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爆款」耳環被「掰直」成簪子?專家這樣說

「明代文物展示廳的金簪里混了幾隻耳環,回來整理照片才發現它倆。」日前,一位業餘愛好研究傳統服飾和首飾的網友,在小紅書上發帖曬照,表示在一家博物館的展廳里,有耳環「被掰直」,當成了簪子。下面的留言中也有網友表示,不止一家博物館存在這種情況。

這種葫蘆造型的金耳環是明代「爆款」耳環,因葫蘆諧音「福祿」,深受達官貴人喜愛,在明代前期幾位皇后的畫像中也出現過。但它們是為什麼變成了簪子的呢?

紅星新聞記者聯繫到這位發帖網友,他告訴記者自己姓牛,是高校學生,工科專業,並非歷史文博專業,但因為興趣愛好,閑暇時間常去逛博物館,閱讀相關文獻等。

「其實這種現象早就被注意到了。近些年我陸續在網上也看到過其他人分享他們在博物館裡的觀察,多家博物館都有被當做簪子的耳環。」這位牛同學說,「我不是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掰直』了它們,應該是出土的時候耳環鉤已經被壓彎變形,從而被誤認為是簪子。」

細看圖片,如果這精美的金葫蘆作為耳墜,算得上精美氣派。但作為簪子的話,細長圓錐形的「簪桿」看起來確實比較容易滑脫。但在牛同學的帖子下也有網友提出質疑:「誰說一定都是耳環呢,可能是一個系列的吧,有耳環有簪子,有項鏈等等。」

他回復道:「如果你看的明代文物多,一看就會知道是耳環。」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是研究中國古代金銀器的資深專家,出版有《唐代金銀器研究》等多部學術專著,目前正在編著一本關於中國出土金銀器的合集。他也認為這就是耳環,理由也同樣簡單:「因為有大量的出土(葫蘆耳環)實物,都和它(圖中「簪子」)是一樣的。」

這位牛同學說,自己後來也通過留言的方式向博物館提出疑問,並很快得到了回復,確認這兩件金飾在出土時大致形狀便如此,不存在工作人員違規「掰直」的行為。

這兩隻「掰直」的耳墜與金簪放在一起看著也並不違和

齊東方說,博物館裡這種情況並不少見,「這個當成那個,那個當成這個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就好比著名的司母戊鼎叫了那麼多年,有人又說應該是『後母戊鼎』一樣,對吧?不同領域的專家有不同意見,學術也在不斷發展,新的研究帶來新的認識,所以很正常。」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曾琦

(來源:紅星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