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4日深夜,97歲的李嘉誠擬以228億美元將旗下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瞬間引爆輿論。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因扼守全球航運咽喉,成為爭議焦點。
支持者盛讚這是「超人」的經典操作——高位套現、規避風險,延續其「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哲學。
反對者則痛斥其為「賣國」,將中國貿易命脈拱手讓予美國。這場爭議背後,遠非簡單的商業決策,而是資本邏輯、地緣博弈與歷史宿命的交織。
一、李嘉誠為何「斷腕」?
1. 危機嗅覺
從1967年香港暴動抄底地產,到2020年撤離英國避脫歐亂局,李嘉誠的「跑路史」堪稱傳奇。此次拋售港口,同樣暗含對中美博弈加劇的預判。
美國政府自2024年起,接連推出《船舶法案》、加征中國船隻停靠費,直指航運命脈。李嘉誠深知,夾在中美之間,港口資產可能淪為「政治炮灰」,套現離場成為最優解。
2. 商業邏輯
儘管巴拿馬運河年凈利潤高達34.5億美元,但其港口僅占長和總利潤的1%。相比之下,中國內地與香港港口貢獻60%利潤,保留鹽田港、香港貨櫃碼頭等核心資產,才是長和的「基本盤」。
228億美元的售價對應50倍市盈率,遠超市場預期,堪稱「教科書級套現」。
二、美國「白手套」貝萊德
收購方貝萊德絕非普通資本——其管理11.6萬億美元資產,與美國政軍界關係緊密。此次交易後,貝萊德將控制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與
組成「港口+航運+資本」的超級聯盟。
戰略意圖直指兩點:
- 控制貿易咽喉:巴拿馬運河承載中國與拉美60%貿易量,美方可通過限流、加費等手段施壓中國。
- 重塑供應鏈規則:未來或形成中美兩套航運體系,差異化收費、優先權甚至數據標準,將全球海域變為「會員制俱樂部」。
特朗普曾揚言「武力收回運河」,而貝萊德的收購既避輿論譴責,又達成戰略目標,堪稱「資本版顏色革命」。
三、深層矛盾
這場交易的本質,是現代性矛盾的爆發——資本流動性與國家排他性的衝突。
- 商人邏輯:李嘉誠遵循「重力法則」,資本永遠流向高回報、低風險之地。他保留中港資產,正是對中國的「兩頭下注」。
- 國家邏輯:港口不僅是貿易節點,更是軍事要塞。美國智庫直言此為「對華競爭的重大勝利」,中國網友痛心「生命線被掐」。
馬克思曾批判資本「無視國界」,但最終難逃政治收編。李嘉誠的撤退,恰是這一規律的鮮活註腳。
四、中國的破局
沒幾天,香港大公報就頭版頭條勸誡李嘉誠,莫天真,勿糊塗,交易非普通商業行為。隨後國務院港澳辦直接轉發了這篇報道,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不知道,李超人這次能否會在國家利益面前,做出正確的決定。
當然,一旦交易發生,面對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早已布局兩大戰略:
- 「一帶一路」多港口網路: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建設替代樞紐,降低對單一水道依賴。
- 陸海空立體物流:中歐班列、北極航道、跨境鐵路構建多元通道,2024年北極航線貨運量同比激增40%。
正如學者所言:「未來勝者不在控制多少港口,而在誰能打造最韌性的供應鏈。」
五、商人非棋手,而是棋子
李嘉誠的爭議,本質是時代裂痕的投射。他並非「賣國者」,也非「商業之神」,只是資本規律的執行者。
三點反思:
- 警惕道德綁架:商人社會責任有限,苛求其「家國大義」違背市場規律。
- 強化制度護城河:需通過法律、外交保護海外資產,而非依賴商人「自覺」。
- 擁抱戰略定力:全球博弈中,信念與使命感比短期得失更重要。
結語
李嘉誠的撤退,揭開了大國博弈的殘酷真相——商人可左右資產流向,卻難改歷史洪流。當美國試圖用資本鎖鏈遏制中國時,我們看到的不是絕望,而是機遇:每一次封鎖,都在倒逼中國創新突圍。
正如網友所言:「雲飛渡仍從容。真正的勝者,屬於那些在驚濤駭浪中築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