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繼位後,他的六位兄弟封王封爵了嗎?最後結局怎麼樣?

前言

他們都是皇帝的兄弟,命運卻各不相同。光緒帝六弟,命運為何如此不同?有的至死不得封王,有的兒子竟成為皇帝,難道都是天數註定?亦或,還有更深層的因由?

一、長兄載瀚,短暫的生命

載瀚是光緒大哥,比光緒帝大一歲。他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父親奕誥當時對這個長孫喜愛有加,殊不知天妒英才,活蹦亂跳的嬰兒,才兩歲便夭折了。

奕誥抱著年幼的孩子大聲痛哭,聲嘶力竭地喚著他的名字,希望他能睜開那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再看他一眼。可惜,那雙水靈靈的眼睛永遠闔上了。

父親悲痛欲絕,他本想為兒子求得一個王爵,殊不知這世間哪有那麼多的不公與無常。身為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誥自小深受寵愛,未曾嘗過悲傷的滋味。如今親身經歷了兒子離世的痛苦,這位醇親王茫然而痴怔,再難自已。

夜半夢回,奕誥常在夢中見到長兄年幼的幻影。他追逐著那小小的身影喊叫,可轉眼之間,他就消失在黃昏中。醒來後,枕頭已被淚水浸透。

為慰藉哥哥的心,光緒帝還是向祖母請求,讓載瀚追封了一個頭品頂戴,紀念他曾在人世間存在過。頭品頂戴,不過一個虛銜,並無實權。但對奕誥來說,總好過一事無成。他時時撫摸兒子的畫像出神,淚眼婆娑,心中充滿悵惘——我的孩子,短短兩年的光景,便到頭了。

二、三弟無名無分,悲哀的垂淚

1875年,奕誥迎來第三個兒子。一彎新月兒才剛剛降生,便要迎來生命的落幕。這孩子活不到一天,連名字都還沒有取。奕誥抱著小小的、沒有呼吸的嬰兒孩子痛哭至天明,口中喃喃自語,咒罵上天對他這個皇叔太不公,連孫子都不放過。誰知剛出生的孩子就是這般脆弱不堪,三弟連哭聲都未曾發出,便悄然離開了人世。

天蒙蒙亮時,奕誥哭得嗓子嘶啞,雙眼浮腫。他慢慢想起還有兩個兒子也同樣夭折了,今生註定不能好好守護一個骨肉。這種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和悲哀,令他痛不欲生。

三弟連名字都無,更不要說封王或者追敘頭銜了。皇帝兄弟,竟一無所有,奕誥的心如刀割。他在太醫和道士的勸導下,勉強振作起精神,並發誓無論如何要好好照看剩下的兒子,決不讓這痛苦的歷史重演。

三、四弟載洸,再次失去的痛

相比長兄和三弟,四弟載洸活了五年,算是長命的了。他生於1880年,光緒帝登基那一年。出生之時便受封奉恩輔國公,有了頭銜和俸祿。

奕誥欣喜若狂,總算有一個兒子奉了皇恩,將來定會封王暢飲美酒,繼承他醇親王的封號和爵位。兒子與朝廷和睦相處也是父親的榮耀。因此,奕誥一反往日嚴厲的作風,對載洸極盡溺愛,寄予厚望。

豈知,好景不長。1884年,年僅四歲的載洸染病離世,奕誥悲痛欲絕。他無法相信命運的捉弄,這已是第四個早夭的孩子。他瘋狂質問太醫為何醫術不精,還跪在載洸的靈前,泣不成聲。

四弟也走了,他心如死灰,再也不敢把一個孩子看得太重要,生怕太在乎反而會失去。自此奕誥性情大變,再不似從前那般慈祥,取而代之的是嚴厲和殘暴。他的這份傷痛,恐怕再無人能懂。

四、五弟載灃,兒子坐上龍椅

1883年,奕誥的第五個兒子載灃誕生。光緒登基已經八年,載灃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奕誥就隱隱感覺,這個兒子與其他幾個不同。

果然,他一出生就受封為輔國公,五年後又提升為鎮國公。奕誥開心不已,這回總算抱穩了一個兒子。他寄希望於這第五子身上,決心不再重蹈覆轍犯錯。日日叮囑太監和嬤嬤細心照顧,絲毫不敢大意。

1909年,宣統登基,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大統,成為朝鮮國王。奕誥激動萬分,我心愛的孩子,終成正果啊!多年的等待與牽掛,這一刻化作巨大的喜悅與欣慰。

美中不足的是,三年後清朝滅亡,溥儀被廢黜,永遠失去帝國。但載灃鼓足勇氣,在風雨飄搖中陪伴兒子渡過難關。直至1951年,他含笑病故,溥儀終身難忘父親那溫暖而堅毅的目光。

五、六弟載洵,爵位提升的喜悅

1885年,奕誥六弟載洵出生。他與其他弟弟一樣,先後受封輔國公和鎮國公。生性聰慧好學,深得父親寵愛。後來,有一件大好事,載洵被過繼給另一個叔父奕志做嗣子,承襲了貝勒爵位。這在皇室是破例的大事,等同於飛黃騰達。

奕誥先是驚訝,隨即為兒子驕傲。老天有眼,六兒果然命不凡,不是我兒子,怎會有此殊榮!我這一生雖歷經悲痛,也算沒有白來人間一遭了。

六弟此時已比皇兄年長,他沉穩老成地向奕誥行禮,感謝父親多年的教導。如今他終於長大成人,要面對更廣闊的天地,擔當起更重的責任。這一刻,父子兩人緊緊相擁,淚水盈眶。

六、幺兒載濤,此生無憾

1888年,已經53歲的奕誥迎來他的第七個兒子,也是老幺載濤。這一年,奕誥的頭髮已經灰白,臉上布滿皺紋,可他仍然為再得一子欣喜不已。一出生載濤就受封為輔國公,後又被過繼給其他叔父,繼承了更高的爵位。

七兄弟之中,他活得最長,一直到1970年才與世長辭,享年84歲高壽。他的人生比其他哥哥更加順遂平安,活到老死,也算圓滿。臨終前,載濤微笑著對孫子說:「我已無憾了。」

結語

他們都是皇帝兄弟,命運各不相同。有的雖然早逝無成,但父母眼裡,他們永遠是最心愛的孩子;有的榮華富貴,兒子竟成為皇帝;有的過繼做嗣,也是人生奇妙。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人世間一縷幽懷,值得我們銘記與哀悼。願逝者安息,生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