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少年掌權,寒門晚年得志,背後其實是社會階層的規律

社會分層一直都在,不同階層發展情況差別可大了。

為啥權貴容易少年得志,寒門常常要大器晚成?

先看看權貴階層那些少年才俊,機會好得沒話說。

西漢霍去病出身背景強,17歲出征匈奴就立大功了。

三國孫權18歲接父兄大業,靠著資源人脈穩住局勢。

權貴繼承者靠家族資源,早早積累經驗為掌權準備著。

寒門庶子成功可太難了,劉邦就是個明顯例子。

北宋蘇洵年少不愛學習,到處閑逛後才開始認真讀書。

幾次科舉都沒成功,50歲苦學文章終於獲得讚賞成名。

從世界規則角度看,階層差異特別明顯。

底層群體忙於基本生存需求,認知往往局限於日常瑣事和眼前利益。

中層精英專註於提升專業技能和戰術水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努力拚搏。

頂層繼承者則站在更高層面,構建全面、系統的思維體系,從宏觀掌控局面。

當普通人還在琢磨如何遵循規則時,權貴階層已經在思考如何制定和改變規則,進行長遠的利益布局。

網上有一個報道說:

當代社會階層,上層大約460萬人,中層9900萬人左右,其他老百姓和底層大約13億(出處不詳)。

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特點。

對於底層來說,突破困境的關鍵在於看清現實,不被表象迷惑。

底層的恐懼會導致行為上的保守,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

中層的焦慮容易引發內卷,大家都在有限的空間里激烈競爭;

頂層的危機感則促使他們不斷提升統治力,鞏固自己的地位。

那些掌權者,很擅長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手段來掌控局面,達到自己的目的。

底層想要改變,首先得重視教育投資,砸鍋賣鐵也得讓孩子多讀書;

從打工仔,到小老闆,再到投資人

多試試新領域新工作,說不定就能找到新的藍海了。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