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區20 萬八旗兵,滿清就能輕鬆打敗,幾百倍於己的大明?

崇禎末年的大明朝,簡直就像待拆遷的,百年老店。

明朝末年,人口拚命往上漲,學者估計,當時人口可能有 1 億到 1.5 億。

與此同時,土地兼并也越來越離譜,大量土地,都集中到那些權貴巨室手裡了。

福王去河南就藩的時候,莊田多達二萬頃,潞王在湖廣等地,拿到的莊田有四萬頃。

這些權貴仗著自己的政治權勢,毫無顧忌地侵佔官地和私田,好多農民直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了流民。

農民沒了土地,生活直接墜入深淵,國家的農業生產也大受打擊,經濟基礎都開始晃悠。

土地兼并太嚴重,錢都進了權貴巨室的口袋,可國家卻收不上稅,財政緊張。

當時官僚地主利用 「優免」 特權,用 「包攬」「分灑」「詭寄」 這些非法手段,減輕和逃避賦稅加派。

本應該他們交的稅,最後全落到自耕農和中小地主頭上了。

為了應付遼東戰事這些巨額開支,明朝不停地加派賦稅,像遼餉、剿餉、練餉啥的。

三餉加派,一共增加賦稅一千六百七十萬兩,比明朝每年正常稅收一千四百萬兩,還多一倍。

這沉重的賦稅負擔,把普通老百姓壓得苦不堪言,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國家財政緊張,連軍需都供應不上,正常運轉都困難。

就連前線的支柱武力 —— 西北邊軍將士,也陷入了極困苦的境地。

盧象升盧忠烈公,巡視九邊後,給崇禎皇帝上書說:

「現在拖欠的軍餉越來越多,大家都饑寒交迫。

之前好不容易借錢,買材料做的弓矢槍刀,又都拿去典當賣錢了。

好多士兵在練武場上站著,秋風冷颼颼的,餓出病的、凍僵倒地的,一個接一個。

每次點兵的時候,有的士兵只穿了件單衣,有的連褲子都沒有,還有的缺少鞋襪。

我看著都忍不住掉眼淚。」

大明邊軍將士,他們平時連基本溫飽都保證不了,甚至得賣兒賣女、典妻、乞討,或者給將主當奴隸才能活下去。

就這麼一支軍隊,還指望他們在戰場上保家衛國、奮勇殺敵?

這也造成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作為大明的武力核心,大明邊軍戰士,比任何人都痛恨自己的「老闆」。

核心武力都這麼拉垮,大明覆滅,也就是遲早的事兒。

二、精英的墮落:投敵與背叛


(一)武將倒戈,純純大冤種行為

明朝都快涼涼了,那些本應守護家國的武將,不幫忙撐住場子就算了,居然紛紛跳槽,跑去給滿清當小弟,真就 「為虎作倀」,直接給明朝的滅亡加速了。

多爾袞入關後,在一片石之戰把李自成的核心主力給打垮了,接著收降了原明朝九邊的大軍,從戰略上,把明朝和李自成完全不放在眼裡。

就憑那區區 20 來萬八旗壯丁,還分散兵力到處出擊,甚至同時讓阿濟格去攻打李自成,多鐸去攻打南明

之後,豪格進川,勒克德渾橫掃湖廣,博洛攻打浙江福建,都是幾千真八旗帶著幾萬偽軍,一路平推,各種收編降兵。

這些偽軍大多是投降的明軍,在滿清的指揮下到處征戰,滿清能快速拿下大半疆土,他們可 「功不可沒」。

南明的守護者,江北四鎮左良玉部諸將,關鍵時候也掉鏈子,轉頭就投了清。

江北四鎮有二十二萬兵力,左良玉兵團更是號稱百萬,本是南明政權的軍事大腿。

結果清軍南下,江北四鎮直接躺平投降。

左良玉死後,他兒子左夢庚,也帶著部隊歸降清軍 。

這些將領一倒戈,南明政權的軍事力量瞬間垮掉,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推進,大片土地輕鬆收入囊中。

