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家風故事丨吳敦誠家庭:敦厚當公僕,誠心為人民

「半世紀敦厚當公僕,一輩子誠心為人民。」2005年7月5日,原省人大常委會寧德地區工委主任吳敦誠因病去世,這副輓聯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身世坎坷求光明


吳敦誠1932年出生於周寧縣獅城鎮南庄村,上了一年半私塾後因家貧輟學,後來到城關小學食堂做苦工。在那裡,他經常遭受白眼和欺凌。


一天,吳敦誠一邊燒火蒸飯一邊看書,結果把蒸籠燒焦了。食堂管理員大聲訓斥:「做了低賤的校丁,還看什麼書?狗頭還想出角——做夢!」


少年吳敦誠悲憤不已,他決心克服困難重新回到學校讀書,當年就以全縣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縣中學錄取。但僅一個多月後,又因家境貧寒不得不再次中止學業。


20世紀50年代家庭合影(後排右一為吳敦誠)



「同樣是人,為什麼彼此這麼不平等呢!」反抗的意識在吳敦誠心中漸漸覺醒。1948年下半年,他投奔閩浙贛游擊縱隊,擔任閩東遊擊第五支隊支隊長陳步田的文書,並以私塾教員身份為掩護,秘密組織開展「抗捐抗稅抗丁」鬥爭,積極營救被抓捕的同志。


回憶起苦難童年和革命鬥爭經歷時,年逾古稀的吳敦誠曾動情地說:「我是革命的後來者,卻是革命的幸運者。沒有黨、沒有革命先烈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現在的吳敦誠。我沒有理由不為黨、不為人民毫無保留地奉獻終身。




胸懷信仰記黨恩


新中國成立後,吳敦誠歷任屏南縣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寧德地區工委主任、寧德地委正廳級調研員(巡視員)。他以深厚的革命情懷、專註的工作態度、務實的行事作風以及親切隨和的性格,感染了身邊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與愛戴。


吳敦誠的大女兒說:「我們小時候很少見到父親,他總是全身心投入工作,與家人聚少離多。他即使在家也是公務纏身,經常是我們起床,父親早就出門了,到了晚上我們睡下時也沒見他回來。」


吳敦誠在工作



20世紀60年代,吳敦誠從周寧調到霞浦工作,一干就是11年,留下妻子獨自在周寧老家照顧子女和年邁的雙親。由於工作忙碌且交通不便,他很難抽空與家人團聚。


有一次難得在家過年,遇上下大雪,交通中斷。吳敦誠放心不下嚴寒中霞浦水庫建設工程以及庫區移民的生活,為了趕上回霞浦的頭班車,他一天往汽車站跑好幾趟,詢問何時通車。


在寧德地區人大工作期間,吳敦誠通過深入調研、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在他的積極推動下,寧德於1988年在全國率先成立了地區人大工委。他多次通過代表議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議,爭取省里各類扶貧補助、扶貧貸款7000多萬元,有力地助推了閩東的扶貧事業。


吳敦誠退休後先後擔任寧德市關工委主任、計生協會會長、扶貧協會會長和城市文明先鋒協會會長。這些機構初創時人員、經費、辦公條件等方面都存在困難,他憑藉一腔熱情,不畏艱難,以飽滿的革命熱忱察民情、跑項目、籌經費,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卓有成效,受到了全國和全省表彰。




心中有民不忘本


吳敦誠的外甥葉石松說:「1966年9月,我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童,自己搭車去霞浦找舅舅,他當時在霞浦縣委農工部長任上。他把我安頓進自己的宿舍,留下一些食堂飯票後就匆匆出門了,後來才知道舅舅抗颱風去了。第二天傍晚,他身披軍用雨衣,冒著傾盆大雨和強颱風,領著幾十人來到宿舍,先安頓十幾人在宿舍住下後,把其餘的人都安排在走廊。從他嘶啞的聲音、布滿血絲的雙眼和群眾頻頻的點頭中,我明白了舅舅在儘力安頓受災的群眾。」


