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一個被武則天掩蓋的傑出皇帝

武則天 李治

他在位期間,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使唐朝版圖達到最大。他也是唐朝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與父親唐太宗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他的一生卻常被人們忽略或誤解,原因無他,只因他的妻子武則天的光芒太過耀眼,以至於他的功績和人格被武則天的篡位和暴政所掩蓋。本文旨在通過引用社會實際歷史資料書籍資料視頻資料,還原一個真實的唐高宗李治,展現他的智慧、仁德、勇毅和孝悌,以及他對唐朝的貢獻和影響。

一、李治的出生和成長

李治出生於貞觀二年六月庚寅日(628年7月21日),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長孫氏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唐太宗最為寵愛的兒子。據《舊唐書》記載,李治一出生,唐太宗就下令賜給當日出生的人糧食,又大宴群臣,表示歡喜。三日後,李治的洗三朝儀式上,文德皇后將唐太宗當年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和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併賜給了李治。這枚玉龍子後來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可見李治的出生是多麼的不平凡。

唐太宗

李治從小就聰慧過人,端莊安詳,寬厚仁慈,和睦兄弟。他開始由著作郎蕭德言教授《孝經》,唐太宗問道:「你認為這部《孝經》中什麼最重要?」李治對答道:「孝道最為重要,幼年侍奉雙親,長大後侍奉君王,最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君子侍奉君上,到了廟堂之上想著為國盡忠,退居在家的時候想到是勸諫君主的過錯,糾正其惡。」唐太宗聽聞大喜,說道:「你如果按此行事,完全能夠侍奉好父兄,做好臣子了。」

貞觀五年(631年),李治被封為晉王,貞觀七年(633年),又被任命為并州都督,但並未到任,而是留在長安。貞觀十年(636年),李治的母親文德皇后去世,李治才九歲,悲哀思念之情感動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從此特別受到寵愛。不久,李治又被任命為右武侯大將軍。唐太宗晚年,由於寵愛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導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一方爭奪儲位。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於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黜。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為儲君,李泰許以唐太宗將「殺子傳弟」,表示將來將皇位傳與胞弟晉王李治。李泰又以漢王李元昌事恫嚇與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將此事告訴李世民,而被廢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謀反是因為李泰對太子位有所圖謀。於是李世民下定決心,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面前因為諸子諸弟爭位之事而欲拔劍自殺。長孫無忌等出面阻攔,表示晉王李治可立為儲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親駕承天門,下詔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教導更加用心,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邊,讓他觀看自己決斷各種政務,有時候讓他參加議事,唐太宗多次稱讚他的才能。貞觀十八年(644年),唐太宗將討伐高句麗,命令李治留守定州。等到唐太宗基本確定了發兵日期之後,李治神色悲哀,整天啼哭,因而請求驛站飛馬傳遞自己生活工作起居的表章,並傳遞邊境情況的報告,唐太宗都同意了。用快馬奏事,從此開始。等到唐太宗大軍凱旋,李治跟隨唐太宗到并州。當時唐太宗生了個大毒瘡,李治親自用口吸毒膿,扶著車輦步行跟從了多日。這些事情都充分顯示父子之情。

二、李治的繼位和永徽之治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是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沿襲了唐太宗的政治方針,任用賢能,廣開言路,重視農桑,節約用度,愛護百姓,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開創了有貞觀遺風之稱的永徽之治,使唐朝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時期。

李治即位後,首先對內進行了一些改革。他廢除了唐太宗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改為「中書門下省」和「尚書省」兩個機構,分別負責決策和執行,以提高政務效率。他又設立了「門下省」,專門處理訴訟案件,以保障司法公正。他還增設了「太常寺」和「太僕寺」,分別管理禮儀和馬匹,以弘揚文化和增強軍事。他還改革了科舉制度,增加了進士科和明經科,以選拔有才能的人才。他還規定了官員的考核制度,每年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以獎懲分明,提高官員的廉潔和能力。

李治對外也展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他繼續了唐太宗的對外戰略,先後平定了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等國,使唐朝的版圖達到了最大。他還派遣了使節出使西域日本新羅波斯等國,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促進了文化和經濟的交流。他還派遣了張騫王珪等人出使西域,探索了絲綢之路的新路線,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增加了唐朝的貿易收入。他還派遣了玄奘鑒真等人出使印度,傳播了佛教文化,促進了中印兩國的友好往來。

李治在位期間,唐朝的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被稱為「永徽之治」。李治的統治也得到了歷史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唐朝最傑出的皇帝之一,與唐太宗李世民並稱為「貞觀之治」和「永徽之治」的締造者。