滿清統一全國的路上,這些投降武將簡直是 「急先鋒」,到處幫滿清鎮壓漢人抵抗力量。

揚州十日江陰血戰、嘉定三屠,掃蕩南方各省,漢八旗和綠營兵,每次都沖在最前面。

他們拿著刀對自己同胞下手,眼睛都不眨一下。

三藩起兵的時候,大半個國家都反了,清帝玄燁能打贏這場戰爭,靠的可不是,早就腐化的幾萬八旗,而是張勇的甘肅綠營、趙良棟的寧夏綠營。

這些從明末邊軍轉化來的 「漢奸兵馬」,成功維護了滿清的統治。

(二)士大夫失節,節操碎一地

武將倒戈,這在軍事上就是背叛,但士大夫失節,那可是文化和政治層面的 「大塌方」。

好多地方官員,清軍一來,抵抗根本不存在,都搶著投降,雙手把自己的權力交出去。

還有那些士大夫,真的是無恥到極點,這簡直是國家的恥辱。

明代的士大夫集團,經過二百多年越來越差,壞人把好人都擠走了,最後沒什麼民族氣節的敗類,佔了大多數。

好多地方官員急著投靠滿清,好多讀書的人一看滿清還開科舉,就乖乖剃頭去讀八股文了。

那些讀書人,一看滿清還搞科舉,立馬剃頭讀八股,為了在新朝代混個功名,連信仰和尊嚴都不要了。

李闖攻破京師,多爾袞還在猶豫要不要入關的時候,范文程跳出來幫他拿主意。

范文程本來是明朝臣子,轉頭就給滿清出謀劃策,還成了清朝開國功臣。

他幫清朝制定各種政策制度,讓滿清在中原站穩了腳跟。

李定國兩次斬殺清王,南明中樞不想讓他立大功,各種拖後腿,洪承疇卻幫清廷扭轉了局勢。

洪承疇在明朝做到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戰敗,被清朝俘虜後就投降了,還當上了清朝漢人大學士。

他不僅宣揚儒家學術,促進滿漢合流,還建議清廷採用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統治機器。

清軍南下時,他沖在前面,為滿清平定江南立下 「汗馬功勞」。

鄭成功鎮江一戰,把江南八旗全滅了,結果在南京城下,被郎廷佐等幾個沒名氣的漢奸坑慘了,功虧一簣。

這些漢奸為了討好滿清,出賣自己國家和民族,真的讓人瞧不起。

白蓮教造反到太平天國起義,又是漢人地主官僚自己組建練勇,幫虛弱的滿清中樞鎮壓下去。

這些漢人地主官僚,本應該站在民族這邊反抗滿清統治,結果為了自己利益,和滿清合作,成了鎮壓同胞的劊子手。

滿清王朝每次遇到生死危機,勸他們別放棄中原,逃回東北老家的,從來不是那些昏庸的八旗貴族,而是那些 「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的漢人精英、官僚士大夫。

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背叛自己民族和國家,成了滿清統治的忠實擁護者!

三、歷史的迴響:反思與啟示

精英集團的墮落,絕對是大明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些武將,手裡握著大軍,本應該是守護國家的堅實後盾。

結果到了關鍵時候,他們一個個倒戈,就為了自己的私利和榮華富貴,背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幫著滿清鎮壓自己的同胞。

他們這麼一搞,明朝的軍事防線一下子就垮了,無數老百姓也掉進了水深火熱之中。

還有士大夫階層,作為國家的文化精英和精神支柱,按道理得秉持儒家的道德和家國情懷,為國家振興、民族尊嚴努力。

可在明末那個亂糟糟的時代,他們大多數人都沒了民族氣節,為了自己的仕途和利益,討好新朝代,成了滿清統治的跟班。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民族氣節可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興衰的重要保障。

當一個民族的精英集團沒了民族氣節,為了個人利益背叛國家和民族,這個民族就危險了。

我們得弘揚民族氣節,培養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讓中華民族一直活力滿滿。

同時,我們也要從歷史裡吸取智慧,多反思、多改進,別再走以前的錯路,讓國家越來越繁榮,民族越來越團結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