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歷史 晉國(九)——晉襄公

公元前628年,雄才大略、「取威定霸」的一代英雄晉文公撒手人寰、壽終正寢,其子公子歡繼位,成為新一任的晉國國君,史稱晉襄公。

縱觀整個歷史,雄才大略的帝王,很少有繼承其風華的繼任者,如胡亥較之於嬴政,漢惠帝較之於漢高祖,劉禪較之於劉備,唐高宗較之於唐太宗,建文帝較之於明太祖,平庸且暗淡。內斂的氣質,懦弱的性格,平庸的能力,平淡的事業。

很不幸,晉襄公身上恰恰集中了「守成之主」的種種弱點,這些「軟肋」又給日後晉國的政治亂局埋下了伏筆。

很幸運,晉襄公足夠短命,他的軟弱和搖擺並沒有給他現世報,如果像後世的魏惠王一樣長命,那他應該也能經歷從巔峰到末路的快感。

大器晚成的晉文公,僅僅用九年時間,帶領晉國從保守走向開放,擊退強楚,建立中原霸權。與齊桓公霸業不同的是,晉文公開創的晉國霸權,是一個長期霸權,如果說齊桓公的霸業是建立在政治和經濟之上,那晉國的霸業是建立在政治和軍事之上,沒有武力支撐的霸業註定是短暫的晉國的霸業註定比齊國更穩固,更持久。

換句話說,晉文公給晉襄公留下了足夠強大的兵力,足夠穩定的政治格局。只要晉襄公光敗家,不作死,晉國的天也塌不下來。

傳承就是這樣,強勢霸氣的父親,往往養不出強勢霸氣的兒子,如果在帝王家,一旦哪個兒子像父親一樣霸氣,那往往也活不久。晉襄公天生就缺乏了霸氣的基因和土壤。所以晉襄公註定駕馭不了老爹給他留下的人才班底:

先軫、狐偃、趙衰、欒枝、胥臣。

晉襄公繼位不足一個月,秦國對鄭國發動了千里奔襲,可倒霉的運氣讓他們無功而返,當秦軍在返回途中經過崤山時,晉襄公始終無法下決心是否埋伏秦軍,可先軫的強硬推動,逼得晉襄公在思考完利弊之前,就同意開戰。

當時戰前會議上,先軫一開始就定了主戰的基調:「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縱敵患生,違天不祥,必伐秦師!」

用大白話說就是

「秦國國君違背蹇叔,而使百姓勞苦,天助我也。老天的幫助機會不可失去,敵人不能縱容。縱容敵人會發生災難,違背天命恐怕不妥。必須要討伐秦國軍隊!」

這算哪門子理由?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利益的博弈,在這裡崤山伏擊秦軍有什麼利益可圖嗎?我們演繹一下戰爭的結果:

  1. 秦軍勝,那沒什麼可說的,晉國虧到姥姥家。
  2. 晉國勝,晉國也的確勝了,那然後呢? 是讓秦國割地賠款了?沒有 是把秦國打怕了?老實了?也沒有 趁著秦國元氣大傷,持續進攻秦國,直接把秦國打殘,徹底解決晉國西部的後顧之憂?還是沒有

那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只是為了展現我大晉國的威武霸氣嗎?這場戰事對於晉國沒有利益可對於先軫卻不同,先軫之所以推動戰事,他可以通過軍功獲取利益,先軫的利益可以在晉國內部獲取,王室的封賞也好,家族的鬥爭也罷,先軫可以在晉國把盤子做大做強。可晉襄公不能這麼想,他必須在國家的立場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晉國於他而言是一個整體,他需要思考的是,晉國能夠通過戰爭在外部獲取最大化的利益。

晉襄公的軟弱和無奈,被先軫的意志裹挾,同意在崤函一帶伏擊秦軍。直接將晉國帶入了和秦國的持久戰。沒錯,晉國你的確夠強,秦國和晉國日常交戰,晉國大多是勝多輸少,晉國只用了一隻手,就把秦國牢牢的按在原地。可那又怎麼樣呢,秦國那些窮鄉僻壤能讓晉國持續獲取利益嗎?和秦國打,打的都是虧本買賣。晉國西部持續的戰事一直讓晉國和楚國的爭霸中投鼠忌器,分身乏術。如果一直和秦國保持和平關係,也許和楚國的爭霸會更遊刃有餘。