三、李治的後宮和家庭

李治的後宮中,有兩位最為著名的皇后,一位是王皇后,一位是武則天。王皇后是李治的嫡妻,也是他的表妹,兩人自幼相識,感情深厚。王皇后生了兩個兒子,李忠和李弘,都是李治的愛子。王皇后性格溫柔賢惠,不涉朝政,深得李治的寵愛。武則天是李治的妾室,也是唐太宗的昭儀,因為美貌和才華而引起了李治的注意。武則天生了四個兒子,李顯李旦、李治、李隆基,都是後來的唐朝皇帝。武則天性格剛烈野心,善於參與政事,漸漸得到了李治的信任和重用。

李治的後宮中,還有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就是蕭淑妃。蕭淑妃是唐太宗的妃子,也是李治的姑姑,因為美色和歌舞而受到了李治的青睞。蕭淑妃生了一個兒子,李重茂,被封為齊王。蕭淑妃性格傲慢妒忌,經常與王皇后和武則天爭風吃醋,惹得李治不快。蕭淑妃還涉嫌參與了房遺愛等人的謀反,最後被李治賜死。

李治的後宮雖然風光無限,但也暗藏了不少的危機和矛盾。王皇后和武則天之間的爭寵,蕭淑妃和房遺愛等人的謀反,以及武則天的篡位,都給李治的家庭和政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李治雖然愛惜後宮,但也不失為一位明君,他能夠在後宮的紛爭中保持清醒和決斷,維護了自己的權威和尊嚴。

四、李治的文化與藝術

李治在位期間,唐朝的文化與藝術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文人、畫家、音樂家、醫學家等。李治本人也是一位文化藝術的愛好者和推動者,他重視教育,改革科舉,賞識才能,崇尚佛教,廣納異域,促進了文化與藝術的繁榮與交流。

李治對教育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他對科舉制度的改革上。他在永徽元年(650年),下詔設立了進士科和明經科,以選拔有文才和經學的人才。進士科考試的內容包括《五經》、《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考生要寫策論、賦文、詩歌等,考官要評判其文采、才思、見識等。明經科考試的內容只限於《五經》,考生要背誦、注釋、訓詁、辨義等,考官要評判其博學、精通、通達等。李治還規定了科舉的時間、地點、程序、標準等,使之更加規範化、公平化、嚴格化。李治的科舉改革,為後來的唐宋科舉奠定了基礎,也為唐朝的文化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李治對文人的賞識,主要體現在他對文學、書法、繪畫等方面的重視上。他在永徽二年(651年),下詔設立了翰林學士院,以選拔有文才的官員,為他撰寫詔令、奏章、詩賦等。翰林學士院的成員,都是當時的文壇名流,如褚遂良虞世南宋之問張說駱賓王等,他們為唐朝的文學創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治本人也是一位不錯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清新淡雅,感情真摯細膩,有《監國求賢令》、《建東都詔》、《為文德聖皇后薦福令》等佳作。李治對書法的愛好,主要體現在他對楷書的推崇上。他曾經下詔讓人從各地搜集隸書和楷書的碑刻,以供自己和宮廷書法家們研習。他還親自為《大唐三藏聖教序》題寫了楷書的序文,被譽為「高宗楷」。李治對繪畫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他對畫院的設立上。他在永徽五年(654年),下詔設立了畫院,以選拔有繪畫才能的官員,為他繪製各種圖畫,如山水、人物、花鳥、宮殿等。畫院的成員,都是當時的畫壇名家,如閻立本吳道子曹霸張萱等,他們為唐朝的繪畫藝術開創了新的風格和境界。

李治對佛教的崇尚,主要體現在他對佛教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上。他在永徽三年(652年),下詔建造了大雁塔,以收藏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他還親自為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題寫了序文,讚揚了玄奘的功績和精神。他還多次下詔賜予寺院田地、財物、僧衣等,鼓勵百姓皈依佛法,贊助佛教事業。他還派遣鑒真等人出使日本,傳播了佛教文化,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

李治對異域的廣納,主要體現在他對外國文化的尊重和吸收上。他在永徽四年(653年),下詔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以管理西域各國的事務,同時也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他還派遣了張騫、王珪等人出使西域,探索了絲綢之路的新路線,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增加了唐朝的貿易收入。他還派遣了使節出使西域、日本、新羅、波斯等國,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係,引進了各種外國的文化、藝術、技術、物產等,使唐朝成為了一個多元開放的文化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