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山有木兮木有摯
文 | 山有木兮木有摯
「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李清照非要打破這個固有的古板思維。
詩詞歌賦,酒渠宴會對方皆是樣樣精通。
在經歷過國破家亡後,其身為一介女流卻依舊保留著自己的錚錚傲骨。再婚離婚,哪怕為天下之「大不韙,」這個女性始終堅持著做自己。
一、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於1084年山東的一個官僚家庭,。其父親李格非是當朝進士,也曾任提點刑獄和禮部員外郎等職,而母親王氏更是是宰相之女身份高貴。
兩人都偏愛文學,而其女兒李清照天生骨子裡就流淌著文人的血液。
而此時沒人知道的是,這個小小的女嬰會在未來的文壇掀起多大的風浪。
事實上,當時的文壇也在發生一些大事。著名右丞相司馬光終於在深宅大院里完成了自己的巨著《資治通鑒》。
這部編年體史書耗費他十九年時間,對方搜羅典籍廣納天下才識,最終成功編製成書,而這本書籍也被認為是一部當代的史記。
同一時間段,文豪蘇軾的幼子也在這一年因疾病夭折,這給蘇軾帶來巨大打擊也使其詩歌發生了變化。
當然這也僅僅是當前文壇巨浪,與現在的李清照是沒什麼多大的關係。
可雖說是出生於官僚家庭,但幼年生活過的也不算太過如意。
其母親在她兩歲時就去世了,父親也常年在外地任職,而李清照的童年大多度過於外祖家。
儘管如此,對方身上依舊爆發著驚人的才華。14歲那年,她便寫出了流芳千古的《如夢令》。
這首詞無論在詞式和詞藝上都顯示出李清照超常的天賦,也讓對方才女的身份聲名遠揚。
後來父親李格非曾被貶官,去廣信任職。此事使李清照更加明白官場的險惡,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她的獨立意識和對父親忍辱負重的理想主義精神的欽佩。
但這個世道,對這個女人的蹉跎遠遠不止於此......
二、短暫的幸福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生活起起伏伏,他們在詩詞上也有過一番較量。兩人都熱愛金石書畫,收藏了不少珍貴物件。
雖然對方不如李清照才華橫溢,但也頗有心得。為了書畫字帖,他們還會時常典當衣物,只為換些銀錢購買喜愛的古玩珍品。
若真有傾心之物卻無力置買,也會捨不得歸還。
野史中對方在交易市場中曾對一件南唐徐熙的《牡丹圖》垂涎三尺,但價格高達20萬文,實在斷然買不起只能忍痛還給主人。
可以說在共同愛好的下,二人過的極其快樂羨煞旁人。
但誰知一場黨爭令李清照父親失勢下獄,而趙明誠父親反受提拔。雖對方曾通過詩詞倡情,向公公趙挺之挽情求援,表明「人間父子情」應更勝黨爭希望他出手相助,但最終結果依舊是無力回天。
而這場風波牽扯太廣最終迫使李清照也被迫離開京城,與趙明誠分居兩地。直到風頭稍歇,兩人才得以團聚。
可世事難料,不久之後趙父在黨爭中失勢而終,趙家親戚更被牽連入獄。小夫妻二人只能隱居家鄉,並在此默默編纂《金石錄》,以期為古迹碑刻留下佳作。
直至10多年後形勢所迫,趙明誠再次重拾仕途。
後來戰事頻仍,身為將領的他也曾在要害之地受命統兵。而李清照則遠在他鄉,整理家中收藏後,背井離鄉將這些寶貝南運與夫匯合。
但此時南宋朝局的軟弱已經激起了李清照的憤慨。也多有登城吟詠的舉動,借詩詞抒發對現實的不滿。
誰知曾經的士為知己者的丈夫,毫無反抗之心也就算了,甚至在戰事吃緊時獨自出逃避難。李清照對此憤懣不已,寫下《夏日絕句》譏諷對方懦弱。
這詩意在讚頌項羽的同時,也令趙明誠難堪。最終其也為自己的退縮抑鬱而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三、落魄
在趙明誠病故後,李清照落入孤獨無助的困境中,最終她只能獨自一人護著殘存的文物流離失所。
而在她最絕望的時候,張汝州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對其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照顧。
正是在無助中,看到如此文質彬彬的君子,也使得陷入絕望的李清照對他產生了依賴感。但把一心交付對方的她,並不知道是接近她的張汝州實在是心機重重。
對方之所以如此噓寒問暖,也只是為了覬覦李清照手中的金石字畫而接近她,而並非所謂的真心喜歡。
在婚後不久,張汝州的真實面目暴露出來。當他發現經歷過逃亡的李清照已無大量財富後,便開始對她拳腳相向,甚至不斷企圖奪取她僅剩的文物財產。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了不起的女詞人決定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狀告張汝州作弊舞弊並藉此離婚。
儘管按當時的法律規定,妻子告狀即使屬實也要服刑,但李清照毅然決然用牢獄之災換取自由。
而在幾年的牢獄之災後,對方最終擺脫了這場災難性的婚姻。
可以說這位算得上是偉大的女子,她在艱難困苦中保持清醒頭腦,展現了堅毅的性格和頑強的生命力。
李清照的經歷也都表明了無論遭遇何種困難,女性都應該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要敢於為自己發聲並爭取公正待遇。
筆者認為
事實上,李清照的一生並不如表面看起來那麼「精彩」。她經歷的種種苦難,恰恰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悲慘命運。
咱們也不應輕視她的痛苦,更不應將她凄美的詩作僅僅視為一種審美消費。
在她短暫卻輝煌的一生,其中也蘊含著那個封建王朝壓迫下的無數女性的命運。而李清照代表的,正是那個時代身處底層卻依舊保持自己勇氣和智慧的女性精神。
而對方的故事也讓大眾看到了中國古代婦女面臨的社會現實和生存挑戰,她雖一生遭遇多次打擊,但她從未放棄希望和勇氣,始終堅持自我和追求正義。這種堅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值得咱們的學習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