從這個角度來看,崤山之戰,沒有贏家,如果非要說有的話,可能是在南邊躺贏的楚國,他可太樂意看到秦晉兩國互相撕咬了。

可沒有辦法,晉襄公沒有主見的氣質,就算他想到了,一樣還是會聽先軫的。在這些大臣眼裡,自己當年輔佐晉文公親歷沙場、浴血奮戰的結果,而晉襄公只不過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們往往會倚老賣老,居功自傲。

崤山之戰後,晉襄公的軟耳根子,經不起幾下摩擦,隨著晉文公的遺孀懷贏(秦穆公之女)的求情,他還真把秦國孟明視,西乞術等三大將給放回了秦國。

先軫直接破口大罵,而且越罵越氣,憤然對著晉襄公吐痰。而晉襄公卻只能忍著,不敢有任何責怪,隨後又聽從先軫的意見派人去追趕緝拿。

由此可見,晉襄公自己是真沒什麼主見,那些重臣真的沒拿晉襄公當回事,雖然當時的中央集權有點弱,可也不會縱容到讓臣子吐痰的地步!這個國君實在當得有些窩囊。

好在先軫本人血液里尚有貴族的精神,事後也覺得自己過分,在接下來的和狄人的戰爭中以自殺性的衝鋒陷沒敵陣,了結生命。(千萬別覺得奇怪,春秋那會兒自殺成性,那都是貴族氣節)

除了和秦國的崤山之戰和抗擊狄人外,還和楚成王打了一仗。楚成王不甘心城濮之戰的失利,捲土重來,勢頭猛烈,史稱泜水之役。晉國給蠢蠢欲動的楚人以嚴厲的警告,重挫了對手的氣焰。接下來的戚之戰、彭衙之戰等作戰行動,也進一步打擊了挑戰的對手,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泜水之役比較有戲劇性,我們細說一下其中片段:

晉襄公命大夫陽處父進攻蔡國,楚國大夫子上領兵救蔡,雙方軍隊在泜水相遇。陽處父發出戰書:

「咱們是來打仗的,不是來磨蹭的,這樣老對峙著也沒意思。如果你們有種過來,咱們馬上就作戰;或者你就退一退,讓我過去打。怎麼樣?」

子上的謀士說:「我們不能過去,晉國人不講信用,如果他等我們過去一半就打怎麼辦?(看來晉國的人品,在諸國是人盡皆知)還是我們退,讓他們來吧。」於是楚軍稍稍後退,狡猾的陽初父讓士兵高呼:

「楚軍逃跑嘍!楚軍逃跑嘍!」

就回去交差了,楚軍也稀里糊塗的撤軍了。

如此一來晉國不費一兵一卒,就遏制了楚國的進攻勢頭,結果是漂亮的,過程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沒有能力去推敲)。

總的來說,僅僅是晉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晉國人面對的三個強敵:秦、翟、楚,三戰告捷,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雖然他的軟弱和搖擺讓晉國的一些決策顯得並不明智,但也正因為他的包容與寬厚,基本穩定了晉國的政局,避免了晉文公死後晉國內部出現顛覆性的動蕩,使晉國的霸業在較長時間裡得以延續,維繫不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齊國,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內鬥那可就太精彩了!

晉襄公所做的決策中,我覺得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重用趙盾!

在晉襄公離世的前一年,晉國政壇發生了大地震,中軍將先且居、中軍佐趙衰、上軍將欒枝、上軍佐胥臣幾乎同時去世。**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過巧合,從史料記載來看,應該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陰謀。但不管怎樣,晉國的人事重組是逃不掉了,這樣的場面往往伴隨著一些家族的興起和一些家族的覆滅。

借人事變動,晉襄公也趁機重組三軍時,三軍統帥的人選也需要重新劃定,到了此時,和晉文公同時期的大臣幾乎都已經不在了。新的領導班子也需要從先臣們的後代中選擇。

在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中,最顯赫的人物便是狐偃與趙衰,中軍元帥最有力的競爭者就是狐偃的兒子狐射姑與趙衰的兒子趙盾。起初晉襄公打算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元帥,趙盾為副帥。可老資格的重臣陽處父的一番說辭,「趙盾賢於賈季」,讓耳根子軟的晉襄公輕率地收回成命,改變決定,將趙盾與狐射姑的職務,輕易地調換了。

這意味著趙盾掌控軍政兩大權,朝中與軍中無可爭議的一把手,權勢顯赫,不可一世。

趙盾:

你說他是忠臣?可他有太多的僭越之舉;

你說他是奸臣?可在他手裡,還是一直維持著晉國的霸業;

你說他能力超群?可做的糊塗事兒也不少;

