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有兩位顯赫的兩江總督,他們任職期間,地位遠高於直隸總督

清代的九大總督中,通常我們都將直隸總督排在首位,稱其為「疆臣之首」,排在第二名的是兩江總督,地位略遜於直督。不過凡事都不絕對,在清代歷史上,有兩位兩江總督地位、權力極大,曾將直隸總督遠遠甩在身後。

第一位是尹繼善

但凡對清史有了解的讀者,都不可能不知道尹繼善其人。他的一生官運極好,雍正乾隆二帝對他的評價極高,就是任職地百姓對他的也十分尊敬,稱其為「尹公」。

尹繼善身上有幾個重要的標籤,一是學歷高,作為大學士尹泰之子和滿洲鑲黃旗的出身,尹繼善居然科舉路上考中進士。且他本人的學問也極佳,乾隆就曾說,八旗子弟中,學問最好的當屬鄂爾泰和尹繼善,在當時的八旗文人中,尹繼善被推為領袖。

二是運氣好康熙六十年時為雍親王胤禛奉命到關外祭陵,因暴雨之故偶宿尹繼善家,胤禛當時詢問了尹繼善的情況,並將他牢牢地記在心裡。

雍正即位後首開恩科,尹繼善高中二甲進士,並被點為庶吉士。從此尹繼善的人生如同開了掛,短短八年時間就被提拔為兩江總督。

三是能力強,尹繼善就任封建,一督雲貴二督川陝四督兩江,辦差勤勤懇懇很合聖意。尤其是在兩江任上,政績十分了得。

乾隆中期是尹繼善仕途最巔峰的時期,乾隆幾乎把兩江最重要的職務都交給他一個人。文獻中記載,尹繼善曾一人兼「文武九印」,意思是說尹繼善一人兼任了九個職務。

是哪九個職務呢?御史查了一下,即兩江總督、江寧將軍、漕運總督河道總督、江南提督、江蘇巡撫、兩淮鹽政、江蘇學政、安徽學政。

這九個職務隨便拿一個出來,也是平常人終其一生都難以望其項背的。雖然這些兼職的時間不長,後來都有補缺,但乾隆能將這些職務交給尹繼善,足以證明對他的高度信任。

要說兼漕督、河督、巡撫、提督也不算什麼稀罕事,很多封疆大吏都有類似的經歷。但是整個清代,以兩江總督兼任江寧將軍的,只有尹繼善一人。

江寧將軍和兩江總督本來就不是一個系統的,朝廷設置這兩個官職的初衷,是為了互相監督的。尤其是漢人出任總督時,駐防將軍起到暗中監視的作用。

尹繼善以江督兼任江寧將軍,就意味著乾隆把整個江南都交給了他,其權力之大豈是直隸總督所能匹敵的。

第二位是曾國藩

曾國藩前半生的運氣不錯,考運好官運也好,文獻中素有十年七遷的說法。然而從他組建湘軍開始,就開始走了背運,咸豐皇帝始終不給他一個名分,只是以侍郎的虛銜敷衍了事。

由於沒有總督、巡撫之名,曾國藩籌集軍餉十分困難,仗打得也很不順利。咸豐十年六月,兩江總督何桂清擅離職守、棄城而逃,咸豐這才下旨以曾國藩署理兩江,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說白了,曾國藩的短板在於不是旗人,否則的話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朝廷大概率會兌現「攻陷金陵者為王」的承諾。

咸豐駕崩之後,曾國藩迎來了高光時刻,在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大力支持下,曾國藩的地位迅速提升。

同治元年,晉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節制四省軍務;同治三年攻克金陵後,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同治六年拜武英殿大學士

以大學士或以公、侯、伯爵領兩江總督的,清代歷史上大有人在,也不算多麼稀罕。只是歷任江督中,以欽差大臣、節制四省軍務的情況只有曾國藩一人。

欽差大臣屬於差遣,並非實官,但其屬性中含有皇權的象徵,可以便宜行事,在戰時甚至可以先斬後奏;節制四省軍務更是朝廷徹底的下放兵權,正常情況下,皇帝從不會授予疆臣如此大的權力。

曾國藩後來以兩江為根據地,極力打造他的湘軍集團,巔峰時全國十五個省大部分的總督、巡撫,都是曾國藩一手提拔上來的。

此外,自曾國藩以後,兩江總督這個位置只要不是湘、淮系的人,就基本坐不穩。毫不客氣地說,曾國藩在江寧打個噴嚏,金鑾殿上都得抖一抖。

同治時期,只要是各省督撫提鎮開缺,朝廷和吏部就要發文徵求曾國藩的意見,他說什麼人合適就立即放任,他要是說不合適,就得重新選任。

大清開國以來,朝廷選任封疆還從來沒有如此低調過,還要去徵求兩江總督的意見。這也證明,自太平天國以後,朝廷的人事大權已被地方實力派督撫稀釋。

同時期擔任直隸總督的是旗人崇厚,此公乃不折不扣的草包,打仗不行治理地方也不行,以曾國藩的威望,不知要耍崇厚多少條街。

如果非要從尹繼善、曾國藩中選出個第一名,那麼御史認為還是曾國藩的地位、權力更大,不知諸位讀者是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