吳敦誠對待群眾友善、熱忱,群眾總是很願意找他,他也十分善於傾聽群眾的心聲,幫助群眾解決困難。


他的女兒回憶說:「父親在屏南工作期間,家裡幾乎每天都有上門彙報工作的基層幹部,或是反映情況的群眾。父親總是耐心傾聽,有時還會留他們吃飯。一天中午我們正準備上餐桌,有個穿粗布打補丁衣服的群眾來了,父親招呼他一起吃。想不到對方絲毫不客氣,把一家人的午飯都吃了,姐弟幾個大眼瞪小眼。父親事後寬慰我們:『上訪群眾從鄉下到縣城一趟不容易,他一定是餓了。』」


吳敦誠(右二)陪同省關工委領導調研基層關愛工作



吳敦誠退休後,上街時仍然經常有群眾找他反映問題,老人總是停下來認真傾聽。子女提醒他:「您已經退休了,就多休息休息。」他說:「老百姓找我是不得已,我能幫就儘力幫吧。」


吳敦誠病逝後,一批又一批的基層幹部和群眾自發前來弔唁送別。那一幕讓子女們感慨萬千——父親心裡永遠裝著百姓,而百姓心中也同樣裝著他。




父愛如山嚴儉親


1979年,吳敦誠去中央黨校參加為期近一年的培訓,抵京不久便接到了父親病故的噩耗。他無法回家奔喪守孝,給大女兒寫信說:「你祖父生前飽嘗舊社會風霜雪雨,吃盡了苦頭,我們長大後也沒有給老人很好的照顧,真是悔之晚矣。現在我們只有好好繼承祖父一生勤勞儉樸、正直勇為、剛正不阿,不怕苦、不講享受,熱愛毛主席、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精神,我們一定要認真把工作做好,為人民多作貢獻,讓你們的祖父安息於九泉之下。」


吳敦誠生活儉樸,不抽煙也不喝酒,更不講究吃穿。子女要為父母添新衣,他總推辭道:「我的衣服能穿,不要再買,給你們媽媽買吧!」


吳敦誠對身邊的人卻很慷慨,他經常將工資用來幫助生活困難的同事和貧困群眾。霞浦溪南公社曾經有個同事要上縣城開會,卻沒有像樣的鞋子,他就脫下腳上的皮鞋送給對方。


吳敦誠與妻子魏雪蓮



2005年吳敦誠白血病加重轉至福州治療,因床位緊張被安排在普通病房,後調至雙人病房。他認為每天200元的床位費太高,不願給國家增加負擔,僅住了兩天就執意回到普通病房。


吳敦誠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較少,大多是通過午夜處理完公務後給子女留字條,或利用出差開會、學習培訓的休息時間寫書信,來傳達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誨。這些「家書」,至今仍是子女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吳敦誠家書



他曾給二女兒寫信:


「要樹立高遠的志向,要正確對待工作中的挫折,擇偶戀愛時要更多注重對方人品。什麼是理想,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一個人就應該有偉大理想,但理想要與現實相結合。任何一個有出息的人,絕非在最順利的情況下才取得驚人成就。話說,誰不望子成龍呢?我則只望子成為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者就滿足了。


對子女而言,父親吳敦誠始終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他留下的家風,是一本值得家人世代品味和傳承人生的大書。其中所蘊含的家庭美德,如同春風沐雨,薪火相傳,照亮一代又一代後人前進的道路。


吳敦誠同志簡歷:

1932年2月出生,福建省周寧縣獅城鎮南庄村人。1948年6月參加革命,1954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屏南縣委書記,寧德行署副專員,寧德地委委員,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寧德地區聯絡組組長,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寧德地區工委主任,寧德地委正廳級調研員(巡視員)。2005年7月病逝。



供稿丨駐省委組織部紀檢監察組、省委老幹部局

文字丨張文良、雨中石、陳智民

圖片丨《革命幸運者的奉獻》

審核丨福建省委黨史方誌辦