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曹爽佔據優勢,為何甘願投降呢?

公元249年,大將軍曹爽隨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隨後司馬懿趁機佔領皇宮,並控制了都城洛陽,最終逼迫曹爽投降,史稱「高平陵之變」。

曹爽有天子在手,而且司馬懿謀反本就不得人心,他只需用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勤王,那麼司馬懿也不可能有勝算;面對這麼好的機會,曹爽卻沒有抓住,反而還甘願投降呢?

其一,太過單純

司馬懿控制洛陽之後,曾允諾曹爽,只要投降,便不會追究他的責任,這便是洛水之誓

曹爽是個典型的官二代,能力一般,由於缺少政治經驗,他最終竟相信了司馬懿的一面之詞;加之他在朝中威望很高,曹爽知道憑藉自己的才能很難與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相抗衡,因此權衡利弊之下,他最終選擇了投降。

其二,貪戀富貴

曹爽的謀士桓范得知司馬懿發動叛亂之後,便馬上逃出洛陽通知曹爽,並建議他用天子名義勤王,可曹爽卻拒絕了桓范的建議。

因為他的妻兒老小在城中,而且曹爽本人還想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所以交出兵權,希望司馬懿能放他一馬。

曹爽投降後,司馬懿便將他處死,並夷三族;他貪念富貴,又過於相信司馬懿,因此喪失了反擊的大好時機。

曹爽不僅害了自己,而且還間接毀了曹魏江山;他沒有其父曹真的魄力,因此只能成為案板上的魚肉,任司馬懿宰割。自此,司馬家族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也為後來司馬炎改朝換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此,小夥伴們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