似。島上於農歷五月舉行名為「スクマー」(意為稻穗獻祭)的儀式,向神明敬獻稻穗並虔誠祈福。此時會吹奏豐年祭專用的笛曲,島民通過笛聲感知節日的臨近。祭典約一個月後迎來高潮。
祭典首日稱為「ユードゥシ」,神司、ティジリビバギッカサ及村中志願者在友利御嶽徹夜禱告。次日為「トービン」,在名為「サンシキ」(桟敷)的場所表演各類傳統藝能。最後一日名叫「シナビキヌピン」,東西兩村會分隊展開激烈的拔河對決。
豐年祭的獨特之處在於「トービン」環節的爬龍船競渡。儀式中,旗手從「サンシキ」移至海邊,兩艘船被推入海中,舟手登船。人們一邊吟唱著「世乞いジラバ」,曲終後開始競賽。東村與西村的旗幟迎風招展,船員奮力划槳,競逐終點的熱烈氛圍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