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的詞曲作者——田漢、聶耳

田漢

田漢(1898-1968),原名田壽昌湖南省長沙縣人,享年70歲。

1916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1919年在東京加入李大釗等人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並開始發表詩歌和評論,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組織創造社以倡導新文學。

1922年回國,受聘於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

1924年與妻子易漱諭創辦《南國半月刊》,並先後在長沙第一師範和上海大夏大學任教。

易漱瑜

1926年在上海與唐槐秋等人創辦南國電影劇社,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科主任、校長,南國藝術學院院長兼文學科主任,《南國月刊》主編,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執委、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委委員(一度被捕)《抗戰戲劇》半月刊編輯,抗戰日報主編,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第6處處長(廳長郭沫若),重慶《戲劇春秋》主編。

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創作了麗人行憶江南《梨園春秋》等戲劇和電影。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戲曲學校首任校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主席郭沫若【兼】)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田漢、安娥夫婦

他一生創作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

抗戰時期他填寫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經聶耳譜曲後傳唱全國,並成為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田漢、聶耳合影

聶耳(1912-1935),原名聶守信,別名聶子義,雲南省玉溪市人,終年23歲。

早年先後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和昆明雲南省立第一師範。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在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任昆明市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國民革命軍第16軍學生兵、特務連文書,廣東戲劇研究所附屬音樂班學員,上海「明月歌劇社」樂隊練習生,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學員(1932-),上海聯華影片公司第二廠音樂部主任。

聶耳

1935年7月17日,他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

他於1935年初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在1949年的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正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

195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有電影《聶耳》

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電影《聶耳》海報

主要作品有《饑寒交迫之歌》賣報歌《翠湖春曉》《雪花飛》金蛇狂舞《碼頭工人》《苦力歌》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鐵蹄下的歌女《採茶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