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清代科舉制度和山東曹縣科甲人員

孫智敏

院考——秀才——縣學

「秀才」之稱,始於漢朝。到了東漢,因避皇帝劉秀之諱,改稱「茂才」,如漢文中有《舉茂才異等詔》。到了明、清兩代,稱為「學生員」,簡稱「生員」,但一般人仍稱他為秀才。

秀才是如何考取的呢?這要在童年時,自家請師教讀,或多家合請,叫作「私塾」,上學的叫作「童生」,開始讀《三字經》、《百家姓》,以後讀《四書》、《五經》、歷代詩文選,以及子集史集等。讀多讀少,因材施教。作的文體是「八股文」,清末幾次考試,改為經義文及論文。這樣讀了十多年,有了相當程度,先由本縣考試錄取,再由本府考試錄取,然後才能參加名為「院考」的考試,考上就是秀才。

在這幾級,考試落榜,下次可再考,考一輩子,叫作「考老童生」。

「報考幼童」:當時院考又有這一項規定,如考生年齡不超過12歲能背誦《四書》、《五經》全部,一句不漏,一字不差,提讀一句能馬上接著背讀下一句,一點不遲疑的,不用他作文章,就批准他是個「秀才」。

「院考」是由本省「學院」主考官,3年一次來本府,考試全府各縣已被錄取的童生,按各縣定額來取,曹縣定額為27名。

考上秀才,就能入本縣「儒學」。儒學設在文廟裡,又叫「縣學」。入了縣學,群眾稱為「進學」。縣學由本縣教諭、訓導兩員主持。這兩員主管縣裡教育,就相當於現在的正副教育局長。他的辦公處,就在縣學。

縣學的生員分為三等:一、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額二十人,每年給他膳食費,作生活補助。給他多少,已無可考。如該員死亡或考上「舉人」、「拔貢」,或被縣學選為各種「貢生」(恩貢、優貢、副貢、歲貢與拔貢合稱「五貢」),所缺名額,即由其他生員中選程度好的遞補,當時稱為「補廩」。二、增廣生員:簡稱「增生」,據說也是20人。是否有補助費,也無可考。這是從生員中擇優增加的。三、附學生員:簡稱「附生」,名額不限。凡是已進學的生員,舊的因程度不好,新的因年限不到,都作為附生,但到了相當程度,都能「轉增補廩」。

這三等生員,遇到了本省科考之年,都准報考,不限年齡和考次。如考不上,名額永在縣學裡,但遇到被縣學選獻為各種「貢生」時,名額也算出學了。

這些生員,並不在縣學裡住宿、受課,僅在學籍上存個名額。實際上是散居自學,或從師,或教學,或謀求各種職業,各隨自便。不過得按季節向縣學裡領取課題,作了文章送去,由縣學裡批改,評定等級,作為促進學業,以及選補和選貢的依據。所謂「五貢」,就是:一遇到國家慶賀大典,縣學裡貢上個優秀生員,叫做「恩貢」;二、參加本省12年一科的考試,考取了叫作「拔貢」;三、考舉人得個副取,回到縣學,就一定把他貢上去,叫作「副貢」;四、作文章一貫保持優等,縣學裡把他貢上去,叫作「優貢」;五、生員到了60歲,程度也不錯,縣學裡把他貢上去,叫作「歲貢」。凡在此五貢,都能出仕做官。考選拔貢和批准幾種選貢,都由住省「學院主考」負責。

鄉試(秋闈)——舉人

五貢,是生員的出身小路,而主要的出身大路,還是靠3年一科在省城舉行的舉人考試,叫作「鄉試」,因在秋天舉行,又叫「秋闈」,考上就成「舉人」。這個考場,是由北京派來的「欽差大主考」所主持。考完,主考回京,不住省,與3年一任的住省「學院主考」不同。所以人們又稱住在學院的為「小主考」。

