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文帝的母親,身份低微卻不受寵,居然連呂后都不屑一顧,卻在後來成為了漢朝的太后。這樣一位貌似不被看好的女性,又是如何在宮廷鬥爭中逆襲登上太后之位的呢?
二、卑微出身之不幸始
薄姬生於公元前230年左右的秦朝末期,她和她的經歷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世家大族的興衰存亡緊密相關。
那個時代正值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激起各地人民反抗。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首先在大澤鄉勒兵反秦,隨後各路起義軍陸續而起。其中魏國豪強魏咎自立為魏王,佔領了三川之地,其他諸侯也有效仿效。
而薄姬,就是在這樣動蕩多事的年代出生的。她的母親是魏國宗室女,父親則是一位秦朝官員。兩人有染,生下了薄姬。這種隨意的關係在那個年代並不少見,然而卻給薄姬帶來了先天的劣勢——她是個私生女,從小就飽受歧視,過著小家碧玉的生活。
更加不幸的是,在她還很小時,她的父親就因公去世。從此之後,薄姬只能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生存,她的母親將她送入了秦末群雄魏豹的宮中,成為寵妾。然而這段姻緣也很快就被打破了。
三、宮女身之屈辱始
前209年,劉邦起義軍日漸壯大。前206年,彭城之戰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然而漢王依然心懷魏地,最終還是引發了與魏豹之間的戰爭。
在曹參的幫助下,劉邦很快就攻入魏地,擊敗了魏豹。魏豹被斬殺,魏國滅亡。此時的薄姬還只是一個16歲的少女,她只能隨著劉邦的軍隊被押解到劉邦營中,淪為宮女。
對於一個曾經得到過寵愛,嘗過榮華生活的少女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屈辱。她不得不忍受其他宮女異樣或鄙夷的目光。好在她的姿色還算秀麗,兩年後就被劉邦納入後宮,第一次嘗到甜蜜。
四、初寵懷子之無奈失寵
根據史料記載,薄姬為劉邦生下的兒子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應該是在前196年前後。那一年,劉邦已經基本平定天下,建立漢朝。
然而,即使生下了兒子,薄姬在劉邦心中也沒能得到提拔。那一年,劉邦已經有了好幾千個妃嬪。她們或美艷動人,或聰慧過人,讓劉邦寢食難安。而薄姬與她們比起來,無疑是望塵莫及。
劉邦也很快就失去了對她的興趣。據說,在懷孕期間以及生下劉恆的兩年時間裡,劉邦才短暫地寵幸過她幾次。此後,直到劉邦駕崩,都是沒有再次召見她。
五、領地隔絕之無知
前196年,劉恆8歲時被劉邦封為代王,賜予代地作為藩王的領地。薄姬只能背井離鄉,帶著兒子離開故地,來到偏遠的代郡。
代地偏僻幽遠,民風淳樸。來到這裡的母子兩人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很少再關心長安城內的紛爭與政治鬥爭,也鮮有人注意到這個莫名其妙得到的王位。
六、呂后登基之放過一馬
前195年,漢高祖駕崩,呂太后與呂氏外戚控制朝政。呂后為了鞏固權力,殘忍殺害了劉邦寵愛的戚夫人等妃嬪。然而她對遙遠的代國,這個從未掀起什麼風浪的母子二人卻並未放在心上。
也許是因為薄姬太不起眼,呂后並未將她視為心腹大患;又或許呂后也惺惺相惜——她們不都是曾經的宮女么。最後呂后甚至封薄姬為代王太后,權當憐香惜玉了。
母子兩人得以繼續在代國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們已經習慣了低調,對朝堂上的風雷渾不在意。甚至在聽說呂后將戚夫人活活餓死的慘劇時,也只是默默嘆息,並未產生太大波瀾。
七、太后位之意外來
前180年,權傾朝野的呂太后終於駕崩。抱持著舊仇的大臣迅速發動政變,誅殺了呂氏一族。由於恐懼內亂,群臣決定立年僅16歲的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遠在代國的母子二人接到徵召,不得不踏上回朝的路程。然而他們並不清楚自己即將面臨的是怎樣一個新世界。多年的清靜生活並沒有為他們積累任何應對政變的經驗。
直到離長安城只有幾里遠時,文帝的教諭官才匆匆告知,群臣已經決定擁戴他為新君。文帝整個人都驚呆了。他回頭看著母親,兩人面面相覷,都不敢相信這一切。
幾日後,在眾臣的恭迎下,還未及弱冠的劉恆正式登基為帝。他成為漢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母親薄姬,也順理成章地獲得了皇太后的尊貴身份。
八、太后位之低調用權
成為太后後,薄姬並未像呂后那般立即抬高自己的娘家勢力。她保持著一貫的低調與謙遜。群臣請求重封薄家為上流世族時,她也僅同意封一位侯,沒有大肆抬高家族勢力。她非常明白,像呂氏那樣的外戚勢力,會嚴重威脅皇權,損害國家利益。
而文帝登基時年方十五,深受母親影響。在太后謙厚的言傳身教下,這位少主也順理成章地成長為了一個仁厚謙讓的君主。太后與帝王兒子的家教,成就了西漢百年的基業。
九、太后教化之立體塑造
關於太后教導文帝的更多細節在史書中少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然而通過文帝日後的作為,我們仍然可以略知一二。
文帝在位期間推行「無為而治」的寬鬆政策,輕徭薄賦,修水利,深得人心。他也沒有採用呂太后那樣專橫蠻幹的作風對內,暴虐無道的對外政策,而是採取寬容恭順的態度對待諸侯國。這些政策得以實施,來源於他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則深深植根於母親的家教。
據說,太后經常引用老子的《道德經》來教導兒子,告誡他「絕聖棄智」的重要。她希望文帝能夠像老子那樣,行事低調,不英明神武,也能夠化導天下歸順
她也時常告訴文帝,仁政和 才是帝王之本。這些理念的灌輸,使文帝成長為一個溫和仁厚、不事張揚的君主。
在太后諄諄教誨中長大的文帝,將母親的言教作為自己一生的行為準則。也正因如此,文帝扶持輔政大臣,順應民意;他信任諫臣,也能海納百川;他重視農業,又不忘修文采簡;他躬行儉約之風,又有雍容大度的氣度。
太后薄姬通過自己的教導,將道家思想灌輸給兒子,從而決定性地影響了這位賢明君主的為政之道。而文景之治的盛世,也由此而始。
十、結語:謙遜終成帝王母
太后薄姬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一個出身卑微的私生女,如何在宮廷陽關道上安然前行,終成為帝王之母。她清醒地明白自己的渺小,也從不與人爭權奪利。正是這份謙遜的性格,讓她在宮中的風雨中求生,在太后位上謹慎使用權力,最終通過家教熏陶,培育了文景之治的賢君,為漢朝的鼎盛繁榮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