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遏制中國,美澳對南太平洋島國進行威逼利誘,日韓也想摻和進來。只不過,中國走對了路子,島國也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美澳連同日韓都被潑了冷水。
近日,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理馬拉佩訪問澳大利亞,他表示,還沒有同中國在安全問題上進行會談,同中國的合作將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馬拉佩的表態說明,巴新即便面臨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壓力,卻不會一邊倒,而是依然會和中國保持經濟聯繫。
在馬拉佩訪問澳大利亞前,巴新剛剛同澳大利亞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該協議允許澳大利亞警察在巴新警務部門擔任職務,並促進巴新擴大警務力量。
說好聽點,這個協議有利於巴新維持社會治安,說難聽點,就是巴新向澳大利亞讓渡了一部分權力,讓澳大利亞的安全力量在得以巴新發揮作用。這是威逼利誘的結果。
而在澳大利亞之前,美國也同巴新簽署了安全協議,美方可以自由使用巴新的機場、港口等設施。
可以說,在安全領域,巴新面臨被美澳控制的風險。
實際上,澳大利亞原本就是巴新這樣的南太國家傳統上的安全合作對象,與巴新展開安全合作也在意料之中,但澳大利亞與巴新安全合作的尺度超出了正常範圍,既是在打造澳大利亞自己的「地區霸權」,也是在迎合美國的「印太戰略」。
美國長期以來並沒有過多關注南太島國,這兩年才對其發起外交攻勢,其目的很明顯就是想同中國爭奪在南太的影響力,於是和澳大利亞一拍即合。
而巴新卻把經濟投資看得更為重要,巴新官方始終強調,必須解決國家貧困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與中國的合作必不可少。
目前,中國正與巴新在「一帶一路」框架內展開各項合作,巴新企業非常看重來自中國的投資。從整體來說,巴新並沒有完全成為美澳的附庸。
的確,對於像巴新這些南太島國來說,首要關心的是應對隨著氣候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災害,以及經濟的發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南太島國形成了「廣交好友」的外交策略。
在這個過程中,美澳就打著援助的旗號,妄圖對南太島國進行滲透,尤其是中國與索羅門群島在2022年簽署警務協議後,美國及其盟友更是加快了同中國競爭的步伐,外交活動、援助項目此起彼伏。
這些表面上的工作,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和這些島國建立安全合作,遏制中國影響力。其中,日韓也加強了對南太島國的「支持」。
不過,日韓的目的與美國不同。
對日本來說,介入南太島國事務,可以加強自己的海洋活動,從而在南太平洋擴大影響力,為實現「大國」地位奠定基礎。
對於韓國來說,這更大程度上是對於美國的一種迎合,這樣一來,韓國就能借著美國「印太戰略」提高自己在美國心中的地位,從而從美國那裡獲取更多的安全承諾和保障。
表面上看起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太平洋島國身上齊心協力,但實際上,這更能凸顯美國面臨的困境。
一方面,美國之所以長期以來對太平洋各島國未施加過多關注,是因為美國把「關注」的責任分給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亞太盟友,美國希望這些國家可以維持美國在亞太的戰略利益,但沒想到,澳大利亞等辜負了美國的期望,中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美國是被逼無奈下,才主動「下場」,在島國之間頻繁活動。一句話,盟友不給力,美國入局又太晚。
另一方面,雖然美澳嘗試對島國威逼利誘,但是島國卻保持頭腦清醒。島國歡迎來自美國等國家的援助,但島國也知道,這些援助只能解一時之困。況且,美國及其盟友的目的並不單純,這就讓島國非常戒備。
相對於美西方的單一援助,中國卻走對了路子,給予島國可持續發展的方略,「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漁」。
拿最近的例子來說,南太島國斐濟正在中國的農耕技術和機械技術的幫助下,加速實現稻米自給自足的戰略目標。斐濟的農業發展也保證了自身的糧食安全,不出二十年,斐濟在糧食方面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中國還幫助其他島國發展漁業、貿易、基建等,實實在在幫助這些國家提高了經濟自主造血的能力。因此,南太島國普遍信任中國。
總而言之,中國與美澳、日韓的出發點不同,做事風格不同,結果也就大不一樣。美澳等國想像的「島國站隊」,很難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