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嶺南第一人,開元盛世最後的名相,被罷相後盛世衰落

|七月

編輯|七月

他是偏遠山區走出來的宰相,也是開創了嶺南文學的詩壇領袖

同時他古代京廣線的開拓者,是當之無愧的嶺南第一人

他就是嶺南地區的第一位宰相,也是帶著開元盛世入土的人,他就是唐朝名相,張九齡

公元673年,張九齡出生於韶州曲江,也就是現在的廣東韶關,但是那時候的韶州可不像現在的廣東。

那時候整個嶺南地區都被認為是不毛之地,也就是別人眼中的偏遠山區

張九齡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曾擔任韶州別駕,他的父親擔任過新州索盧縣丞。

出生於這樣家庭的張九齡自然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張九齡本人也沒有辜負自己得到的良好教育,小的時候就十分的聰慧努力,九歲就會寫文章

在張九齡十三歲的時候,就寫下了一篇文章,寄給了當時擔任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看到之後十分的喜歡,讚賞張九齡說他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

到了702年,張九齡參加科舉並一舉登科,707年,張九齡又到了京城參加吏部的考試。

他在這次的考試中艷驚四座,被授為了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從九品的小官,主要負責的就是給宮中的皇家典籍糾錯。

雖然官職低微,但是這個職位只有進士才有資格擔任,當了幾年校書郎,眼見升遷無望,張九齡產生了還不如回家的想法。

正好這個時候太子李隆基為了選才納賢,廣招天下有才之士登門考試,李隆基親自出題。

對自己才學十分自信的張九齡自然前往參加,而這次張九齡的才華再次震驚了在座的所有人,於是李隆基升張九齡為右拾遺

拾遺,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撿起皇帝遺漏的東西,是諫官的一種。

得到升遷的張九齡十分的珍惜這個機會,在李隆基剛剛繼位的時候就提出了好幾條建議,並且還都被李隆基採納了。

這對張九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於是他又開始向擔任宰相的姚崇提建議,雖然姚崇接受了張九齡的建議,但是卻暗暗的記恨上了張九齡

到了712年,李隆基為了選拔人才,再次在宮中舉辦考試,張九齡在這次考試中依然是名列前茅,於是他的官職也變成了左拾遺

但是因為張九齡直言進諫的性格,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716年,張九齡就因為再次得罪了宰相姚崇被迫回到了家鄉。

回到嶺南之後的張九齡賦閑了一年多的時間,但是休息的太久了也覺得難受,張九齡就想為家鄉辦一點事情。

於是他上書朝廷,請求給嶺南修一條通往外界的大路,朝中的人看到張九齡的這個請求,當場答應下來。

就為了讓張九齡在嶺南多待一段時間,不要回到長安

於是張九齡擔任開路的主管,徵集民夫開鑿公路,在經過親自考察之後,張九齡規劃好了這條長達十幾公里、寬十幾米的道路,

自此,嶺南終於有了一條通往外界的大路,這條路也成為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被現在的人稱之為「古代的京廣線」

修好路之後的張九齡再次回到了京城,因為修路有功,這次張九齡升為了左補闕,負責吏部選撥人才。

在這之後張九齡逐漸開始了平步青雲的模式,在一年之後,就升遷為了禮部員外郎,次年再次升遷司勛員外郎。

到了721年,張說成為了宰相,張說曾因為得罪皇帝身邊的寵臣被貶謫到嶺南,在那個時候他就讀過張九齡的文章。

對於這個和自己同姓又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張說十分的喜歡,於是在張說的有意提拔之下,張九齡很快就被提拔到了中書舍人內供奉

到了723年,張九齡更是被升為了中書舍人,要知道,這個職位已經無限接近於權力中樞了,是個位高權重的官職。

但是就在張九齡平步青雲的時候,意外卻來臨了,因為被人彈劾,張說被罷相,張九齡也受到了牽連,被貶為了洪州都督

洪州就是現在的江西南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九齡寫出了那首名傳千古的《望月懷遠》。

詩中一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被譽為千古寫月名篇,而這樣優秀的詩篇往往都是詩人不得意時所作。

到了731年,沉寂許久的張九齡終於被唐玄宗想起來了,於是召他回京,擔任秘書少監。

在他擔任秘書少監的時候,時常代替皇帝起草敕文,而張九齡的文章功底也再次得到了唐玄宗的認可。

於是升任他為中書侍郎,不久之後更是升遷為了中書令,而中書令就是中書省的長官,其實就是宰相。

張九齡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從一個校書郎,一步一步的走到了宰相的位置上。

但是張九齡的宰相當的卻十分的不容易,他早年做了許多年的諫官,因此習慣了給皇帝挑毛病,在成為宰相之後還是如此。

但是這個時候的朝堂已經不再像過去的那麼好混了,那個時候唐玄宗寵信武惠妃,而她就是武則天的侄孫女。

當時的武惠妃和李林甫互相合作,彼此助力,李林甫幫助武惠妃的兒子成為了太子,而武惠妃自然也是要幫助李林甫走上朝廷的權力中心。

在武惠妃不斷的向唐玄宗吹枕邊風的情況下,唐玄宗真的有了提拔李林甫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張九齡的反對。

然而唐玄宗還是不聽張九齡的勸告,硬生生的把李林甫推到了宰相的位置。

在736年的時候,安祿山因為討伐契丹失利,被大將張守珪奏請朝廷斬首,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安祿山來到了京城拜見了張九齡,想讓張九齡幫忙求情。

但是張九齡在經過觀察之後,發現安祿山就是一個奸詐之徒,同樣奏請朝廷斬首安祿山,但是唐玄宗卻沒有聽張九齡的建議。

這也為之後唐朝走向衰落埋下了伏筆。

公元740年,張九齡因病去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終年六十八歲。

在他死後,唐玄宗追贈他為荊州大都督,謚文獻。

而在他死後不久,曾被他斷言必反的安祿山果然起兵造反,掀起了安史之亂,唐朝正式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