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不學中國建長城?幾千年來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通過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的,印度人卻從來不建關隘堵住這個山口。印度人是如何邏輯自洽地解釋這件事的?
以往中國博主們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大多把問題歸結為古印度人缺少戰略智慧,以及印度人不團結。
但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老祖宗缺少戰略智慧。所以從印度人的歷史視角分析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能合情合理地解釋出至少5點原因。
聽完他們的解釋,不禁使人懷疑,即便古代中國將領帶兵佔領了古印度,也不一定會在開伯爾山口修建關隘。
首先第一點原因,就像中國的元朝和清朝因為龍興於長城以外,所以不修長城那樣。來自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外族入侵成功印度十幾次,這些外族的龍興之地也都在開伯爾山口之外,為什麼要修個關隘堵住退路呢?
其次,印度和中國面臨的軍事威脅頻率不一樣。外族入侵印度的事情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會出現一次,而游牧民族南下打秋風入侵中原王朝的事情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就比如中原王朝明明知道歷朝歷代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北方草原,但每次打跑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後,中原王朝都不會想著派兵長期駐紮在草原上,以防止新的威脅出現。
從漢武帝北擊匈奴到明成祖五征漠北之間的1500多年時間裡都是如此。原因就是駐兵成本太高,看不到短期的威脅。下一次游牧民族入侵可能要到好幾代人之後,沒有必要在這一代付出高昂的看不到回報的代價去草原駐紮。
荒涼的開伯爾山口
同樣的道理,開伯爾山口非常荒涼。來自貧瘠中亞的外族士兵為了更舒適的生活才入侵印度。當他們入侵印度成功後,如果放著肥美的恆河平原不去享受。
某支軍隊被強行徵調到開伯爾山口上駐紮個幾十年,並且在此期間沒有任何的軍事行動,也看不到任何實質的軍事威脅,不僅會空耗錢糧,還會造成軍隊士氣和戰鬥力的喪失,甚至引起嘩變,非常得不償失。
第三,長城並不能阻擋外敵入侵,只能削弱外敵入侵的機動性。中國北方的游牧騎兵來無影去無蹤,修長城就像給自己的院子建一堵牆,盜賊偷盜的時候一來可以更方便的發現盜賊,二來能遲滯盜賊逃跑的速度,讓盜賊付出更多代價。
與中國面臨同樣情況的是俄羅斯,從15世紀到18世紀,克里米亞汗國的蒙古騎兵幾乎每年都要北上掠奪俄羅斯的人口和財富,把捉到的斯拉夫人賣到奧斯曼帝國當奴隸,進行臭名昭著的白奴貿易。
克里米亞汗國的騎兵甚至火燒過莫斯科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俄羅斯就下血本建了上千公里的克里米亞木製長城。這種長城無法阻擋住蒙古人的入侵,但卻能大幅削減他們的機動性和進攻的突然性,使蒙古人入侵的成本急劇上升。
有了木製長城的庇護,俄羅斯才安心完成了國力的積累,並最終實現了軍事上的崛起。
而印度周圍被地勢極為陡峭的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以及海洋包圍,這就是印度最好的天然長城。
第四,印度的一些強盛王朝奉行禦敵於開伯爾山口之外的策略,他們的軍事防禦重點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阿富汗的戰略地位比開伯爾山口更重要。
古爾王朝
比如印度的古爾王朝、末卧爾帝國、貴霜帝國都曾經長期控制過阿富汗地區。這有點類似於不修長城的清朝。而印度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四分五裂狀態,那些位於開伯爾山口的小國即便想修長城,也沒有那個國力。
第五,不能完全排除古印度在開伯爾山口修建過關隘的可能性。
斯福拉佛塔(Sphola Stupa)
現在開伯爾山口的軍事制高點上有一座名為斯福拉佛塔(Sphola Stupa)的遺迹,這座塔始建於1800年的貴霜帝國時期,扼守狹窄的開伯爾山口,似乎有一定的軍事功能。由於印度不像中國一樣保存有完整的史料典籍。如果古印度修建過木製結構的關隘。或者曾經修建過磚石結構的關隘但被後世摧毀了。幾千年時間過去了,也就很難考證真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