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03:霍去病是如何只用短短一年時間,就打通河西走廊的?

當時間來到漢武帝36歲這一年。

衛青已經多次大勝匈奴,收復了河套平原,匈奴單于的主力也退居沙漠深處,以避漢軍鋒芒。

張騫已經從西域歸來,給漢朝人描述了一個廣闊的新世界。那裡不僅有漢朝人可能的盟友,還有很多漢朝人從未見過的東西。

漢武帝的目光,投向了河西走廊

這裡盤踞著十幾萬匈奴騎兵,最大的部落是渾邪王休屠王兩部。

拿下河西走廊,一來可以解除匈奴人在西面對漢朝邊境的威脅,二來可以打通漢朝去往西域的道路,三來可以獲得一個上好的養馬地。

漢武帝沒再讓大將軍衛青出征。

他為此戰選出來的將領,震驚世人。

那就是只有20歲的霍去病

01、霍去病一戰河西

元狩二年(前121年),早春時節,漢武帝命令霍去病率領1萬精銳騎兵,出擊河西走廊。

這是一次試探。

既是試探河西走廊上匈奴騎兵的實力,也是試探霍去病這個只有20歲的、曾率領800騎兵大放異彩的年輕將領,有沒有駕馭萬人級別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霍去病交出了一份驚艷的答卷。

他率領這支騎兵,像一把尖刀一般,插進河西走廊,越過了烏盭山,討伐了遬濮,渡過了狐奴河,僅僅用了6天時間,就轉戰了5個匈奴王國。

他對這些王國的態度是「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意思是坦白從抗拒從嚴,只要匈奴人表示服從,不與漢軍作戰,他就不攻打他們,也不掠奪他們的財物,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對付抵抗的匈奴人上。

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態度,讓霍去病的行軍過程無比順利。在皋蘭山下,他與此戰最大的對手——匈奴的折蘭王和盧胡王——短兵相接。

這是一場殘酷的血戰。

霍去病最終將折蘭王與盧胡王的軍隊全部殲滅,並砍下了這兩個王的頭顱。

而霍去病付出的代價是:師率減什七。

意思是,他率領的這1萬騎兵,陣亡了大約7/10,也就是7000人。

在冷兵器時代,一般來說,一支軍隊的戰損在二三成左右,士氣就會崩潰。霍去病戰損7成,仍能斬殺匈奴二王,平安退出盤踞著十來萬匈奴大軍的河西走廊,可以看出,他對軍隊的掌控力,到了堪稱恐怖的程度。

而霍去病此番的戰果,相當輝煌:全殲匈奴二王的軍隊,殺敵8960人,還搶走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這也是漢朝的騎兵第一次攻入河西走廊,第一次對河西走廊的地形、敵情,有了初步的認知。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戰果非常滿意,給霍去病增加了2000戶的食邑。

02、霍去病二戰河西

同年夏天,霍去病又回到了河西走廊。

比起春天那次1萬人孤軍深入的試探,這一次的漢武帝,投入了更大的手筆,目的顯然是一舉拿下河西走廊。

他一口氣派出了4個將軍。

除了春天立下大功的霍去病之外,他還派出了一個老牌的將領配合霍去病,那就是衛青的老友公孫敖。在衛青的幾次征戰當中,都可以看到公孫敖的身影,公孫敖也在衛青的手下因功封侯。

霍去病和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兵,分兩路殺進河西走廊,預備對匈奴前後夾擊。

而飛將軍李廣,和此前出使西域的張騫,則率領1萬4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他們的目的不是河西走廊,而是在另一個方向,起到了牽制匈奴的作用。

可是,戰局的發展,並不順利。李廣和張騫分開之後,率領4000騎兵,迎頭撞上匈奴左賢王的大軍。等到張騫帶著餘下的1萬人姍姍來遲的時候,李廣已經拼了個全軍覆沒。

而霍去病和公孫敖的那一路,也是意外叢生。

霍去病到達目的地之後,發現怎麼也聯繫不上公孫敖。原定於和霍去病打配合的公孫敖,居然迷路了。

在撤出河西走廊以保平安,和冒險孤軍深入之間,霍去病選擇了後者。

他越過居延,穿過小月氏,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了祁連山下,和強大的匈奴騎兵交戰。

這一次,霍去病的軍隊殺敵30200人,俘虜了匈奴的5個王,5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匈奴高官63人。

在作戰過程中,有2500人向霍去病的軍隊投降。

這是漢朝反擊匈奴以來,取得的最輝煌的戰果。

而霍去病,比起春天,又進步了。春天的時候,他的戰損是7成,此戰,他的戰損是3成。

那麼,此戰霍去病率領的軍隊人數是多少呢?

