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共解體之後,瞬間消失的千萬蘇共黨員哪去了?

20世紀10年代,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就此建立。

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自此之後,國際社會多了一種與西方資本主義大相徑庭的社會制度,雙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存在諸多不同。

在蘇聯共產黨領導下,蘇聯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在較短時間內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也因此引得世界側目,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蘇共指導思想出現了教條化,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也暴露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最終導致蘇共解體,千萬蘇共黨員也不得不「另謀生路」。

那麼,這些人最後都去了哪呢?

蘇共成立後對蘇聯的助力

在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前,國際上存在資本主義稱霸世界的局面。然而,並非所有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都能取得一個好的結果。

彼時,俄國國內人均國民財富遠落後於英美等國,於一戰中屢打敗戰之後,國內外矛盾更是得到了嚴重激化。

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人民大眾和沙皇專制制度、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各民族人民和大俄羅斯主義統治成為了多組現象矛盾,在激烈激化之後,都促使這個國家走向了懸崖的邊緣。

俄國各族人民別無他途,十月革命成了他們打開新的廣闊發展前景的唯一可能。

這之後,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接管了整個國家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實行國有化,1.5億公頃土地被免費分給了境內的農民,更多人對建設了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產生了信心,也就對新成立的政權有了更大的認可。

蘇聯共產黨開始領導國家通過高度集中的計劃,以及經常性的社會動員和政治思想工作,在特定時期推動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憑此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後來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不可否認,蘇聯共產黨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但其所取得成就卻遠遠超出了世界的預料,所實現的時間也遠遠超過人們的認知。

至衛國戰爭開始前,蘇聯共產黨通過三個五年計劃,領導國家人民在新的技術基礎上建造並恢復了1.12萬家大型工業企業,解放了生產力並賦予了其強大的發展動力。

蘇聯的工業生產從1921年到1939年,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裡增加了24.6倍,大大超過了同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同時,蘇聯還增加農業技術設備生產達20倍,一騎絕塵成為世界先進農業大國,後更是大興國內教育,繼徹底消滅文盲之後,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每1000名農民中就有861人接受了高等教育。

他們都在二戰期間成為蘇聯取得衛國戰爭勝利的關鍵。蘇聯1500家企業、145所大學和數十個研究機構以最快速度響應國家號召,撤出德佔領區,立即投入軍工生產和研學中,最終助力國家軍隊戰勝了敵軍。

不可否認,蘇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戰爭時期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而這期間,蘇聯共產黨始終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扮演著堅強領導核心的角色。

然而,蘇聯共產黨也出現了執政上的錯誤,最終導致了蘇聯劇變的發生。

蘇共執政上出現錯誤導致蘇聯解體

回溯蘇聯共產黨的發展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那就是在僅僅擁有20萬黨員的時候,蘇聯共產黨就已經具備了奪取政權、建立新國家的能力,在其黨員數量增長至200萬人時,其對上妄圖征服世界的法西斯國家也有一敵之力,甚至還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但當蘇聯共產黨擁有2000萬黨員時,其卻失去了政權,從此成為一段歷史。

蘇聯的劇變並非偶然現象,歸根到底是蘇聯共產黨未能做好自身建設,其採取激變的方式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導致了資本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登堂入室。

不過,這並不能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更客觀來說,這只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破產。

蘇聯共產黨執政上出現錯誤表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蘇聯共產黨在自身建設中就出現了問題,最終也對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全局性的影響。

如果說建黨之初,蘇聯共產黨還能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的話,那麼,在列寧去世之後,斯大林等蘇共領導人就在提出一些嚴重偏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新」理論之後越來越偏離了正軌。

這些領導人只在表面上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行動指南,實際上卻長期不顧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不顧本國的實際,只將一些特定背景下的個別理論當成「神丹妙藥」,也就避不可免地造成了一些問題。

如黨內思想僵化、教條主義盛行,理論創新滯後等,並因無法回答和解決日新月異的現實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在多元理論競爭中連連失利,最終喪失了馬克思主義者苦戰多年的思想理論陣地。

其次,蘇聯共產黨發展黨員出現了「全民化」的現象,對蘇共的發展弊遠大於利。

一方面,蘇共發展黨員只注重全民性而忽略階級性,模糊了黨員的先進性身份,也就招致了各種入黨投機分子,繼而破壞了黨內民主,敗壞了黨的形象,也降低了黨的吸引力,在群眾和社會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另一方面,「全民性」也讓黨員數量實現了「井噴式增長」,黨員數量遠超合理界限,不僅不能保障黨員幹部的質量,還導致了黨組織工作重心的偏離,黨的執政能力逐漸衰弱,也就一步步深陷危機之中。

再來,蘇共後期還產生了一個特權集團,他們掌管某些直接的權力,利用職權謀求私利,出現了嚴重貪腐現象,也就對蘇共和蘇聯的發展進程產生了十分負面的影響,為「大廈將傾」埋下了嚴重禍端。

當然,蘇共不科學的選人制度,也是造成蘇共、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的負面因素。

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列寧吸取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主張實行民主選舉制,但後來蘇聯內部爆發戰爭,礙於現實原因無法再繼續推行,也就採用任命制替代民主選舉制的方式,「自上而下」決定了各領域幹部的任命。

這種選人制度存在較大的不合理性,在後來的實踐中越來越僵化。後來蘇聯的國家領導人打著所謂「改革」的旗號想要做出變革,卻做了不符合現實歷史條件的變革,反而進一步加速了整個國家體制的崩潰。

尤其是,為應對特殊時代的社會發展任務,蘇聯發布高度集權的行政命令,壓制民主制,也就使蘇聯社會受到高度擠壓,文化受到嚴重禁錮。種種原因最終促成了蘇共、蘇聯的解體。

蘇共千萬黨員的去向

1991年蘇聯解體時,建黨93年、執政74年、擁有1500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也避不可免地迎來了自行解散的結果。

彼時,蘇共執政上出現的錯誤導致了最糟糕的結果,許多黨員已經失去了共產主義的信仰,也沒有了對國家和社會的信心。

這些人「因愛生恨」,反而演變成了共產主義的堅定反對派。其中一些人更是成為外國勢力的代言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培植的勢力,在蘇聯內部積極展開分裂行動。

當然,更多人在退黨之後選擇成為群眾,或者轉變成為民主黨黨員,在其他信仰的推動下參與國家新時期的建設和發展。

實際上,蘇聯共產黨的黨員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經歷過一次大變動。當時上台的斯大林對列寧時期的老布爾什維克有一定的意見,蘇共內部約有一半黨員、近120萬人遭到了逮捕,有數十萬人被開除黨籍。

而這些遭到驅逐的人相當多數都是理想主義者,雖未具備管理國家的豐富經驗,卻有著老布爾什維克樸素的正義感和對黨的忠誠。

反倒是後來被斯大林吸納入黨的新成員,絕大多數都是通過斯大林修改過的歷史和各種宣傳物品教育成長起來的,也因此不想之前的黨員相信「黨的一切都是對的」,而相信「黨的領袖的一切才是對的」。

這也導致了蘇共的新成員們更加習慣了看領導的眼色行事,習慣於告密和揭發的文化,一切行事只為謀求物質和權力。

這樣的人更能接受和適應蘇共解體的結果。這也是蘇聯解體後,蘇共被迫停止活動,他們立即選擇退黨的很大原因,而蘇共失去了組織能力,也就一度迎來了解散的命運。

後來蘇共重新得到組建,內部的成員也大多是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