你說他能力平平?可趙家是在他手裡才發展中成晉國第一家族;

趙盾的第一場表演就是和狐射姑的立王之爭。狐射姑在中軍元帥的競爭中落敗,自然是不會甘心的,於是處處和趙盾針鋒相對。趙盾打算擁立公子雍,狐射姑便打算擁立公子樂,其實兩位公子本身的德行、能力已經不重要了,那些都是兩派黨爭的借口而已。

趙盾尤其看不上公子樂,倒不是說公子樂本身有多不堪,主要是看不上公子樂的生母懷贏,懷贏就是秦穆公的女兒,先嫁給了公子圉,也就是晉懷公,再嫁給了晉文公,還在崤山之戰後放跑了孟明視,西乞術等三名秦國大將,還間接導致了先軫的戰死。趙盾恨透了懷贏。

狐射姑面對趙盾的說辭並不示軟,對人不對事,決心與趙盾對抗到底,就算中軍元帥之位不是自己的,只要能將公子樂推上君主的寶座,自己還是能壓趙盾一頭。順便到時候,憑著趙盾幾句對國母的痛罵,可以輕鬆地擠掉趙盾。

但狐射姑沒想到趙盾會做的這麼絕,趙盾一遍派先蔑、士會兩人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一邊乾脆派出刺客將公子樂刺死,狐射姑在鬥爭的天平上失去了砝碼。

失去理智的狐射姑,將怒氣撒到了把他從中軍元帥拉下來的陽處父,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殺了陽處父。這不計後果的發泄,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時也葬送了狐家的前途。這是直接將把柄和借口送到了趙盾面前,趙盾當然不會錯失良機,立即介入此事的調查,狐射姑和他的家族從此就從晉國的政壇消失,當然這是趙氏集團和狐氏集團,也許趙盾打掉的是整個狐氏集團。

一家獨大的趙盾,開始雙手插兜,沒有了對手,那公子雍順利的繼位了嗎,那也沒有,立君之事還有反轉,晉襄公去世得的突然,原先立為太子的夷皋尚年幼,所以才有趙盾和狐射姑的立君之爭。夷皋雖然年幼,但他有一個強勢的母親,也不知道他用什麼樣的方式說服了趙盾,還是擁立原太子夷皋為王。相比趙盾也有自己的考慮,公子雍從年紀、閱歷,能力上確實更適合做國君,可公子雍一旦上位,趙家必然不會有如今的地位,新君主必然就找新的力量制衡趙盾。可擁立夷皋就不一樣了,此時的夷皋才五歲,趙盾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朝野,到時候趙家穩穩就是晉國第一大家族。


想到這裡的趙盾,及時改變了主意,決定擁立夷皋為君主。這就有意思了,先前他已經派出先蔑、士會兩人前往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如今又打算擁立夷皋,該怎麼辦呢?

我個人一直覺得趙盾能力平平,說的就是對件事的處理,趙盾派出了晉國上中下三軍,去伏擊秦國護送公子雍回國的隊伍,將秦國軍隊和公子雍一起全殲!讓本來已經緩和的秦晉兩國再一次站在了對立面,接下來的幾年,秦國又開始了對晉國的進攻,雖然晉國還是勝多敗少,但消耗的國力,處理的精力,都讓趙盾和晉國焦頭爛額。

咱們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趙盾完全是狠辣有餘,謀略不足,他完全可以派出一支小隊伍,去接應秦軍:」感謝秦軍將士護送,接下來交給我們即可「。到時候既可以殺了公子雍,又不會節外生枝,怎麼都比現在強。

可歷史容不得假設,夷皋順利繼位,史稱晉靈公!晉靈公註定是個傀儡,接下去的幾十年,不是晉靈公的晉國,而是他趙盾的晉國。

晉襄公在位的幾年,紙面政績可圈可點:

  1. 殽之戰殺得秦軍一敗塗地,片甲不留;
  2. 箕之戰,給強悍的狄人以迎頭痛擊;
  3. 泜水之役,給蠢蠢欲動的楚人以嚴厲的警告,重挫了對手的氣焰。
  4. 接下來的戚之戰、彭衙之戰等作戰行動,也進一步打擊了挑戰的對手,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而從深層次來考察,所帶來的危害,才是本質的、長久的,崤山之戰將秦晉兩國拖入長期戰爭,重用趙盾將晉國內部拖入家族互斗的內耗。從這個意義上說,趙盾的任用,埋下了日後以趙氏為主導的「三家分晉」事件的禍根,而其「始作俑者」,恰恰正是晉襄公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