史書沒有記載具體的數據,只說了「數萬人」。從漢軍歷次出擊的習慣來看,我猜測是在3萬人左右。

霍去病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大兵團作戰能力。大喜過望的漢武帝,給他增加了5000戶的食邑。

除了霍去病受到封賞之外,霍去病的手下,也收穫頗豐,有3人封侯。

我們可以留意到,跟隨霍去病的封侯的這3個人,趙破奴雖是漢人,卻從小在匈奴長大。

高不識和仆多,都是匈奴降將。

這也是史書上第一次,匈奴降將跟隨漢朝將軍攻打匈奴,並因功封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霍去病麾下匈奴降將的比例,是相當大的。他也對他們相當信任,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這也是霍去病在茫茫的草原和大漠上從不迷路、多次長途奔襲精準打擊匈奴的原因之一。

不過,雖然霍去病這一路取得了豐碩的戰果,但畢竟是孤軍深入,原定於和他前後夾擊的公孫敖沒能到位。

漢朝也就沒能完成拿下河西走廊的既定目標。

霍去病遲早還要再回到河西走廊來。

03、霍去病三戰河西

在霍去病春、夏兩次出擊河西走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留意到兩條記錄。

一是霍去病的作戰原則是「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只攻擊對漢朝懷有敵意的匈奴人。

二是在夏天的大戰中,有2500人主動投降了漢朝。這應該是霍去病前一條作戰原則帶來的正面作用。

而更大的正面作用,這也為河西走廊上最大的兩個王——渾邪王和休屠王——決定投降漢朝,埋下伏筆。

正是前面這些人的示範,讓他們知道了,投降漢朝,是有生路的。

當漢武帝為霍去病慶功的時候,匈奴的單于也大為震怒。

短短半年時間,河西走廊被一個只有20歲的漢朝將軍兩次攻破,損失了好幾萬人。

匈奴單于認為,這是渾邪王和休屠王無能造成的結果。他把兩王召到匈奴王庭,想要殺了他們。

渾邪王和休屠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一起分析了局勢之後,決定派出使者,向漢朝投降。

漢武帝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

他想到了一種可能:惱羞成怒的匈奴人,有可能會假借投降之名,率領軍隊攻擊漢朝邊境。

為了穩妥起見,漢武帝讓兩戰河西的大功臣霍去病率領1萬騎兵前去受降。若是匈奴人真心投降,自然是皆大歡喜。若是匈奴人是假投降,霍去病可以就地反擊。

漢武帝的擔憂是正確的。霍去病還沒來到河西走廊,事情就發生了變故。

休屠王想來想去,覺得自己在兩次河西之戰中損失不大,單于不至於要殺自己,與其在漢朝寄人籬下,還不如繼續在草原當王。

渾邪王卻沒有給他反悔的機會,直接殺了他,接管了他的軍隊。

休屠王的軍隊本就人心浮動,不想投降,再遠遠看到霍去病的軍隊,不由得心生恐懼,紛紛想要逃走。

霍去病當機立斷,飛馳入渾邪王的大營,確定他是要真心投降。

而後,霍去病把想要逃亡的人,就地斬殺,殺敵8000餘人後,控制住了餘下的軍隊。

霍去病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受降任務,4萬匈奴大軍順利歸漢。

這是漢匈開戰以來,匈奴人第一次大規模投降漢朝。

自此,河西走廊,這條連通漢朝和西域的狹長通道,歷史上第一次納入中國的版圖。

04、河西走廊對絲綢之路的意義

我們翻開地圖可以發現,河西走廊背靠祁連山,西南是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北方是茫茫大漠。

唯有河西走廊,是一條夾在高山和大漠當中的寶地,水草豐茂,地勢平坦,既可以游牧,也可以農耕。

漢朝人想要去往西域,當然可以選擇翻山越嶺,或者橫渡茫茫沙漠。但這在漢朝,都是九死一生的艱險旅途,而且能通行的人數有限。

唯有河西走廊,是一條通往西域的坦途,更是唯一一條可以讓軍隊通行的通道。

當河西走廊掌握在匈奴人手裡的時候,張騫在西域一去一回,用了整整13年時間,兩次落入匈奴人手裡,100多人出行,僅有2人歸來。

漢朝有了河西走廊,就有了可以順利抵擋西域,甚至控制西域的硬體條件。

可以說,河西走廊堪稱絲綢之路的咽喉,沒有河西走廊,就沒有絲綢之路。

沒有河西走廊,就沒有張騫的第二次出使西域。

只可惜,打通河西走廊的少年將軍霍去病,沒能看到漢朝連通西域的繁華景象。

他甚至沒能看到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歸來。

這是絲綢之路上的千古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