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也「撞題」?97萬網友聽阿來講和岑參同時代的「同題作文」

活動海報

封面新聞記者 王一理  

「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唐玄宗天寶十一年秋,岑參相邀高適、薛據、杜甫等同僚詩友,出城郊遊,來到慈恩寺,見寶塔巍峨俊逸,觸景生情,寫下《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塔》,高適寫下《同諸公登慈恩寺浮圖》。同題詩歌在唐代文人之間的交際中起到怎樣的作用?這背後又是怎樣一幅時代畫卷?

講座現場

5月18日下午3點,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阿來系列講座——「唐宋詩中的巴蜀與成都」第六講,在阿來書房舉行。在這一講中,阿來通過安史之亂前和安史之亂後兩個時段,岑參寫下的,高適、杜甫、王維等寫下的七首詩歌,來展現岑參「和同時代的詩人交遊」的唱和。

在上一講中,阿來以《登嘉州凌雲寺作》《江上阻風雨》《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凈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並序》《詠郡齋壁畫片雲》《峨眉東腳臨江聽猿懷二室舊廬》《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數首詩作為例,解讀了岑參在嘉州的經歷與見聞,唐代成都車水馬龍的繁榮的城市面貌都在岑參的筆下完美呈現。

阿來

「我們覺得要完整描述岑參,必須把這個面稍微拓寬一點,了解一個時代,更深入更全面了解一個詩人的成就。」阿來說,因為岑參不僅是知名的邊塞詩人,也是盛唐具有代表性的詩人,要全面了解岑參的蜀道詩、成都詩和嘉州詩,才能讓這個人物更豐富和更完整。

在現場觀眾提問環節,當被問到為何唐宋詩人能一直堅持記錄自己生活中的瑣事?他們是否就如同今天的年輕人發朋友圈一樣?阿來直言:「當然,要發朋友圈!寫了詩就要給別人看,要請人喝酒,大家一起寫,一起比賽。」阿來認為,過去古人都是從身邊事來寫詩,今天的詩失去讀者有它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問題就是不從身邊寫起。

講座結束後,現場觀眾意猶未盡,紛紛排隊請阿來老師簽書。說起今天聆聽講座的感受,四川師範大學熊老師坦言,這是她第一次現場聽阿來先生的講座,收穫頗多,「周末抽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聽這麼有意義的講座,是一件很放鬆的事情。」

現場觀眾所贈的畫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來自杭州的汪女士在講座結束後,為阿來送上了一幅畫。她告訴記者:「我是專門從杭州過來聽阿來老師的講座的,這幅畫給人一種寧靜祥和的感覺,就讓我想到了阿來老師,所以我要送給他。」汪女士稱,以後要是還有機會,她也會再從杭州來成都聽阿來先生的講座。

當天封面新聞直播之後,吸引網友在線圍觀。截至記者發稿前,5月18日,《和同時代的詩人交遊!阿來開啟「岑參蜀中詩」第6講》直播,封面新聞客戶端、封面新聞微博、封面新聞視頻微博、手機百度共計97.3萬人觀看。

據悉,阿來在講座現場透露,在下一講,他將向大家講述岑參生前在成都所作的最後幾首詩。

(李惠軍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