各省錄取舉人均有定額。據說,山東每科是72名,河南每科是84名,台灣府在沒改省之前,據《清環輿記》記載:每3年考取3個秀才,1個舉人。

會試(春闈)——進士

五貢中,拔貢出身之路比較寬,但得到拔貢後,還得考上舉人,才能參加全國性名為「會試」的考試,考上就成進士。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三名就叫「榜眼」、「探花」。因為「會試」都在春天舉行,所以又叫「春闈」。

有幾個名稱,這裡有加以說明的必要,特述如下:

「監生」:清朝在北京設立個全國最高學府,叫作「國子監」,為官員子弟求學進身之所。入學的,稱「監生」。清末開捐納之例,各省縣童生能拿錢上交國家的,就給他個監生銜,可上北京參加「北闈舉人場」考試。監生死後,牌位上一般都寫「太學生」。

「北闈舉人考場」:是清朝特設的、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性舉人考場。為了官員子弟及其他子弟、不能回原籍參加鄉試者,只要有個「監生銜」就能報考。所以,外省各地童生,能捐個監生,也准他同樣參加考試。

「庠生」:庠,原是古代周朝首都的「國學」。秀才死後,牌位上稱庠生,是抬高身份的意思。因由縣學把他升以國學,並升到古代的國學,也有表示「死過作古」的意思。

「學田」:是私人捐給公家,專養窮秀才的。曹縣城東孫老家李莊農場,就是當時的學田,前因國民黨收回,作楊樹苗圃,現附近居民,仍叫它為「楊園子」。

附錄:

山東省清代曹縣科考名錄彙編











光緒年間曹縣文武科甲人員

文科:

徐繼孺:字又稚,號悔齋,晚號蘇門山人,城南鄭庄街道徐樓人。光緒某科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陝西副大主考、河南學院主考官、山西汾州府知府。

陳繼漁:字瑜軒,原名繼洋,晚號濟陰愚叟,城南邵庄陳樓人。光緒乙未科三甲進士。署理河南省寧陵伊陽舞陽羅山知縣,實授固始縣知縣(未到任)。

謝耀庵:城西樓庄琉璃閣人,光緒某科舉人。

傅汝恆:城北關人,光緒某科舉人。

王端:城東南火神台人,光緒某科舉人。

萬俊聲:城西南萬樓人,光緒某科舉人。

孟慶錫:城東×庄人,光緒某科舉人,遷居青島。

扈玉高:字漢亭,光緒乙酉科拔貢,城西南扈樓人。在河南省候補,代理過商邱縣知縣,後遷居河南賈寨。

徐問點:字汾源,城南徐樓人。光緒丁酉科拔貢、郵傳部錄事,任職本縣高等小學、職業學校等校教員。

張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光緒某科拔貢,考取宣統元年經濟特科(資格同進士),授知縣,未到任。

冉杓:字建衡,城東北冉樓人,或系光緒前某科拔貢。號稱本縣「宿儒」,以教學著名。

王公獎:字芸都,城西南王廠人。光緒某科拔貢,或系光緒前科,以教學著名。

徐奉皋:字夔侶,繼孺子,城南徐樓人,宣統己酋科拔貢。

王××:城南王黑樓人(曹南第一位共產黨員王耀庭之父)。宣統己酉科拔貢。

王耀庭之父王信之、伯父王佑之均是拔貢

李象賢:常住城內,宣統己酉科拔貢。

武科:

李凌峨:城東雙鋪集人,光緒某科武進士,御前待衛。

程殿鰲:城東張店人,光緒某科武進士,御前待衛。

張建朋,城東張白庄人,光緒某科武進士,御前待衛。曾任外地武官,據說早年戰死。

張建貞:光緒某科武進士,御前待衛,建朋之胞弟,二人曾任過外地武官。

劉金榜:字芝科,城東梁庄人。光緒癸已恩科武舉人,授兵部差官,未到任。

清制,遇國家大慶,正科之外,再加一科,名為「恩科」。

寓居科甲人員

李經野:字莘夫,晚號曹南鈍士。光緒癸未科三甲進士,廣東廉州府知府,原籍菏澤土地廟(曹縣境內扣地)。

1908年廉州知府李經野

姚舒密:字釋筠,光緒某科二甲進士、翰林院編修、浙江道監察御史、衢州府知府。原籍鉅野(曹縣境內扣地,邵庄安庄)

清制,進士分三甲:一甲進士,是賜進士及第,只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進士是「賜進士出身」,頭一名叫傳臚;三甲進士,是「賜同進士出身」。又按: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清末本縣幾位有名的塾師

王公獎,字芸都,某科拔貢。城西南王廠人。其弟公樊,廩生。兄弟同在家鄉設教,從學者甚眾。城南成名者,多出其門下,為士林所贊仰。歿後,門弟子集資樹碑,以彰德教,由翰林徐繼孺撰文,題名為「曹縣二王先生教思碑」。文載《徐悔齋集》中。

冉杓(音biāo),字建衡,城東北冉樓人。某科拔貢,號稱「曹縣宿儒」,造詣甚深。設教本村,自籌學舍,分立灶火,安置適宜,窮富皆便。近自本境,遠及鄰縣,都以得列門牆為幸。他教學有法,利於考場,來學者眾,成名者多。歿後,弟子徐繼孺等,制文以祭之。有幾句是「或成進士,或貢成均(古代拔貢的稱名),凡在記錄,百六十人」。就是說,學生中成名的,有秀才、拔貢、舉人、進士等,記錄下來,有一百大多。祭文載《徐悔齋集》中。

陳繼漁,字瑜軒,原名繼洋,城南陳樓人。中舉人後,呈請禮部改名,得批准。光緒乙未科進士。署理河南省寧陵、舞陽、伊陽、羅山知縣,實授固始縣知縣,未到任。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中舉前後,在家鄉設教,從學者多,成名的有王端(舉人)、韋延稚(進士)、徐問點(拔貢)、袁菊村(廩生)、王信之兄弟(拔貢)等。罷官歸來,寓居縣城西街,又在聖廟設教,收徒七十餘人。各地以學術詩文來請益者,絡繹不絕。徐繼孺翰林,贈聯句云:「升堂已滿七十士,慕道知有三千人」。他專心教學,與生徒共食宿,離家一里許,除三節外,足不履家門。終以高齡任教,積勞得舌疾,於一九一九年七十一歲時卒。門弟子共哀之,於城內西北隅建祠樹碑,歲時祭莫,並私謚「肅毅先生」(寫在祠堂牌位上)。過去「謚法」是依據生前品德,在死後另給他起個名字,以作表彰。清制,二品官以上,才准給謚,叫作「官謚」。教師死後,門弟子給他加謚號,叫作「私謚」。這樣不多見,在歷史上有隋朝大儒王通死後,門弟子私謚「文中子」。

張咸之,字速卿,城西大寨人,某科拔貢。才學兼優,以能文著名。每出一篇,全縣士子,爭相傳誦,尤以《苛政猛於虎》一文,膾炙人口。城西及蘭考間,碑文多出其手。所教弟子甚眾,城西連及外縣,成名者多出其門。於宣統元年,捷登經濟特科是清朝甲辰年,詔停科舉後,又一次變相進士科。「經濟」那時不專指財政,是作「經國濟世」解。這是清朝最末一次全國性大考,與清朝開國時,舉辦的博學鴻詞科,遙遙相對,都是不限資格,只要有大學問的都能考取和重用。資格同進士,以知縣任用。清亡,未到任。終以教學為業,以民國某年卒於家。

溫馨提示:未經作者同意,禁止其他平台發布,違者必究!

頭條號:老虎69090,是曹縣第三中學高級教師孫智敏,鄉土文化愛好者記錄者,曹縣首批教學能手,政協曹縣十三屆常委,政協菏澤市十六屆委員,曹縣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社會監督員,2022年度全省表現突出人民監督員,國家級骨幹教師,省級骨幹班主任,國內資深高考研究專家,發表各類教研文章2000餘篇,參編著作80餘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